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清大人類所碩士班考試入學準備心得(2022 Spring)

林智傑
·
·
IPFS
·
非常感謝台大人類系的朋友在我考試期間給予的幫助,也感謝清大人類所願意錄取一個學術底子較弱的碩班考生。

(一)個人背景與前言

大學就讀台大社會系,大三開始到人類系修了一些基礎課程和選修,整體來說在準備考試之前對文化人類學的知識有興趣,但沒有系統性的認識(更別提幾乎毫無基礎的考古學)。因為在社會系成績混的不怎麼樣,所以從一開始就沒有甄試入學的打算。

需要注意的是兩所學校今年的考試入學方式完全不同:台大維持一階筆試、二階口試,清大則是一階書審、二階口試(較類似甄試入學)。我個人栽在台大的口試成績太差,最後台大備取未上,清大正取,老實說感覺有點可惜。往後想考人類所的朋友務必引以為鑑,筆試與口試都要好好準備。

(二)成績

(1) 台大人類所

(2) 清大人類所

(三)筆試準備

(1) 考試方向

今年台大人類所的筆試相較以往的考古題頗有新意,考古出了Latour與Hodder的比較,文人出了疫情下的田野和很久沒出現的親屬和物質性,看到題目的當下真的有點慌,還好最後成績不差。準備台大的筆試不太容易取巧或猜題,幾乎所有次領域都必須至少有基本的掌握,不過毋須執著在閱讀一堆古典作品,而是要對各領域的學科發展脈絡有所認識,並且瞭解近期新興的人類學論題為何。

(2) 社會文化人類學

和其他人的準備方式比較不同,我是先從人類學發展的歷史著手,然後才是導論書。《人類學的四大傳統》是林開世老師這學期「人類學史」課程的入門文本,有品質尚可的簡中譯本,實際買來閱讀過後收穫頗豐,基本可以對英、美、法、德四國的人類學理論走向有清晰的認識,相較於其他學史書籍可以勾勒出更有時空感的理論歷史脈絡。Alan Barnard的《人類學的歷史與理論》也算適合的學史書,有品質尚可的繁中譯本,雖然我個人覺得講得稍微有點雜亂,不過如果準備時間不夠的話還是可以從這本下手。

導論的部分無庸置疑,《反景入深林》是不可或缺的書目,一定要反覆閱讀至少兩三次,對各個次領域重要的理論、作品與學者如數家珍。不過要小心的是不要被黃應貴老師的觀點拉走,我自己是在《反景入深林》和《人類學的四大傳統》之間反覆橫跳,嘗試構建出比較立體豐滿的次領域發展史。不推薦Kottak的《文化人類學:領會文化多樣性》,除非你要準備國考。

學史與導論的基礎打好之後,剩下的就是廣泛閱讀重要的民族誌與文獻,老實說不用整本讀完,取巧的話只讀導論和結論也是可以的,但閱讀過後最好都能簡單摘要出內容,方便考試時回想和引用。我也從華藝下載了《考古人類學刊》各期的部分文章來讀,可以豐富考試的引用資料內容。總而言之,搭配考古題複習自己閱讀過的資料滿重要也滿有效果的,畢竟如果讀了一堆文本結果考試時回想不起來,那在分數呈現上跟沒讀過一模一樣。

個人的閱讀書目與文獻依字母與筆劃羅列如下(打*號表示我認為的必讀):

  • Tasal Asad《Anthropology and the Colonial Encounter》
  • *Anderson《想像的共同體》
  • *Appadurai《Modernity at Large》
  • Astuti《依海之人》
  • Rob Borofsky (2007)〈Public Anthropology〉
  • Bourdieu《The Logic of Practice》
  • *Clifford & Marcus《Writing Culture》
  • Edward Said《Orientalism》
  • Geertz《Negara》
  • *Geertz《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 *Gupta & Ferguson《Anthropological Locations》
  • Malinowski《南海舡人》
  • *Mauss《The Gift》
  • Nancy Scheper-Hughes (1995)〈The Primacy of the Ethical〉
  • *Ortner《Theory in Anthropology since the Sixties》
  • Sahlins《Historical Metaphors and Mythical Realities》
  • *林徐達《詮釋人類學》
  • *黃應貴《人類學的視野》
  • *黃應貴主編的「新世紀社會與文化」系列書籍
  • 蔡晏霖〈農藝復興:臺灣農業新浪潮〉
  • 蔡晏霖〈農作為方法:「以農為本」的抵抗政治〉
  • 魏明毅《靜寂工人》
  • *《返田野》

