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找工作记

Aaryn阿润
·
(修改过)
·
IPFS
我们打算试试同学说的walk in的方法。顺着小镇中心的主路走了一遍,眼睛瞟到了几家正在招聘的餐厅,默默地记在心里。我们停在其中一家餐厅门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努努嘴示意对方走进去,但鞋底像粘了胶水,谁都挪不开步子。

阿米盯着电脑屏幕,满面愁容。大半个月以来,她陆陆续续在网上投了四五十份简历,岗位覆盖餐厅服务员、酒店保洁员、超市理货员、护工、牙医助理……但没有一家公司回应,即使是拒信。

前段时间她好不容易进入了麦当劳的面试环节,但因为英语不够熟练,答非所问而被拒绝。后来投递的某大型超市理货员的职位甚至都未能通过简历筛选环节。

被拒的原因很简单,除了英语不好以外,阿米没有在澳洲工作的经验,在国内她只有过一小段工作经历,那就是在媒体做记者,因此也没有服务业相关的工作经验。

找工作这件事情陷入了僵局,眼看着只减不增的存款数字,我们陷入了巨大的焦虑和自我怀疑。

同学关系也变得微妙起来,偶然得知某人找到了一份还不错的工作,赞赏中总会夹杂着一丝嫉妒。大家都是从中国来到澳洲,似乎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但怎么人家开局就遥遥领先了呢?刚来澳洲的那段时间,这种同辈压力让我倍感焦虑,但后来我发现是自己的想法有偏差。

同学们中有通过whv疫情前就来澳洲的,有之前在国外工作或定居的,有本科是英语专业毕业的。说同一起跑线那是不可能的,早来的总比晚来的更适应这边的生活,英语好的也总比英语差的得到更多的机会,实在没有进行比较的必要。

来澳洲前,网络上充斥着诸如“留学生在澳打工度假一年攒20万”的帖子,许多人笔下的澳洲尊重劳动,没有行业歧视,时薪高,到点下班,给加班费,不拖欠工资。正如十九世纪后半期被淘金热席卷的美国一样,是打工者的梦想天堂。

对于厌倦了“996”、“内卷”和“狗屁工作”的中国打工人来说,澳洲仿佛是一个挣钱更容易的地方,只要自己足够努力,就可以换个行业重新开始,总能掘到人生的一桶金。

怎么来到这边之后,实际情况跟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呢?如果大家都能轻易地找到工作,那岂不是说明我们真的很差劲?一种自我怀疑的无力感折磨着我们。

事实果真如此吗?

网上的帖子也许是真的,但每个人面临的情况不同,因此不能一概而论。况且澳洲的国土面积如此之大,工作机会和收入也会呈现出地域差异。这里的人口和城市集中于气候宜人的东南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比较好,劳动力市场的竞争相对较大,而北领地和西澳人烟稀少,产业以采矿业为主,对劳动力的需求更为旺盛。

我所在的小镇位于澳洲东南部的内陆地区,行政归属于regional area(偏远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淘金小镇,如今淘金业已经消失殆尽,留下的旧址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这里人口老龄化严重,没有IT、金融等现代化产业,disability support和 aged care行业却发展得不错,此外就是餐饮服务、文娱、零售以及远郊的农牧经济。

近几年的疫情也同样影响了这座小镇,失业率攀升,物价飞涨,居民的消费水平下降,因此街边的许多餐馆已经关门大吉。一处空置的写字楼自2020年上半年开始招租,直到现在也没有租出去,成为了流浪汉们临时的“家”。

2023年3月,澳洲宣布取消对中国游客的入镜限制,大批游客和留学生涌入澳洲境内。我所在大学的社工专业往年只招收十几个学生,今年突然暴涨至一百多人,其中几乎一半的学生来自中国,另一半来自非洲,印度,以及菲律宾、孟加拉国等东南亚国家,只有极少数学生是澳洲人。

如此多的外国人突然涌入这个安静的小镇,僧多粥少的局面不可避免。以往很难招到人的、比较辛苦的岗位,比如护工,如今却被踏破了门槛。跑外卖的留学生多了起来,派给每个外卖员的单子相应减少了许多。

课间跟其他中国留学生交流,发现许多人面临相似的困境。在网上投递的简历基本没有回音,也没有当地的人脉帮忙介绍工作。也有刚来就顺利找到工作的中国同学,大多是之前有过出国工作或留学的经历,或者本科学习的是英语专业,跟当地人能够顺畅地交流。

再跟一些来自其他国家的同学交流,发现他们差不多都找到了兼职,但很多base在墨尔本,大城市工作机会更多一些。他们能这么快地找到工作主要有两个优势:一是英语是他们的日常交流用语,基本不存在语言障碍;二是他们通常采取walk in的方式找工作,当面向雇主介绍自己。本地的劳动力市场规模不大且比较封闭,这样直接了当的方式大大提升了成功率。

国内的工作经验在这里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来都来了,总要从零开始慢慢积累在澳州的工作经验。怀着谦卑的心态,我们打算从体力工作开始做起,customer service,housekeeping,delivery,总有一样工作我们能干的。

