房子多有什么用 地段不够稀缺也是白搭

纪念被删掉的稿子
·
·
IPFS
建议所谓专家赶紧闭嘴

经济学是干嘛的,根据定义,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利用稀缺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物品和服务,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分配的一门学科。

稀缺性是指现实中人们在某段时间内所拥有的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们的欲望时的一种状态。它反映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与资源的有限性的矛盾。

不管是谈判还是战争,目的都是为了对稀缺资源进行再分配。

房子,也是一种稀缺资源,不仅仅只是现实意义上的,很多人买不起房只能租房;而是具有交通优势、商圈优势、教育优势、医疗优势的住宅,永远是稀缺的,这不是因为造不出来房子,而是因为优秀的老师、优秀的医生、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并不是随处可得的。

所以评价房子的价值,往往并不是花了多少成本,用了多少钢筋水泥,或者请了什么知名设计师来设计,而是地段,富人们住在最好的地段,享受最好的教育资源,他们的后代有更高的直通名校的升学率,这也是为何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当我们理解了这些道理了以后,再看看这段话,媒体报道:

某上市公司董事长出席亚布力中国企业家创新年会时表示,中国有2000亿平米以上的建筑,仅仅住宅就接近1000亿平米,这其中包括400亿平米商品房、500亿平米农村住宅以及100亿平米小产权房。

我们的人均住房绝对领先世界水平,中国的城市更新将来会朝着环保智能方向,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这位董事长认为,未来的3到5年,中国县城以上人口会超过9亿,城乡人口会倒过来,中国的经济未来,县以上的人口的养老、就业怎么解决呢?存在很大的问题。所以,中国县域经济和乡村的发展,是中国经济未来再平衡的一个重要的支点。

从理论上来说,他的话没毛病,但是仅仅只能停留在纸面上,中国住宅接近1000亿平米,人均住房绝对领先世界水平,然后呢,这个指标没有任何用处,医疗、养老、教育这3个问题,靠人均住房面积是解决不了一点。

还有,中国县域经济和乡村的发展,是中国经济未来再平衡的一个重要的支点,这句话也是理论上没问题,但是放在现实中,毫无意义,就医疗一项指标,就可以阻碍县域经济和乡村发展,得了大病的人,还是得往北京挤,反正北京大医院床位紧张,不停排队已经是常态了。

之前不是有新闻说夫妻放着老家大平层不住,甘愿在上海蜗居,就是为了小孩上学的事情,毕竟上海本地考本地学校,比外地人考进上海还是要容易一些的。

当然也有声音说,沪漂夫妻厌倦城市生活,花50万在农村造豪宅隐居,生活幸福又自在。那我要说,别生病,尤其是别生大病,生了大病还得回大城市找医疗资源。

从房地产行业的走势来看,也是这个趋势,房价呈现分化,地段佳、附属资源好的房子价格不降反升,三四线城市的房价,反而在降价,在失去吸引力。

根据中国消费者报的报道,2022年的三四线城市返乡置业市场相对冷清,整体来看,相比疫情前正常年份成交量锐减三成以上。由返乡置业带动的三四线楼市热销现象已然冷却,原因一是疫情导致春节期间流动人口减少;二是楼市基本面导致返乡置业投资热情降低,资金更倾向于流向一二线城市的保值性房产;三是棚改热潮曾大量释放三四线城市的需求,但随着棚改政策的调整,三四线城市整体去化压力较大。

所以从宏观上来看,确实三四线城市,或者说县域、乡村是未来经济发展的着力点,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要买房上车,现在一定要注意住宅市场的分化行情,保值的还会继续保值,不保值的将持续贬值,普通人买房上车,能着眼大城市还是着眼大城市,大城市当中,也要看房子配套的教育、医疗资源如何,如果配套资源稀缺,房子小点也没所谓。普通人是要看大的形势和未来经济发展规划,但是这种规划都是很多年才能落地并产生效益的,你要跟着走,有可能把自己一生耗进去还看不到头,就跟炒股一样的,没实力的,别瞎去左侧布局(越跌越买,提前抄底),而是只能右侧布局(已经开始涨了,看到马上能盈利的趋势了,再买入)。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