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林布蘭生日,來讀點相關(但也沒那麼有關)的書吧!
今天是林布蘭生日 (1606 年 7 月 15 日)。
林布蘭是十七世紀荷蘭最偉大的畫家,但我們今天很難想像,林布蘭一輩子沒看過《蒙娜麗莎的微笑》,甚至可能沒看過任何一幅達文西的油畫。
事實上,我們今天熟知的文藝復興時代的偉大畫家,他們的油畫、壁畫,林布蘭可能都沒看過。他唯一能接觸這些畫的方式,是透過版畫家所畫下的臨摹版畫。連林布蘭都如此,那更不用說一般人了。
所以從前的歐洲人,當他們有幸旅行到羅馬、到佛羅倫斯,看到前輩畫家的偉大作品時,真的會在畫作前面痛哭流涕。相較於此,我們今天就算買了機票飛到巴黎進到羅浮宮,也只有 30 秒的時間可以看《蒙娜麗莎的微笑》,自拍的時間都不太夠,更不用說痛哭一場了。
我們千萬不要小看這份古今之間的差距。這份差距,為歷史學者帶來了很大的挑戰。因為就算一幅畫有流傳下來,我們要怎麼知道 200 年前的人在看這幅畫的時候,心裡會有哪些觸動?看那幅畫,會牽動什麼樣的社會意義?
物理意義上相同的一幅畫,放到不同的社會環境、文化環境下,可能就是完全不同的兩幅畫。聲音也是如此。同樣的聲音,在不同的社會文化環境下,可能就是完全不同的兩種聲音。
歷史學家 Alain Corbin在《大地的鐘聲》(Village Bells) 一書中,就嘗試面對這個挑戰。他想知道:200 年前的法國農民,當他們聽到鐘聲時,到底聽到了什麼?
.
在《衣櫥裡的讀者 Podcast》收聽更多:16.【歷史學】19世紀法國農民的聽覺世界|Village Bells
🎵 本集內容:
00:30 感官有歷史嗎?史學家如何研究「感官史」?
06:41 十九世紀的法國農民熱愛鐘聲到什麼程度?
17:45 當鎮長槓上神父:爭鐘,爭繩,爭鑰匙
25:27 巴黎解放的那一天,西蒙波娃竟然只寫鐘聲
📖 本集圖書:大地的鐘聲(2003),王斌譯。桂林市 :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