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陶樂思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閱讀筆記:《一人公司》對潛在創業者的六點啟發

陶樂思
·
·

前言

最近讀完了保羅.賈為思的《一人公司:為什麼小而美是未來企業發展趨勢》。單看標題,會以為這本書是分析商業發展趨勢的學術讀物。細看內容,原來作者呈現了一幅與傳統認知截然不同的創業景象。他描述了一種營商模式,這種模式質疑指數型的公司規模成長;質疑盲目增加顧客數量以及產品種類。他認為,盲目追求公司規模、顧客數量以及產品種類的增長,對企業發展反而有害。我在這本書中,發現了六個顛覆傳統認知的新觀點。這些觀點對於有志創業的潛在創業者十分有啟發性。

一,企業是否一定規模越大越好?

傳統創業觀念認為,企業要越做越大才好。這種認為企業規模必須成長的觀念的形成原因很多。可能是基於競爭的不安全感,認為企業不夠大,就會被更大的企業吃掉。也可能是主流文化鼓勵成長。畢竟越做越大的企業會容易得到掌聲與鎂光燈。可是作者認為,盲目追求企業指數型成長的話,長大了的企業必須用一套更複雜的系統來管理。於是要僱用更多員工維持這套系統的運作。雇員聘多了,又要打造更複雜的系統來管理這些雇員。於是又要聘用更多人來維持這套變得更複雜的系統。這是一個惡性循環。作者形容這個惡性循環好像永遠餵不飽的餓鬼。盲目追求規模成長的企業,資源就會花費在維護系統之上,而更核心的事情,包括產品或服務的改善,就會因資源分散而受到拖累。更糟糕的境地,整家公司被拖垮也時有所聞。

二,顧客數量是否越多越好?

認為顧客數量越多越好,也是常見的傳統創業觀念。作者在書中描述一個被這個觀念催生的行業,叫做「成長黑客」。顧名思意,他們就是專門幫助公司達到顧客數量的成長。不過他們的方式,就是以贈品或折扣優惠吸引顧客。這種方法確實可以在短時間內引來大量新顧客。不過想深一層,那些衝著贈品和優惠而來的顧客,只要這些能得到便宜的因素消失就會離開。畢竟他們的到來並非因為真心喜歡你的產品或認同你提供的服務。這樣的顧客數量成長,對公司營利又有什麼幫助呢?反之,作者認為透過提供令顧客滿意的產品和服務來留住舊顧客,成本比吸引新顧客低很多,對公司營利才有實際幫助。

三,產品是否越多樣越好?

因為相信公司規模越大月好,顧客數量越多越好,自然也會相信產品越多樣越好。因為多樣性的產品能滿足多種客群的需求。但作者卻認為盲目追求產品的多樣性未必對企業營利有好處。有些情況反而會拉低核心產品的質素,或模糊品牌的焦點。他在書中舉了零食品牌Crispy Cream和星巴克的例子。Crispy Cream以特色零食起家,凝聚了喜歡這些特色零食的支持者。可是它想擴大規模,使自己的產品在每個加油站都能買得到。快速成長的追求令Crispy Cream很想擴大客群,於是它就以增加產品種類的方式,希望迎合更多人的喜好。結果就是它售賣的零食失去特色,喪失了原本的支持者。產品種類增加,營利反而下跌。星巴克以精品咖啡起家,可是後來除了咖啡以外,又售賣三明治、午餐、各類果汁茶飲。結果模糊了精品咖啡的品牌焦點,而新增的產品如三明治、午餐等,又與其他食肆供應重疊,把自己拖進競爭泥沼。不過後來星巴克痛改前非,重新把焦點放回到精品咖啡。以上例子清楚地展示盲目追求產品多樣的弊端。

四,是否必須有雄厚資金、周詳計劃和完美產品才可創業?

