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被誣陷家暴/性侵是誰的錯?──兼談網上溝通之困難
按:下文是我一些粗疏的想法,歡迎大家討論或指正。
二零一六年,Amber Heard申請與Johnny Depp離婚,並聲稱遭受家暴,向法庭申請保護令。直至今年二月,外媒爆出二人往日的錄音,內容指向Amber Heard才是施暴的一方,令其與Johnny Depp的家暴案發展出現逆轉。事情當然引發網上熱議,部分人藉此探討男性因性別定型而怯於求助的問題。其中,我看見了一張海報,內容如下:
男人被誣陷家暴,是女性主義的錯? 解答:是沙文主義的錯,不是女性主義。社會普遍將女性視為弱勢,家暴法因循著這個觀點,以保護女性為主因此男性在法律下不容易被信任,才出現誣告案例。不是只有女性是沙文主義的受害者,男性也會是。(註一)
看到海報的瞬間我是不太愉快。後來讀了創作者的整篇帖文,明白創作者的海報是針對某些人的偏激言論,也補充了很多資料。結果,我心裏更多的可能是無奈,因為我不同意海報使用的反駁手法,單看海報但不看帖文的話,很易引起更多爭辯。
在這個網絡發達的年代,溝通和交流的門檻看似大大降低,但事實上,人們愈來愈難進行深入討論。其中一個原因是資訊碎片化,人們自以為接收了很多資訊,看待事物的角度很全面,其實不然。另一原因與網絡文化有關。以Facebook的帖文留言為例,有時我們看見很多人回應一個帖文,但其實每則回應的內容很短,流於情緒宣泄。加上因為匿名,基本上不用承擔後果,所以言詞往往比現實中強硬,以致許多衝突發生,根本無助深入討論。與此同時,這種網絡風氣間接地促進了二元分立的思維──例如在女權議題上,往往出現女權和父權的二元分立,只要不同意部份女權主張便被視為父權。
從男性擔心被誣陷說起
事實上,女性主義有不同流派,反對女性主義的人士也有程度之分。為了方便討論,支持metoo行動、鼓勵或支援家暴/性侵受害者的人士,下文姑且粗糙地稱她們為「泛女性主義者」。她們有的屬於女性主義者,有的支持女權/平權的理念,但未必非常活躍於女權活動,所以我不直接把她們稱為女性主義者。(英文有pro-feminist一詞,中文譯作「擁女主義者」。個人覺得有點怪,而且意思未必完全相同,才用了「泛女性主義者」這個好似無人使用的詞彙。)
Amber指控被家暴的時候,泛女性主義者紛紛跑出支持Amber,因為鼓勵家暴/性侵受害者求助是她們的議程之一,她們欣賞受害者勇敢地站出來求助。泛女性主義者同時宣揚「不要怪責受害者」,以免受害者被外界的閒言閒語二次傷害,而且令其他受害者不敢求助。所以,泛女性主義者的高調支持有其原因,是可以理解的。
而這種高調支持引起一些人士憂慮,其實是很容易理解的。我們如果仍然相信司法制度的話,能夠最大程度還原事情原貌的地方是法庭。(雖然基於疑點歸於被告的原則,法庭未能把全部犯罪者定罪。)當我只是一個旁人,現實中完全不認識求助的事主,我可能感到憤怒,可能同情事主,但我真的可以代替法官為案件下定論嗎?在我眼中這是不理性的。可是現在的社會氣氛或網絡環境讓人覺得,要不你全力支持事主,要不全盤否定事主,不存在灰色地帶。(等待法庭審理後才選擇立埸可以嗎?不可以;我偏向相信事主,但不想這麼快咬定被告是壞人,可以嗎?不可以。)在這種(疑似)受害者必定會獲得支持的氛圍下,部分人(以男性為主)憂慮自己一但被人誣告,將會受外界追擊,好一段時間「水洗都唔清」。
這種憂慮往往被忽略,被一概而論為父權/厭女/仇女/反女權/沙文主義等等。我們需要釐清的是,社會上確實仍有真心擁護父權的人,網絡世界亦然。與此同時,不少人的發言的確有許多不禮貌的地方,甚至的確屬於仇女言論。(最易明白的例子就是連登與連登仔吧。)但對我來說,嘗試理解他們為何有這種想法依然很重要,而非一聽到這類質疑聲音,便把父權的罪名扣在對方頭上。
回到Amber這次的事件,錄音曝光後部分網民覺得,誣陷者之所以夠膽誣陷別人,是因為誣陷者知道自己必定獲得女權人士的支持,甚至讚賞。(當然,謊話要編得真實。)所以出現「男人被誣陷家暴,是女性主義的錯」這種說法。這個結論固然有其問題,但用「這是沙文主義的錯」來回答同樣有問題。
女性主義還是沙文主義的錯?
