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圣灵的两个观点

吉他加蛋挞
·
·
IPFS
所有人都已经被(耶稣受难复活所)除罪拯救,但只有部分人能有(圣灵保证的)永生。


在传统上,圣灵论是一个相对比较少提及的话题(至于为什么少提及,值得探索)。直到上个世纪,圣灵论才成为一个热点;而这也伴随着五旬宗/灵恩派的兴起。在这里,我并不想系统地讨论圣灵的种种,只想根据《约翰福音》和《约翰一书》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在福音书的叙事中,圣灵的存在似乎始终伴随着某种异乎寻常的能力。在约翰的叙事中,除了开头提及之外,最重要的就要数14:16往后四次谈到圣灵作为保惠师,接替耶稣的工作。关于保惠师一词,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值得注意的是,在约翰一书中,保惠师被译为了“中保”(和合本,约一2:1)。

由于保惠师的含义众说纷纭,我们不如来看看另外一条线索,即圣灵接替耶稣的工作。这种接替体现在“另一位”(新译本,希腊文ἄλλον)上(尤其16:7)。这个词很可能暗含着,圣灵的作用和耶稣的作用是相同的,而且是一个接一个的顺序。因此,耶稣按照叙事受难复活升天之后,接下来的工作很可能就交给了圣灵。

那么,圣灵在做的是什么工作呢?是“圣灵的感动”,还是灵恩派那种特殊的“超能力”体验呢?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看《约翰一书》的经文:

约一5:6-7

(此处省略引用以免发不出)

这里把圣灵与水与血并列起来,有可能有两种解读:

1)把血看作是耶稣的受难,那么圣灵和水,以及基督的血都是做着救赎的工作,也就是施洗约翰所说的除去“世人的罪”。

2)或者,把血看作是与肉并列,那么圣灵就与水的清洁(洗礼)以及血的领受(圣餐)联系起来了。

传统上认为,圣餐/弥撒是跟基督的身体(基督论)联系在一起的,由此引出三种圣餐观:

1)化质说(transubstantiation):阿奎那吸收了亚里士多德关于实体和偶性的观念,认为在祝圣中,饼和杯真的变成了耶稣的肉和血(偶性-表面不变而本质变化,虽然饼和杯看起来还是原样,实际本质已经“变化”了),这一观点被天主教采用,成为官方的理解。

2)“普遍临在”(omni-presence):路德认为在祝圣的时候,基督就临在在饼和杯中。虽然这个观点带有路德那种“基督为我”的味道,但假如我们看到耶稣在复活升天的时候是身体升天(被好怀疑的多马触碰过),那么就很难理解,耶稣如何在同一时刻,临在在不同的崇拜中。

3)象征说:茨温利和加尔文(改革宗)的观点,即认为圣餐仅仅是为了纪念耶稣设立,并没有什么超自然的力量作用。

假如我们采用以上第二种解释,认为圣灵与洗礼和圣餐联系起来,就会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在圣餐中作用的可能不是基督,而是圣灵。由此,耶稣在升天后,除了再临之外,其他的工作都是圣灵完成的。换言之,圣灵的作用,也许并不是什么神奇的,奥秘性的,或者私人经验式的工作(如灵恩派那样)。它就在普通信徒受洗和领圣餐的实践之中,并且,为了圣灵的内驻和常驻,圣餐应当被经常性地领受。从而引出几个结论:

1)这为天主教和东正教对圣餐的重视做了一定的辩护,但仍然突破了一般把圣餐看作基督身体的观点——在圣餐中作用的是圣灵;

2)假如一个人只是接受了洗礼(圣经与水),之后不再经常性地参与,那么很可能TA没有完成圣灵与血的合一,也就是说,救赎仍然没有完全。

3)圣灵与基督的关系:圣灵不仅参与了耶稣的洗礼(与耶稣的联合),也参与在与我们的联合当中。


卢布列夫:亚伯拉罕的款待



第二个关于圣灵观点与上面的第二个结论相关。但我们首先还是从耶稣的“除罪”开始。

施洗约翰说,耶稣是“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的罪孽”(约1:29)。按照奥利金(Origen)的解释,这里的世人(cosmos)应该指的是世界(world),也就是包括除人以外的其他事物,甚至包括魔鬼。就是在这个解释上,奥利金发展出了普救论(universal salvation)和万物复归(apocatastasis)的观点,也即认为所有的事物都会被拯救,包括魔鬼;而拯救的方法就是通过不断朝向上帝的多个世代轮回而不断地接近他。

