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看輕公務員,公務員才是少子化的解方
敝公司辦公室就在浙江大學對面,出沒在公司周遭不起眼的大媽大爺很有可能就是浙大的教授,那天,公司高管和我說,她小孩就讀浙大法律研究所,居然全班99%都決心畢業後要考公務員,不進入業界工作。
聽到這個消息我震驚了。
有些人可能不知道浙大在中國的地位,根據QS 2021年的世界排名,浙大排在第53位(FYI:台大66),在中國屬於Top 5大學,僅次於清大、北大、復旦和交大,總而言之,浙大絕對是妥妥的名校,是很多人擠破頭都無法考進的首要學府。
連浙大的研究生都放棄律師、法官等一般人眼中看來是金飯碗的職業,決定各自回老家考公務員了?假如這個消息打個對折,假設是50%的人好了,那也夠多了,足以說明浙大法學研究生對業界待遇並不看好,寧可要鐵飯碗。
這讓我想起多年前,台大博士生去賣雞排的新聞,在台灣引起很大爭議,連郭台銘都說他浪費資源(但我查了一下這個人現在過很好,還很感謝當年郭台銘罵了他,讓他生意興隆)。
我以前覺得高學歷人士去做看似不那麼需要高學歷的工作,這是一種對社會資源的浪費,最近重讀《槍砲、細菌和鋼鐵》之後,我發現其實公務員對社會最大的貢獻或許不在明面上的「服務人民」,而是維護社會穩定的根基,這是從「延續人類社會繁盛」的角度出發來說的。
人類社會的進步和農業文化脫離不了關係,因為耕種食物讓人們不再有一頓沒一頓,不再需要跟著動物和資源游離,人們因為穩定,而開始可以擴大族群基數、蓋房子、生孩子、進行精細化分工等等,進而有了今天的商業社會。
公務員代表的是相對穩定可預期的生活,這是根植在人類基因裡的渴望,人類天生渴望穩定、有計劃的生活。所以在開年以來就亂七八糟的2022年,越來越多人想去當公務員,其實真的無可厚非,我不排除有些人是真的想要服務社會,但是我更相信,這反映在亂世下,人們對於穩定生活的掙扎。
輿論天天說,年輕人不愛結婚生小孩,台灣(或可替代為日本、韓國等)要滅亡了。現在大家都去考公務員,又有人要說年輕人沒有上進心、只想躺平,等一下,都給你們說就好了啊。
君不見公務員在婚戀市場上是多搶手的職業,我身邊的公務員、公職老師們,幾乎99%都是遵循著「上崗>結婚>生子>產假>繼續生」的劇本在走的,這些人堪稱增產報國的主力軍,他們為延緩人口老化在努力,努力生小孩、教育下一代、照顧家庭,然後還要被噴不創新、沒有上進心,這個社會能不捲嗎?說好的用愛發電呢?難怪台灣缺電啊。
你要我努力工作、開一家市值千萬美元的公司,幹掉BAT台積電,又要我生一打棒球隊,為國家努力造人,你以為人人都是雅虎執行長梅姨?
從維護社會穩定根基的角度來看,我其實是很能理解為什麼有這麼多人想要去考公務員的,而且也給他們大寫的RESPECT。
如果我們來認真算一筆帳,在所謂的「大廠」工作,你看似很大包的總薪資得扣除加班醫療費、按摩費、暴飲暴食費、情緒補償費、凍卵費、報復性旅遊費、注射咖啡費、PUA費、男女朋友分手費、妻離子散費...等林林總總的費用,算下來可能還不比公務員的時薪高。
前陣子中國的高考(類似台灣的學測)剛結束,即便高考和我沒有任何關係,我都能感覺到整個中國社會對於高考有多麼深厚的寄望和共同回憶,電信公司甚至在高考期間,發送簡訊給高考場地附近的所有用戶,加強考場周遭的訊號干擾,統一降低網速,難怪高考那幾天我在公司刷抖音都有點卡頓(?)。
不管是高考還是學測,這些現代版的科舉,一直以來都是東亞社會用來判別一個家庭過去18年的「業績」是否達標的OKR工具,而且還和年終獎金、終身福利綁定,科舉不是因,後面綁定的利益才是因。錢,到底是用來幹嘛的?錢真的是最重要的嗎?當越來越多人捨高薪資,選擇相對平淡穩定的生活,是不是就讀世界排名百強的學校,真的還有那麼重要嗎?
人就該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活得爽,好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