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捏

不裁人生
·
·
IPFS
·
說到做手捏陶,很難不提到乾濕度「拿捏」的這件事。最近捏著捏著,意外地發現陶土的物理特性與這人生的成長歷程似乎有重疊之處!

切下一塊新鮮的陶土,不太軟也不過硬,隨便放在手心裡亂捏,還真有種奇妙的療癒感,有點黏又不會太黏的質感,似乎可以隨意捏出任何想要的形狀?但是當你真的想捏出個什麼東西時,就會發現這樣的濕度是有困難的......

這就是陶土的特性,你必須在這樣新鮮的濕度時,捏出個約略的形狀,但若想更近一步的調整細節,就要等這個約略的土胚稍微乾一點後,再用工具慢慢修出更接近預期的樣子;以此類推,在越硬的時候修,線條就會越銳利,所以常常一個作品會分不同的乾濕度來進行修整,直到做出滿意的作品為止。


就不能一次到位嗎?

還真的是不能,因為土胚如果偏乾,就無法再銜接其他陶土上去,也容易在稍微出點力氣時就裂掉了,會裂掉的陶土通常已經不太沾手,也就是說,他已經錯過最適合塑形的濕度了。

那如果加水進去呢?當然可以,但加進去的水一樣要「拿捏」,加進去以後,要把水均勻地搓揉進去陶土裡,太多時就會過於軟黏,太少時壓了就容易裂;水與陶土混合的過程中也容易將空氣一並帶進去裡面,這時候,就要再把這些空氣「練」出來,也就是「練土」,如果沒有把空氣全部練出來的話,就容易在完成的胚體表面有凸起的狀態,甚者,還會在窯裡直接爆破。

水分沒有拿捏好時,土胚經常會在乾掉時產生裂痕,這時候,如果只在局部加水,基本上是無法去縫合這種裂痕的,即使加水後修補,表面上看起來已經接合了,但由於水分並沒有完全均勻地融合到土裡,這樣分布不均的水分會在陶土重新乾掉後,再次出現裂痕。當這種情形發生時,某種程度上來說重做才是最快的。


如果

用人來比喻陶土,最適合塑型的階段自然是新鮮的時期了,最早可以推溯自嬰幼兒時期,而後,在接下來的幾個「變乾」的人生階段裡逐漸打磨成一位理想的人類,就好比年紀越大皮膚也越乾燥?

若是錯過最佳塑形時期了怎麼辦?就像乾掉的陶土可以加水進去「練土」將「空氣」擠出、讓陶土重新變軟;只要你願意像水一樣柔軟便可以「復歸於嬰兒」*重新回到最佳塑型的時期,做個討喜的人;但若就是缺少了「復歸於嬰兒」的智慧呢?此時就要小心積結鬱悶之氣,努力「練」出條路,將此「氣鬱」疏通擠出。


沒有拿捏好時

水分沒拿捏好時,土胚會在乾掉時產生裂痕。而人與人之間的分寸若沒拿捏好時,自然是容易產生裂痕的,當裂痕已經產生時,依據陶土的物理特性,全部打碎加水練土、重頭來過或許是最快的方式。

只可惜,人有記憶,陶土沒有,不是每件事都可以重新來過的...... 這過程還真無法一次到位,偏偏就是要等到ㄧ個年紀才能理解到某些事情;偏偏就是要等到「變乾」以後才能刻畫出幾道歲月痕跡、才能雕琢出幾場刻骨銘心。


你也有從物理特性的觀察延伸出與人生的重疊之處嗎?歡迎留言分享討論!



井豆 www.endlessdew.com/b...

*「復歸於嬰兒」出自王弼版《道德經》第二十八章。

baike.baidu.hk/item/...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不裁人生體驗人生的紀錄本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夏日記事

陌生人

雖是手工,價格卻落差好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