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不會就是不會,但是不可怕了。
這是一個讓我多年後還是清楚記著,並且感恩著的小故事。
在教育上,不少人存有分數與排名的迷思,排名在前的通常會被認為好、優秀、聰明、認真、有競爭力,基本上可以和許多正面形容詞會連結在一塊兒,彷彿在學生時期拔得頭籌,往後的日子就一路順風順水。
這時你可能會說,小時候的排名與未來的光明程度並非有著連帶關係,但不可諱言,不少父母、師長仍會要求小孩盡可能達到,甚至長期名列前茅。如果哪天不是拿著最高分考卷或是第一名回家,就會認為家裡的小孩「沒救了」、「沒路用」、「養你要做什麼?」等等,諸如此類的想法。
我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
上高中前,對於學習,當時的想法只有:
「希望課文默寫一個標點符號都不要錯,我需要這個小考的一百分。」
「有同學在XX科的分數比我高,如果我被比下去了怎麼辦。」
「這次考試比較難,如果我不是班上最高分怎麼辦,希望不要發成績單回家簽名。」
不知道算是幸運還是不幸,在師長和家長的期待下,我在當年成功分發到區域第一志願高中,展開通勤生活。
我自認不大算是聰明的學生,雖然是理科生,但是數學成績在班上總是倒數,不大懂自己到底是怎麼考上第一志願高中,或許更多是因為考運好了一點點。在分數上得不到成就感,自然也不會太喜歡這門科目,但大學聯考時還是必須要碰到數學試卷,是十分讓人頭疼的問題。
對於考生而言,數學這個科目的挑戰在於,需要有強大的邏輯與判斷能力,還得與時間賽跑,在作答時限寫出正確答案。撇除掉重考生或其他特殊情況,大部分考生具有一致的準備期限,在某種科目上得不到成就感便容易放棄,將心力投注在其他地方,這是人性在權衡利弊下的結果。
同時,因為學校中聚集更多更會念書的人,成績也沒辦法名列前茅了,對學習的焦慮感也隨之提高。但值得慶幸的是,再也不需要拿考卷回家了。
高二時則依照自己想進的學習類群分班,我是在第三類組,免不了還是要念數學。
當時的數學老師在上課第一天就告訴我們,他知道努力與成績不一定成正比,每個人都有一定有不擅長的科目,但是在他的課,只要每天準時交作業,並且把每個遇到的錯誤修正,那就可以保證學期末的數學成績及格。
此外,他也不會以學生的長相或成績高低給予差別對待,就算是問過的問題,若是回家仔細思考還是想不出癥結點,還是可以找到老師問第二次、第三次,最重要的是,我從來沒有聽老師對我說過:「這個問題很簡單,你怎麼不會?」
必須承認,我就是那個,每次小考都只考20分的傢伙,但是在平時作業與考卷訂正從沒遲交過,而老師也真沒當過我。還記得高二、高三時,每週都會有一天,在書房裡一題題訂正考卷到半夜2點,然後6點再起床搭車去學校,雖然身體很累,但看到自己一點一點進步,逐漸弄懂原本不會的觀念,就覺得很令人開心。
另外,身旁的同學們,沒有人會因為擔心別人會的比自己更多,就避免分享或互相教導,可以說,高中時期是我所見過,人性中的最美好的部分同時匯聚的時候。我開始覺得「學習」或許是能讓人覺得安心、安全的一件事,當所有人都在努力向上爬的時候,那股力量會引領著你一同前進,不再是被逼迫。
後來在大學指考,令人意外地,在數學拿了將近滿分,也是當次應考所有科目中分數最高的,大約是所有考生的前1%,也讓我進到了目標科系。
如果你也曾害怕學習,希望你不要覺得學不好都是自己的問題,環境的影響也是很重要的。因為這樣的親身經歷,我始終相信老師與學校的重要性在於,除了盡量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塑造一個讓學生覺得心理上覺得安全的環境,讓他了解,無論自己的學習好不好,都不會改變老師(或是其他人)對待他的態度。
對我而言,過往的學習道路上充斥著更多的不美好,如今偶爾還是會被考卷寫不完的惡夢嚇醒,在面臨新事物時還是存有一點遲疑。
只是每當回想起在高中的這一段,會覺得自己在那時得到了一丁點救贖。
數學不會就是不會,但是不可怕了。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