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時期尋訪神明鄉:汐止拱北殿的日式風情
拱北殿建於日治時期1906年,主祀木柵指南宮分香呂洞賓,同屬仙公廟。配祀佛教釋迦摩尼及儒教至聖先師孔子,可謂儒道釋「三教合一」的廟宇。
其「拱北」之名是相對於木柵「指南」宮。從地理環境來看,兩座廟都是建在山上,距離市區都有一段距離,且夜間光害較少,晴朗時可見不少星辰。廟埕設有高臺視野遼闊,適合眺望夜景。傍晚時分時常可見遊客驅車上山。
自明治時期拱北殿建成以來,不少文人墨客前來遊歷、吟詠賦詩。從他們的詩文來看,當時前往拱北殿的路程並沒有現今這般容易,如1923年臺南詩人陳覺齋在《臺灣日日新報》〈南瀛詩壇〉專欄上有詩作:
閒約兩三朋,共尋拱北殿。無意乘炭車,路險肝腸戰。 欲捷反成迂,世多巧不便。乃捨危就安,脚力試精鍊。
詩中「炭車」指的是當時汐止運送煤礦的簡易臺車,當時沿途設有鐵道並由人力驅使。若沒有打算乘坐炭車,那就得像那樣捨危就安的「脚力試精鍊」了。
如今的拱北殿雖為戰後改建,但卻保留了部分建物,以及日治時期的石燈籠,據說這些石燈籠是從山下的汐止神社(今汐止忠順廟)接收而來(這種情況在戰後相當常見),與後來境內新設的宮燈相互呼應,成列在沿途階梯參道及汽車道旁,頗具日式風情。
除了沿途的石燈籠,另一知名景觀是每到秋天時分滿山遍野的楓林,網路上有關汐止拱北殿的報導,大多都是賞楓的照片。
由於我是在今年8月拜訪拱北殿,當時楓葉尚未完全轉紅。只能從部分按耐不住性子提早轉紅的楓葉,想像到時候金風颯颯、層林盡染的模樣。
拱北殿最有名的賞楓拍照熱門景點就是「彼岸橋」及「三緣橋」,前者是拱北殿於1960年代改建時,由當時拱北殿董事長周春諒的胞弟,曾赴日留學、從商的周賢柔敬獻。取「彼岸橋」之名,除了與日本佛教對冥界的想像有所連結,也呼應了拱北殿三教合一的理念。周賢柔與戰後汐止地區的發展關係頗深,值得另外介紹。秋天時,四周染成一片楓紅,與朱紅色的拱橋及沿途的燈籠形成和諧的畫面,
除了參道及拱橋,停車場旁有座建有涼亭的小山丘,一旁有階梯能上去。山丘上的小竹林雖然不像京都嵐山那般壯觀,但也頗有風情。晚夏的陽光透過竹葉灑落一地斑斕,小徑穿過左右竹林通向遠方,有種尋幽訪勝的氛圍。不難想像日治時期的文人會不辭千里造訪拱北殿,留連忘返。如前述陳覺齋在詩中對拱北殿的吟詠:
秋陽竹裡微,晚風棚下偏。 偃息看行雲,更聽幽禽囀。
拱北殿本身雖是戰後改建,但距今也數十年歷史。兩層樓的外觀氣勢宏偉,整體配色也不至於太過艷麗俗氣。廟埕空地可供觀景眺望,視野遼闊。
值得一提的是,前殿壁堵上的浮雕,共分成兩種截然不同的新舊風格,從石材老化程度推斷,應是改建後把舊的壁堵安在新牆上。舊的可見日治時期大正年間的捐獻者姓名。而新的則是造型粗陋的淺浮雕,無論是作工還是精細度明顯是新不如舊。
拱北殿在近幾年吸引不少遊客前來,歸功於境內楓林及拱橋、宮燈等讓人聯想到日本神社寺院的景物,適合年輕人拍照打卡、甚至是拍婚紗照。此風潮也呼應近年日治時期建築受到社會重視的時代氛圍,賦予原汐止神社石燈籠全新的生命。
可惜的是,由於當時是在8月三級警戒期間造訪,拜殿及正殿皆無法進入,無法入內參觀廟內的樑柱裝飾及藻井之美。礙於行程時間的安排,也沒能一睹會源塔、三緣橋等建物。
不過在參觀的過程中,五丁目有一些有趣的新發現,主要涉及寺廟歷史及文物年代的小小考據,讀者若有興趣的話,有機會五丁目再跟大家分享。
參考資料:
1. 財團法人臺灣省臺北縣汐止市拱北殿,《拱北殿開山一百一十週年紀念》,臺北縣:同編者,2010。
2. 陳覺齋,〈遊拱北殿〉,《臺灣日日新報》,1923-09-22(版3)。
拱北殿地址:221新北市汐止區汐萬路三段88號。
自新台五路或大同路轉新江五路,途接汐萬路,一路向北抵達汐萬路三段,左轉八德路一段530巷拱北殿牌坊,上山即可抵達拱北殿停車場。
讚賞公民贊助連結:https://liker.land/ecthelion1993/civic
書院街五丁目的美術史筆記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ecthelion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