我们打算试试同学说的walk in的方法。顺着小镇中心的主路走了一遍,眼睛瞟到了几家正在招聘的餐厅,默默地记在心里。我们停在其中一家餐厅门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努努嘴示意对方走进去,但鞋底像粘了胶水,谁都挪不开步子。

“要不再去另一条街走走?”阿米面露难色地提议。于是我们又走上了另一条街,没有正在招聘的店铺,我们就又走回了先前的那条街,捏在手心里的简历都被汗浸湿了。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一咬牙,我打开了一家日料店的门,餐厅还没有营业,经理无聊地坐在前台玩手机。

“Hey, how are you today? Are you hiring someone now?”我一下子涨红了脸,本来我想说出他们招聘的具体岗位,但不知道那个单词的意思和发音,只能用“someone”代替。

有了第一次尝试,接下来顺利了许多。我们发现即使是餐厅服务员这样的工作也是有门槛的,雇主更希望招一个当地人或者英语流利的人,也更愿意相信内推过去的应聘者。经理热情地收下了我们的简历,说有消息便会通知我们。我们知道这只是个礼貌的托辞,找工作的进展并不顺利。

或许可以先去试试做志愿者呢!志愿者的门槛通常比较低,但却是一个交朋友和了解当地社区的好机会。

阿米很快成为了一家中文图书馆的志愿者,在那里她认识了不少当地华人,知道了当地的一些门道,比如哪里可以买到比超市更便宜的商品,有哪些可供留学生申请的资源和福利等等。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们参加了当地华人协会举办的活动,还组了一支小小的乐队。

我在同学的介绍下投递了一家公益组织的志愿者岗位,虽说是志愿者,但跟正式应聘的流程没什么差别,投递简历,安排面试,在网上操作一系列的入职程序。除了没有薪水外,志愿者可以免费使用组织的培训资源,参加组织举行的活动,比如急救培训、家暴应对能力培训、野餐会等等。

这是一份需要跟当地旅客打交道的岗位,既锻炼胆量,又能练习口语,还能偷偷地观察当地人的生活和社交习惯。成为志愿者让我认识了不少当地的同事,他们大多是女性supervisor,在我找工作需要推荐人和推荐信时,她们总是乐意伸出援手。

我们俩是第一次出国生活,在澳洲没有家人和朋友,前方有太多的未知,我们的心里又装了太多的担忧。成为志愿者后,我们生出了三分底气,即使身处异国,我们也是可以尝试建立社交圈子,慢慢适应这里的生活的。

令人欣喜的是,来到这里一个月后,阿米收到了一家餐厅的offer,试工后经理觉得她踏实能干,尽可能多地给她排了班。她也慢慢熟悉了餐厅服务员的工作,还考了酒牌和咖啡师的证书,成了餐厅吧台的调酒师。

买了二手车之后,我做起了外卖送餐员,每天晚上趁饭点工作两到三个小时。刚开始我不熟悉小镇的路,总是绕错路导致订单延迟送达,好在这边的顾客都比较友善,我也态度诚恳地道了歉,他们没有给我差评。但即使顾客给差评也没关系,平台不会克扣外卖员的配送费,他们更在意的是安全问题。

渐渐地,我发现了一个门道,待人热情礼貌非常重要,见面时攀谈几句,夸一夸他们养的狗和猫,他们会非常开心,说不定会因此给一些小费。连续两个月,我保持了满意率100%的纪录,让我备受鼓舞。

考虑到澳洲高昂的物价和房租,阿米打算再打一份工。依旧是采取walk in的方式,有了之前的工作经历和walk in的体验,她自信了许多,大方地向雇主介绍自己。她先后接到了寿司店、中式按摩店和旅馆housekeeping的工作,抱着试错的心态,她全都试了一遍。

寿司店的中国男老板是个PUA大师,每天都要对着店员嘟嘟囔囔、骂骂咧咧,阿米在那里工作了三周,实在无法忍受老板的噪音,于是辞了职。按摩是门技术活,她去按摩店培训了两周,但身体吃不消,没过多久胳膊和手全肿了,不得已放弃了。只有旅馆housekeeping的薪资和工作强度都还行,于是就留下来长做了。

找工作的过程总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不顺心,今年年初我应聘一家机构的support worker,即将签劳动合同的时候雇主临时变卦放了我的鸽子(因为英语太过生硬,我错失了一份工作机会?),之前试工的工钱也没有拿到。阿米宽慰我这家不行就换一家,还会有更好的下家等着我。

我和阿米就像是并肩作战的朋友,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分享彼此的喜悦,也在遭遇挫折时鼓励对方。重新在一个新的国家建立生活是很难的事情,我们常常调侃自己,“开局一条狗”,剩下的全靠自己的双手,好在我们慢慢学习,做得还不错。

现在我们有了一个稳定的住处,能自己动手做中式菜,也能在忙碌的工作之后窝在沙发里看一场电影。目前的收入能覆盖我们的日常支出,但是想要存钱就有点难了。等当下的无薪实习逐步上手之后,我还要找一份兼职,多攒一点钱。

抛弃幻想,面对现实。慢慢来,生活总归会越来越好的。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Aaryn阿润生活观察家,成长中的写作者。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