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指:獨裁終結
在緬甸民眾強烈抗議下,印尼外交部長勒特諾(Retno Marsudi)2月24日取消了訪問緬甸的計畫。這原本是緬甸政變後,首位他國外交部長訪問軍事政府。
根據路透社22日的報導,印尼提議,東協應召開外長會議,派遣監督團隊前往緬甸,以確保緬甸軍方信守承諾,舉行「公平且有包容性的選舉」,也包括包括促進軍政府與當地反對者的對話,支持緬甸過渡回民主的路線。
但民主人士憂心,與緬甸軍政府達成的任何協議,都將對2月1日的政變,與取消去年11月國會大選結果,賦予了正當性,緬甸因政變重創的民主體制,雪上加霜。
報導一出,大批民眾聚集在印尼駐緬甸大使館外抗議,同時也聚集在其他東協國家的大使館前,包括泰國、馬來西亞與新加坡使館。
印尼外長取消原訂24日緬甸訪問行程之際,但緬甸軍政府任命的外交部長溫納貌倫(Wunna Maung Lwin),卻在24日抵達曼谷,與泰國外交大臣穆威奈(Don Pramudwinai)與印尼外長勒特諾見面,而泰國外交部發言人並未具體說明會談內容。
讀完一篇軟趴趴的亞洲新聞台(CAN, 新加坡)的分析,「印尼、新加坡和其他東協國家(對緬甸政變)的強硬措詞似乎是新意,但並不能取代重要而持續的幕後外交工作。」
東協國家相較於歐美、國際組織,對待緬甸政變的態度,從一開始的觀望,直到發生暴力鎮壓與傷亡後,才強硬起來。
馬來西亞首相慕尤丁表示,「馬來西亞將緬甸的政治局勢視為『嚴重』和『民主進程的倒退』,」他警告,「緬甸的政治動盪可能影響該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曼德勒兩位抗議者被殺後,新加坡外交部在2月20日呼籲,「對平民使用致命武器是『不可原諒』。」
泰國也呼籲東協國家在緬甸問題上採取「集體立場」。
儘管措辭變得強硬,我依舊不太理解東協國家的「和諧」策略,我真的和東南亞領導者不在同溫層裡。
《血路盛世:當代東南亞的權力與衝突》一書,給了我一些靈感。
東南亞政治的特色是,派系與小圈子令人困惑的交替作用。 東南亞以成就者為中心的群體管理,以及從個人地位,而非種性、血統或任何以已實際定義的專業所獲得的權力。
這會形成兩件事:
1.管理政治活動的正規體制,無論是政黨或國會、內閣或部會,都不遵守以抽象公共利益為基礎的運作原則或概括目標。在這種體制下,人們會傾向不服從統治或規定,除非這些原則符合個人利益,因而形成貪腐風氣或裙帶關係盛行的環境。 2.贍徇制勝過精英領導制度。為了獲得成功,人們為所屬派系或圈子的首領奉獻,而不是廣泛的國家或人民利益。」 由於世代交替失衡,領導階級和精英的組成,無法符合受到數十年物質進步所驅動的人民的期望。這凸顯了東方學者的困境,或陷阱。我們能否假設,就舊有制度遲早會崩壞,並被真正的人民主權所取代?這是勇敢的東南亞人權鬥士一再提出的願景:遲早會有希望。
本書作者Michael R. J. Vatikiotis到全書結尾,自己40年東南新聞工作與觀察經驗,依舊對東南亞的未來感到茫然。
他來到柬埔寨金邊壯麗的濱江區散步,這是湄公河與洞里薩河的交界,柬埔寨不再是東南亞最飽受戰爭摧殘的國家,如今擁有這個區域最腐敗的國家頭銜。
「這是東南亞的命運嗎?困在殘暴悲劇的循環中,一部分好不容易復甦了,又再度墮落?」
作者也說了所有緬甸觀察者的心情。
那天早上,我逛完河岸後與一位高層官員共進早餐良久,他對我說:『柬埔寨有句諺語,河水高漲,魚吃螞蟻;低潮時,螞蟻吃魚。』
獨裁者就是那尾魚。
只要有夠多人站出來,不論是Z世代的年輕人,還是經歷獨裁統治的老者,洞里薩湖的湖水乾涸,獨裁終將終結。
Photos from The Irrawaddy - Burmese Edition BBC Burm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