但,如果我们看回约翰福音本身,约翰确实是在强调,只有信才能得永生(ζωὴν αἰώνιον,3:16, 36;5:24;6:40, 47)。而永生,按照字面意思,其实就是进入下一个时代(αἰώνιον,age)的生命。

这里的困难是,假如耶稣的受难复活已经除去了罪(无论是世界的还是信徒的——普救论/拣选),甚至已经让信徒得到永生,那么为什么还需要圣灵作为保惠师进行工作?

我们看到,在约翰一书的叙事中,仍然有假先知和敌基督的工作(4:1-6);而圣灵则是“见证”了耶稣的真理(5:7-8),这圣灵就在约翰团体当中,而不是其他的团体。这就意味着,在圣经-教会-圣灵三者中有一种相互印证的结构,在假先知的事情上,圣灵会作为真理的裁判,来确保教会和经文的真理性。(14:26: “他要把一切事教导你们,也要使你们想起我对你们所说的一切话。”)

如果圣灵真的继续耶稣的工作,那么我们可以说,圣灵的工作也是在告诉信徒,什么是可以相信的,什么不可。而信徒所面临的误解和无知,魔鬼的欺骗,拜偶像,以至于犯罪,都意味着,虽然耶稣做了救赎,但真正的救赎并未完全。(这与我们的经验相符合,路德用“既是义人又是罪人”来描绘信徒)如果我们把拯救论对应基督徒的称义和称圣的话,那么拯救就应当被分成两部分:除罪和永生。这样,就会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

所有人都已经被(耶稣受难复活所)除罪拯救,但只有部分人能有(圣灵保证的)永生。

所有人都被拯救意味着,人所承受的亚当之罪的后果被免除了。在耶稣之后,不再有奥古斯丁意义上的原罪,但同时,人要为TA自己实际的过欠和罪恶承担后果;其次,只有部分人能有永生意味着,只有真正通过基督信仰,且通过不断为善去恶的功夫才能够获得永恒的生命。

华人教会普遍强调只有信才能得救。这里导致的一个难题是,如果坚信只有信了才能得救,那么一个信徒最后在天堂里,是否要眼看着未信的亲人朋友在地狱里受苦?

反过来说,假如我们要坚信所有人都能得救,那么上帝的公义在哪里?上帝对恶人的审判在什么地方?

我们可以把人按照犯/不犯罪和信/没信分成四类:信了且不犯罪,没信且不犯罪,信了又犯罪,没信且犯罪。

如果按照我刚才引申出来的观点来看的话,我们可以说,所有人都被拯救,但因着持续的背离和犯罪,只有部分人才能够承受永生。那些没信而继续犯罪的人,他们的灵魂和肉体,很可能就在时间的长河中,消失殆尽,无法享有永恒的生命。而剩下三类人中,信了又犯罪的,需要圣灵的指引(通过圣礼或者通过其他方式),甚至可能要承受炼狱的洗涤;没信不犯罪的(没有提到福音的古人,以及我们身边的好人,基督提到的不在羊圈中的羊(约10:16))可能要有另一个“圣洁”的机构作为中间状态;而信了且没犯罪的,才能直接地进入到天堂中。

所以,不信与信的区别只在于在天堂门前的等候长短;而罪与无罪的区别则在于灵魂是否会进入到下一个世代。罪已经被耶稣除尽,所有人都免于永罚;但进入永恒的生命仍然需要人和圣灵的合作。

若果如此,那么圣灵的工作,就是在耶稣的救赎之后,不断引领人进入到圣洁,而免于堕落当中了。

我想这样的观点,可能会比较恰当地处理好以下的神学困难:

1)上帝的全善和爱与上帝的公义之间的张力,

2)耶稣除去世界的罪和圣灵内驻在部分人之中的张力;

3)信徒洗礼之后仍然会在经验上犯罪和耶稣已然做了救赎的张力。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