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獵文化(3):觀光與現代鷹獵的困境
「這次應該是真的獵到狐狸了吧?」
阿格拉手上的鷹正以華麗的身姿,如風一般快速飛向山谷,腳爪準確地落在一隻可憐的獵物身上。阿格拉堆滿笑容,轉頭看向我,瞬間駕著他的馬直直衝下將近70度的陡坡,下馬迎接他的鷹和獵物。
我坐在馬上,往下看,一陣暈眩。立刻閉上眼睛,深呼吸,用腳輕輕踢馬的側腹,示意要馬往下走。曾經聽過一個說法,馬是很敏感的動物,只要坐在馬上,你可以感受牠,牠也可以感受你,人與馬互為一體。
直到這時候我才理解這個說法絲毫不誇張。棕色的毛髮隨著微風輕輕搖擺,馬轉頭眨了眨牠帶有修長睫毛的眼,我從牠黑色的眼眸中望見恐懼的自己。於是我倆一動也不動,如懸崖上的石像。
觀光客的凝視
獵人們正抓著獵物。阿格拉發現我沒跟上,緩緩走上斜坡,牽起韁繩,硬是拉著我們走下山壁。「你剛剛沒看到吧?我們再試一次!」還沒聽懂阿格拉說的話,另一名鷹獵人已經站在山壁上,帶著金雕蓄勢待發。前來支援的第三名鷹獵人拉著長長的紅繩,另一端是驚恐慌亂的沙狐(Vulpes corsac)。
狐狸發出一陣低吼,一邊往前奔跑,立刻被脖子上的紅繩勒住,最終牠只得原地繞圈狂奔,無力地與獵人拉扯。山壁上的持鷹者再度放開金雕,鷹再次以美麗的身姿,快速地用腳爪按住狐狸。發現我原地發呆,阿格拉比出要我拍照的手勢。我趕緊按下快門,為這段表演畫下句點。
相機螢幕中是齜牙裂嘴的狐狸,以及與其對峙的鷹。
真正的鷹獵人
阿格拉重重地將沙狐往地上一甩,我聽到摔落在地上的死亡聲響,最後他們將獵物捲在馬鞍後。大伙們上馬,帶著鷹和獵物往草原奔馳,結束今日的狩獵,也為我在蒙古西部十幾天的時間畫下句點。
這次我終於知道阿格拉瞞著他老婆把酒藏在哪裡了。阿格拉從氈房旁的草叢中,掏出成吉思汗啤酒。草原上的溫度宛如冰箱冷藏室,大家喝著冰鎮啤酒,慶祝獵祭的第二隻獵物。談笑中,阿格拉穿起他的狼毛大衣,問我想不想獵狼。我知道野生的金雕並不會主動攻擊狼,那並不是金雕的主要食物。想必我是瞪大眼睛看著他,他對我比出一個要錢的手勢,隨後對我說:「獵狼要大約四到五個鷹獵人和鷹合作狩獵,才有機會獵到,獵狼很危險。」
「現在這裡(蒙古西部巴彥烏列蓋省)有多少鷹獵人呢?」我突然一問。
阿格拉先是挑眉看著我,接著將視線轉移到遠方,沉著臉。彷彿需要時間下定決心,才能掏心掏肺。「全部大約有250位,『真正』的鷹獵人只有80位。」語氣中帶有一絲驕傲與嘆息。
蒙古西部的鷹獵文化發展至今,每年有大批的觀光客進入烏列蓋地區,參與金雕節,當地人也漸漸習慣將家中的一角提供給旅者停歇幾天,這使得蒙古地區的哈薩克族成功保留並發揚鷹獵這項傳統藝術與文化。各地的鷹獵協會相繼成立,鷹獵人需要受過訓練,上一年以上的課,以取得合法狩獵證。持有猛禽必須申請文件,並附上相應的價格。
但金雕節的成功依然衍生許多問題。除了鷹獵人世家的傳承及合法上課取得狩獵證的鷹獵人外,各地開始出現非法持鷹者,只在觀光區展示並與遊客拍照的老鷹、只養來參加金雕節的金雕。
在阿格拉心中,「真正的鷹獵人」指的是這些依然維持傳統狩獵生活的鷹獵人們。他以自己的鷹獵人身分為傲,為鷹獵文化的延續欣喜,但也同樣為已經長出新樣貌的現代鷹獵文化的發展,感到憂心。
猛禽買賣的出現與金雕族群的減少
還記得第一次狩獵結束後的午後,我看著阿格拉的兒子騎著擋車,趕著一大群山羊回到草原上的氈房。阿格拉正在氈房外處理要給鷹吃的生肉。我問他:「你們的鷹怎麼來的呢?」
阿格拉指著遠山,接著指一指他的兒子跟我說:「從巢中取的。牧羊人每天都會在草原上放牧,一邊觀察金雕在何處築巢,算準幼鳥即將離巢的時間,就會去取下來。大約都是六月底左右。」
