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途未卜的黄河大合唱
我一直对于天水因为麻辣烫爆火这件事很不以为然,总觉得是整个社会假大空的缩影。毕竟,天水人从前对外讲特色小吃,都是浆水面、擀面皮、呱呱一类的面食,做梦也想不到,麻辣烫这种四川冒菜变种的外来食品,有一天会让天水名声大噪。
这次到兰州,发现兰州也开了很多天水麻辣烫的新店。我这人,惯于悲观,看到人家火红崭新的店面,心里想的是热度过后批量倒闭的那一天。
不热心于麻辣烫,连带也没追上兰州黄河大合唱的热度。要不是姐姐们说起,我完全不知道今年五月,兰州火了个这。黄河大合唱,我想像一帮人在聚在黄河边,伴着手风琴,唱的是“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
在出租车上和师傅聊天,吐槽如今很多突然就火了的东西之让人迷惑。那师傅说,因为中山桥和大合唱的相互成就,中山桥北的那段路如今已变成了步行街,专供打卡游玩。为此在白塔山打了隧道,供车辆通行。嗬,大手笔啊,那我可得去看看。
那条路从前是交通要道,车辆日夜穿流。打个隧道改道,要么是旅游流量确实可观,要么就是政府又出馊主意。
马拉松前一天,带老妈和姐姐姐夫去了中山桥。那是周六,人确实不少。今年参加兰马的有四万之众,因而那个周末涌入兰州的外地人数量可观。到处是背着兰马参赛包的人。北滨河路,果然多了一段网红街,和一条穿白塔山的隧道。我每年去兰州,每年去中山桥,今年终于变了样。
中山桥,是一座横跨黄河的铁桥。“铁桥”是从前的民间叫法,后来也曾是官方地名,实际当然不是铁桥,而是钢桁架桥。建于1909年,美国人设计,德国人承建,是兰州黄河上第一座桥。在它建成前几百年间,两岸往来,靠的是动不动要拆、动不动会被冲毁的浮桥,和羊皮筏子。这座桥的修建,主要是军需。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时主持修建的,中央政府投资,花了三十几万两雪花银。我对白银没有概念,只能和当下的行情做大概比较,放到现在,修这样一座桥,应该要上亿人民币了。放到基建狂魔时代,中国人修这样一座桥简直轻而易举。但在清朝末期,历经的困难可想而知。得说,清政府那时候还没有传说中那样闭关锁国。自己不会修,就请洋人。自己江山不保,还能给我们边陲小城花巨资建这样一座桥,远见也是有一点的。要是满清时不修,后来民国多年战乱,中华人民共和国又多年关起门来搞运动,谁知道这座如今的百年老桥还有没有诞生的一天。而它竟然也熬过了日本人的轰炸、中国人的内斗,屹立百年,看尽兰州沧桑,连我都觉得是个奇迹。我当年在兰州时,常常听本地人说的一句话就是,得亏是德国人,不然早塌了。当然,它也经过多次维修,才能有今天。以前还走车,后来黄河上修了越来越多的其它桥,它便当作文物被保护起来,成了一座步行桥,也成了兰州的地标。最开始,它就叫黄河第一桥。1928年,时任的某位当官的,为了纪念孙中山,给改成了中山桥。还好,不是改的介石桥,不然后来大概免不了再次改名,甚至搞不好拆掉都有可能。我当然也不喜欢中山桥这个名字,一个建筑物,拿政治人物当名字,无论如何都有拍马屁之嫌,尤其孙中山和兰州,风马牛不相及。它要是叫做左公桥,我倒觉得贴切点。但没办法了,就这样了。
不过说起来银两,我就突然想起前两天看的胡金铨的电影《玉堂春》,那王金龙在妓院一年,花了三万六千两银子,真是楞得人伤心。我从小看这处秦腔,听惯了肖玉玲老师唱的“三万六千化灰尘~~~”,没往心里去过,以为是戏曲夸张。那天从电影里看到,才吃了一惊。有人在评论区里算了一下,说相当于几千万人民币,你说夸不夸张?重点是,这么楞的人,竟然后来中了状元,当了巡按,可不是百姓之祸?电影和戏文,好像都没觉得这有事。
考虑到老妈的身体,也考虑到我第二天的马拉松,那天早早离开黄河之滨,没看到大合唱。晚上,从抖音搜来的视频,却让我心中涌起千头万绪。原来所谓黄河大合唱,并不是唱《保卫黄河》,而是成千上万的年轻人,聚在一起,唱的周传雄、周杰伦、五月天。这还有点感动,虽然多少有着自作多情的成份在。因为他让我想起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也是很多人聚集,也唱歌、也喊话,为述胸中抑郁。我打赌,不只是我想到这些,一定还有其它人。因为,同时看到的消息是,黄河大合唱被政府分流,从中山桥的一个点,变成了相隔遥远的三个。
据说最初,只有十多个人在这里合唱,渐渐地,人越聚越多,声音越来越大。这多吓人!虽然视频里很多年轻人手里拿的国旗,一边挥一边唱。
我在巴塞罗那,看到很多街头表演,水平都高得离谱。在一些空旷的地方,像是海边的沙滩,观众围坐欣赏,不时有人翩翩起舞,那气氛也好得让人羡慕。那些人如果来到兰州,看到这里的合唱,大概会真的以为是有明星在办演唱会,打死也想不到,不过是成千上万的草根们自娱自乐。他们应该无法理解,但我可以。无论如何,能在开放的公共场合放声高歌,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
但如今,因为政府介入,大合唱的未来,成了未知之数。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