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學排名及其背後

陳續升
·
·
IPFS
·

幾年前我考慮申請博士班時,中國的大學排名(分類)最常聽到的是985和211。這兩個建設大學的「工程計畫」皆源自於1990年代,入選的大學及代表著擁有國家級的資源挹注,其中985工程更肩負著推進世界排名的國族任務,因此我們常聽到的中國名校基本上皆在985的名單之中。

當我再更進一步接觸中國的高等教育後,我又發現了另一個神奇的大學排名(分類)方式,即:一本、二本、三本。這種說法大概只有中國人自己會提到,尤其是談論到高考填報志願時。但要求中國人自己解釋何謂一本二本三本大學,往往就得不到一清楚完整的解釋。因中國的高考大學制度各省似乎有許多差異,所以我也僅能照我詢問到的來理解。我自己的解讀是,一本二本三本的本來意思是指高考完填報志願時的順位,「高考中本科(大學)按錄取批次劃分為三個批次,一本為第一批次、二本為第二批次、三本為第三批次」。中國高中生在高考之後尚未公布成績時就要填選大學的志願,主要是先選校(後選系),大學又因考生戶籍所在的省份不同提供給各省不同的分數線(超荒唐)。因此北京戶口考上北大清華的機率接近1%,而新疆人則僅有0.075%,河南人則是最低的0.046%(河南真的是個被黑的很慘的省份)。若你剛好住在北京市西城區或海澱區(北大清華所在的區)的話,那入取率甚至上升到2.78%和2.66%。正因為高考填報志願的方式如此扭曲,所以填「一本」時得十分慎重,甚至要和同競爭的省內同學相互諜對諜,不然就可能會發生分數能上全國前五的大學,但因過多人於一本時共同競爭北大清華的名額,反倒高分落榜,只能進「二本大學」(第二批次)。

2017年中國又進一步的換湯不換藥,推出所謂的「雙一流」政策,即「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簡稱。雙一流的名單目前囊括了所有的985大學,而211雖非全數入列,但至少也會有一學科進入一流學科建設的名單。

而故事就到此結束了嗎?難道一切都只是換湯不換藥?中國總不會讓我失望。今年9月21日,清華大學高調宣布自己全面、高質量完成「雙一流」建設任務,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看到這新聞出來時我都傻眼了,萬萬想不到還真的能見到這麼一天。甚至不只清華,其他各大學也群起效尤大張旗鼓地宣稱自己達成各項指標,例如中國人民大學的「整體進入世界一流大學之列」,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具備世界一流大學的主要特徵」,同濟大學的「全面接近世界一流大學水平」。當然,這樣的亂象也會有些中國學者看不下去跳出來批評。主要是委婉地指出中國口中的世界一流大學是從發表論文的數量而論,然而就教育的本質(是否招收並培養出世界一流的學生)則尚有差距。

高等教育的諸現象與組織架構的運作模式及其背後的思維邏輯有極大的關係。例如美國的大學的組織決策有開放社會的民主運作身影,經濟資源挹注分配則與資本主義及基金會模式有關。中國大學的組織運作邏輯和中國的政治邏輯相符,大學之間的關係呈現改革開放的身影,「中央權力一把抓,同時又放任地方(政府)之間相互競爭」。大學各校資源分配的邏輯則呈現「黨領導一切,集中力量辦大事」。985、雙一流這些政策工程便是在這樣的邏輯之下被建構被執行。在985雙一流的內部資源分配極度不均的情況日趨嚴重,2020年的各校預算顯示,清華大學分到310.72億元,而高校排名常排進前五的南京大學竟只有79.29億元,可見十名之外的各大學情況有多艱困,求生已不易,遑論競爭。近期網路上一篇〈我和我的二本學生〉(https://sina.com.hk/news/article/20200902/0/5/2/我和我的二本學生-12125411.html)便鮮活地描繪出那些有別於北大清華名校佔據鎂光燈的風毛麟角。我們永遠不知道中國在高等教育上究竟辦了什麼「大事」,但中國人自己需要謹記著有多少的人生與家庭,是從未被那些「大事」所涵蓋。中國人終須意識到高等教育在中國不可能是「社會主義」的勝利,甚至,這不僅是一場資本主義式的競爭,更可怕的是在這資本主義的同時還存在著幾乎無法跨越的階級鴻溝。

兩年前,我開始掛單於(廣州)中山大學,當時我還聽到了一個新的大學排名(分類)語彙。中山大學大肆宣傳要「進入第一方陣」。我四處詢問友人,中山大學好歹也是經常排名於全國前十,那個神祕的「第一方陣」則是什麼?正確的答案我還沒有找到,但這個詞彙好像又不太被提及了。究竟中山大學進入第一方陣了沒?我不知道。我唯一知道的是當清華大學歡慶進入世界一流大學之列時,中山大學顯得極為謙遜,只說自己「全面完成雙一流建設週期各項指標」。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陳續升讀了十年社會學,現為歷史學初學者。喜好追索民國社會科學的發展,對高等教育與大學理念有莫名的執著與堅持。
  • 来自作者

宗教團體與財團法人

讀余華《我只知道人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