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黃老思想】第十九篇 希言自然
希言自然。飄風不冬朝,暴雨不冬日,孰為此?天地,而弗能久,有況於人乎?故從事而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德者,道亦德之;同於失者,道亦失之。
自然之理:風不老吹、雨不總下,天地尚且不久作,何況人呢?因此,政有道時,人同其道;政有德時,人同其德;政有失時,人失道德;人若同德,其政多助,人失道德,其政多亂。
「道法自然」是夏朝理學的特色,從風雨的自然現象,探討至道德從事,然而,兩者如何一概而論?前者言天地不久作,後者言道、德、失之從;換言之,沒有萬世不移的國祚,卻有萬事不宜的造作;例如黃河堤壩能維繫多久,同於道、同於德、同於失三者就大不相同。
李耳只抄錄古籍中深具哲理的部分,至於前後文與邏輯觀就只能腦補了;由於黃河的含沙量太大,因此黃河經常改道,但人民的生命財產該如何保障?若靠修築堤壩根本維繫不了多久,所以「同於失者,道亦失之」。
「從事於道」的「道」又是指什麼?「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之所惡,故幾於道矣。」縱觀山川地勢而選擇最佳的河道:其一、善利萬物,須兼顧民生與生態;其二、有靜水時,須能涵養調控水量;其三、水道勢低,須確保河道不高於平地。
至於「德」當然就是利益眾生,針對治理黃河而言,綠化上游避免水土流失,就可以說是從事於德,利用各處地勢多設排沙堰,將黃河中的淤沙變成田土、建材、地基...;若能如此則「同德者,道亦德之。」黃河將安靜地利益眾生。
「同於失者,道亦失之」這就不必多解釋了,地上河、懸河的稱呼就足以說明一切,一旦暴雨降臨就導致黃河氾濫;故而,這篇文章可能是在總結治理經驗,只可惜我們只能窺見其冰山之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