迷信規模的另一個副作用,就是相信必須有雄厚資金,一開始就很周詳的營利計劃,或很完美的產品才可著手創業。作者引用了Ugmonk的例子,展示他的不同觀點。Ugmonk最初只有四款自家設計的T恤,以及從父親那兒借來的二千美元作為啟動資金就開始創業了。Ugmonk利用小小的一筆啟動資金,少量製作了自己設計的四款T恤推出市場,很快就還清從父親那兒借來的資金,還能以賺取到的營利繼續開發產品推出市場。現在的Ugmonk售賣的產品,已經包羅小家品、筆記本,以及很多其他特色小物。

作者在書中提出了「最小可行產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的概念。他鼓勵創業者有了第一版本的產品,就盡快以小規模方式推出市場。這個方法能幫助創業者盡快收回成本。同時,藉著小規模推出市場,創業者能親自獲得市場對該產品的反應。然後根據市場的回饋進一步改善產品。這個觀點顛覆了傳統的創業步驟認知。其實想深一層,一天產品未推出市場,創業者都無法知道自己的產品是否受歡迎。倘若一開始時籌措大量資金,又閉門做車地訂立一個所謂的周詳計劃以及製造很多所謂的完美產品,到推出市場時才發現產品不符合市場需求,會是多麼糟糕呢?

五,企業之間是否一定只有競爭?

想到創業很自然會想到競爭。因此很多人就會迷信規模、顧客數量與產品種類,希望以大和多的優勢在競爭中取勝。作者卻描劃了另一種商業景象,就是一人公司之間的合作。他認為即使是同一行業的一人公司保持連結,互相交流訊息和經驗,也是對彼此都有好處的做法。此外,有些專案因為太大,沒有任何一家一人公司能獨力承接。這時候,多家一人公司便能組成短暫聯盟,以分工合作的方式共同承接該專案。因此,今日這家一人公司以外包商身份參與別家一人公司接來的專案,明日它也可以自己接一個大專案,再外包給其他一人公司各自承擔專案裡的不同工作。作者令我們看見商業世界除了競爭以外,也能有互惠互利的做法。

六,一人公司追求什麼?

既然不追求公司規模、客戶數量和產品數量的增長,那麼一人公司追求的又是什麼呢?當我讀到第一章時,就被作者引用的第一個一人公司案例所吸引。作者在第一章的開頭就描劃了Psychotatics創辦人西恩的生活日常:每天凌晨四點起床,提早在自己的工作室工作。他每天用數小時散步、喝咖啡,在家做飯,以及教導兩名小姪女。每年還會用三個月與妻子外出渡假。西恩的一人公司主要是開設網上課程,從事企業網頁設計。他只要求自己每年賺取六十萬美金就覺得足夠。而這六十萬美金的營利,只要服務好現有客戶便能達到。

作者在一開始就開宗明義介紹一人公司的追求--按照自己的生活型態打造合適的工作。因此,倘若為了無止境追求公司規模和營利的增長而犧牲生活,則有違一人公司的理念。當然,即便不追求無止境的營利增長,一人公司始終都需要生存。而作者提出的一人公司生存策略,就是把自己的每一個現有客戶當作唯一的客戶來服務。並且把客戶的成功放在自己公司的成功之上。這不是唱高調爛偉大,而是一種穩打穩紮的務實策略。正如作者所說:「客戶關心的不是你的營利,而是你能否幫助他們取得成功。」事實上,很多研究都表明客戶滿意度是決定是否光顧的主要因素。作者認為把現有的業務做到最好,比盲目擴張更有利於一人公司的生存。

結語:這本書對我的幫助

《一人公司》是我閱讀過兩次的其中一本書。我發現,無論是有志於創業的人,抑或沒有創業意願的上班族,都能透過這本書獲得啟發。目前我是一名上班族。這本書提倡以《一人公司》的思維經營自己的事業,甚或自己的人生。我從中學會,想拿回對事業發展以致人生走向的自主權,必須主動就個人發展承擔責任。尋找自己的興趣與熱情所在;自己的擅長事項;能為他人提供什麼價值;有那些知識與技能有待開發;採取那些行動做到以上種種…,這些都要靠自己積極探尋。作為一名有志於成為知識型創業者的人,這本書提出的「最小可行產品」使我靈光一閃,放棄等到計劃與產品完美才行動,而是有了計劃雛型與產品初版就去採取嘗試的行動。這本書提倡的新觀點,幫助我脫離完美主義的窠臼,變得更有勇氣。雖然我現在還未曾全職投入創業,但開始走出第一步,令我更有信心、希望與機會繼續穩步向前。若你也是對創業躍躍欲試的上班族,希望今天的分享能讓你看到新的可能性。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