(3) 史前考古學

大學時期對考古學幾乎毫無基礎的我意外的在這科拿到不錯的成績,因為開始讀書的時間有點晚,所以原本是朝著「抓個大概」的思路去準備的。我選擇的導論書是高德老師「考古學概論」的課本《考古學:理論、方法與實踐》,有品質尚可的簡中譯本,整本書非常厚重但其實不必細讀,順順念完一兩次,抓住各章節大概的內容要點就可以了。原先還想搭配Trigger的《考古學思想史》來爬梳理論的歷史發展脈絡,這本書雖然有品質尚可的簡中譯本,不過內容太繁複龐雜很難抓重點,沒有考古學基礎的人不推薦閱讀。

打下一點基礎之後就是閱讀重要的文獻資料,但因為幾乎是初次接觸考古學,其實抓不到什麼閱讀的感覺,最後決定以量取勝:除了幾本重要的書籍之外,背了一堆《考古人類學刊》文章的內容,腦中有很多資料但都只能講出個大概的程度。事實證明這種抱佛腳的方式還是滿適合考試的。Ian Hodder《Reading the Past》有全新的簡中譯本,品質還不錯,讀完對於過程與後過程學派的比較與討論會非常清晰(而這幾乎是必考題)。張光直的《考古學專題六講》值得細讀,內容其實不難,很適合作為入門的參考資料。

個人的閱讀書目與文獻羅列如下(打*號表示我認為的必讀):

  • *Ian Hodder《Reading the Past》
  • James Cuno《誰的文化》
  • *臧振華〈論長濱文化的年代與類源〉
  • *張光直《中國考古學論文集》
  • *張光直《考古學專題六講》
  • *李光周〈台灣:一個罕見的考古學實驗室〉
  • 陳光祖〈試論考古學家的工作倫理〉
  • *陳瑪玲〈試論台灣考古學理論應用與系統性知識建立的問題〉
  • 郭素秋〈從日本「舊石器時代石器捏造事件」看日本考古學〉
  • 《再現台灣》台灣的史前時代

(4) 台灣人類學(含考古學)研究

除了前述的閱讀資料之外,重中之重就是好好閱讀《重讀臺灣:人類學的視野》這本論文集,裡面對於台灣人類學與考古學的發展與重要議題都有著墨。因為這科沒有加權,所以基本上沒有額外閱讀什麼書目,就是以前兩科的準備基礎加上《重讀臺灣:人類學的視野》來答題。

(5) 英文(A)

因為分數不採計,所以有一點英文基礎的話基本上不必額外準備,頂多找個一兩年的考古題來寫寫看,抓個手感就好。時間非常充裕,寫起來不用太急,然後不要被一開始的單字題嚇到,我基本上是幾乎完全看不懂,但後面的克漏字和閱讀測驗滿友善的,所以不用太計較單字題的分數。

(四)口試過程

(1) 台大人類所

時間十五分鐘,包含5分鐘以內的自我介紹及計畫大綱說明和10分鐘的教授提問與回應,時間到會按鈴提醒,因此要控制好時間。今年的口試有兩位考古學專業、三位文化人類學專業的老師,因為我的研究計劃是文化人類學的題目,所以都是三位文化人類學的老師在提問,其中一位老師非常嚴厲的質問有關背景資料和人類學傳統的問題,因為完全出乎意料之外,我回答的不算太好(也可能是態度過於強硬和老師糾纏太久),最後口試的成績非常差。

老實說我真的不明白台大口試的標準為何,以我遇到的狀況感覺是要和既有的研究有充分的銜接才行,總之很遺憾並不是愉快的口試經驗,個人感覺老師們沒有完全理解我的研究計畫想做什麼。

(2) 清大人類所

時間二十分鐘,一樣包含自我介紹、計畫大綱說明和教授提問,但時間比較隨興,印象中最後好像口試了二十五分鐘左右。雖然我的書審資料是文化人類學的題目,不過所有老師都有提問,從研究計劃本身到個人經驗都有提及,另外老師們都滿友善,整體來說是愉快的口試過程,最後的成績也不錯。

清大的口試比較合乎我想像中的樣貌,有關研究計劃的提問多聚焦在內容本身,給我的感受是比較沒那麼傳統,沒有一定要銜接到人類學的一些傳統理論或背景資料。

(五)小結

我其實不是很早就下定決心要考研的人,大學期間也沒有寫過大專生計畫論文,原本自認和學術領域無緣,因緣際會下竟然決定要讀研究所,真是意料之外,一兩年前大概很難想像有這一天。

準備考試的過程其實滿有收穫,有深刻感受到人類學知識的興味,也前所未有的接觸到考古學的知識,並沒有想像中的困難和無聊。非常感謝台大人類系的朋友在我考試期間給予的幫助,也感謝清大人類所願意錄取一個學術底子較弱的碩班考生。祝福往後想考人類所的朋友一切順利,有任何問題也歡迎詢問,我非常樂意盡我所能提供幫助與意見。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