金雕一般是在高處築巢,樹冠、懸崖、電塔都是金雕築巢的可能地點。從巢中取出即將離巢的幼鷹被稱作хул бала(kohl bala),草原上架設陷阱捕抓的鷹被稱作жүз хүс (juz khus)。傳統上認為從巢中取出即將離巢的鷹,比起在草原上架設陷阱捕抓的金雕更好被訓練,可以捕抓各種獵物;且因為從小被人類馴養,更不怕人。因此,鷹獵人們以可以從巢中取出幼鷹訓練為傲。
隨著金雕和其他鷹種的需求上升,開始出現本身非鷹獵人,但是以捕抓老鷹為業的獵人,也出現傳統上不曾有的老鷹買賣市場,而這也造成金雕和某些鷹種的獵捕問題日漸嚴重。
回蒙古首都烏蘭巴托,拜訪蒙古鷹獵協會的成員,同時也在蒙古鳥類保育中心工作的S。她告訴我,一隻金雕要價60-70美金,在買賣市場上,金雕價格不貴。如果是蒙古族比較常馴養的其他鷹種,則依據保育狀況、稀有程度也有不同的價格。
S說最近幾年已經出現金雕族群數量減少的趨勢,雖然主要原因為草原生態的破壞、棲地喪失和破碎化有關,但不可否認的是,金雕的買賣也是其中一項原因。
鷹的野放與動物倫理
在哈薩克族的語境中,不同年齡的金雕有不同的稱呼,這也反應金雕在哈薩克族的文化中,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傳統上,在鷹與鷹獵人合作狩獵的五年後,滿五歲的鷹會在夏天剛開始時被釋放回草原上,讓金雕回歸自然,持續繁衍後代。
鷹獵人與其家族成員們會在草原上舉行儀式,將現宰的羊獻給被野放的金雕。並在金雕腳上綁上白色的繩子,除了作為標記,表示這隻鷹曾經作為狩獵的夥伴,提醒其他鷹獵人勿再重複捕抓;同時也是鷹獵人家族對牠的尊敬與祝福,被釋放的母金雕也被哈薩克族人們尊稱為「母親」。
然而,在鷹獵文化復興的同時,鷹被釋放的年齡拉長,根據金雕的狩獵能力而定,變成七到十年不等。某些持鷹者並不會將鷹釋放回野外,而是長期保留,變成實質上的寵物。
S說蒙古鷹獵人協會和蒙古鳥類保育中心也會不定時派人調查,特別是在觀光區,查看是否有受到不當對待的猛禽。最近他們也越來越常收到營養不良、腳爪畸形的猛禽,這些都是部分馴鷹人不懂得如何飼養,或是讓猛禽待在不當的生活空間中所致。這些問題都有待宣導和更進一步的立法規範,這些都是蒙古政府、鷹獵人協會與鳥類保育團體正在努力的目標之一。
懷念中華料理的我,在S的邀約下,難得上了一趟位於烏蘭巴托市中心的中式餐館。我們一邊聊蒙古草原的生態現況,蒙古政府的保育研究與鷹獵文化。當她詢問我在蒙古西部與鷹獵人狩獵的過程,我拿出相機照片一張一張分享,看到其中一張相片時,她突然瞪大眼睛。
那是一張我在金雕節現場拍攝的照片。照片中是一張像嬰兒一般,用布包裹的金雕,被綁在車頂。據說長程移動時,某些鷹獵人會將鷹放在車頂。
S說在他們推廣的動物倫理中,期望降低鷹在長程移動過程中的傷害,一般會將猛禽放在車內的鷹架上,讓牠站立其上。
「能將這張照片傳給我嗎?我要用它來做教育宣導。」S笑著感謝我。
我將照片傳給她,同時在心中默默祝福蒙古的鷹獵文化能走向更好的未來,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
本篇為蒙古鷹獵文化系列文最終章,感謝各位的閱讀,若是支持歡迎留言、點拍手鍵、追蹤或是贊助支持 :)
鷹獵文化(1)—蒙古西部哈薩克族的金雕節 Golden Eagle Festival
鷹獵文化(2)—狩獵者與草原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