關於「男人被誣陷家暴是誰的錯」這個問題,其實最直接的答案,不就是誣陷者的錯。當然,這不是學者想要的答案──將問題歸咎於個人,忽略社會脈絡。可是如果排除誣陷者與被誣陷者之間存在恩怨情仇等複雜的過去,即所謂的苦衷,個人還是覺得「男人被誣陷家暴」是基於誣陷者惡毒黑心。以Amber為例,例設她真的是誣陷者(由於事件尚未有蓋棺定論,所以只能假設),實在讓人心寒。因為她不但誣陷Johnny,更高調出席女權活動,為自己製造光環。
至於沙文主義和女性主義在誣陷事件中飾演了什麼角色?先從沙文主義說起吧。正如海報或Amber在錄音中所說,由於女性被視為弱勢,大眾較易相信她是家暴受害者。與此同時,當男性控訴被家暴,大眾往往覺得難以置信,或嘲諷受害者身為男性竟然受害。此時,疑問出現在我腦海:女性求助者真的更易被信任嗎?若然真的如此,為何女性主義者要致力打造一個對受害者更友善的環境,鼓勵受害者求助?
事實上,當初選擇相信Amber而非Johnny,多數是支持女性主義的人士,即本文所稱的泛女性主義者。相反,支持Johnny或質疑Amber的人士會被認為是父權。也就是說,支持受害者才是「政治正確」。現在,事情有新發展,網民怪責當初支持Amber的泛女性主義者,部分泛女性主義者卻跑出來說:不對,Johnny之所以受害是父權的錯,因為父權不相信男性是受害者。這讓我摸不着頭腦,也是我討厭那張海報的原因:它沒有弄清楚網民怨氣的來源──網民期望的不過是當年支持Amber或譴責Johnny的人會公開道歉,以及往後不要輕易把一個人「定罪」。
(泛)女性主義者的善心被利用,我們不必過份指責(泛)女性主義者。但我始終覺得,在案件審理前主張高調支持受害者的風氣需要反思。不是說完全不可以高調支持──假若你是受害者的親人或朋友,高調支持絕對沒有問題──只是當你完全不認識受害者,只因為對方願意求助而高度支持對方,甚至向他人施加壓力,讓大家都為受害者站台,我覺得不太理想。(註二)比起要求大眾支持受害者,改革警方處理求助的手法、法庭審理案件的手法和媒體的報導手法更加迫切和實際。
註一:海報原圖https://www.facebook.com/aeemichang/photos/a.1130714030406358/1874348322709588/?type=3&theater
註二:曾經看過一些文章,意見與我相反。作者認為被誣告性侵的個案比例實際上非常低,主張外界應該相信受害者。例如「但是,當一名從未編造誇張謊言的女性控訴被剛認識的男子強迫發生性行為時,在被告沒有可證明清白的反面證據之下,我們應該假設且相信她說的是事實。這不是因為什麼『相信女性』的政治正確格言,而是這個故事看起來就和每年發生的數萬起約會強暴案一模一樣,根本不像刻意編造的不實強姦指控。」問題是,誰去判斷這名求助者是「未編造誇張謊言」?只有身邊的人才知道。所以如我正文所說,鼓勵大家在親友聲稱受害時相信對方,這是沒有問題的。但網民隨意在網上支持/質疑事主,我總覺得不太妥當。
桑德拉‧紐曼:到底什麼樣的人會誣告強姦?https://www.mplus.com.tw/article/2729
其他參考資料:
#POPBEE專題:萬人迷變家暴狂人,Johnny Depp與Amber Heard誰較任性?https://popbee.com/features/johnny-depp-and-amber-heard/
【強尼戴普慘遭「斷指」家暴/男人,也是性別歧視下的受害者】https://www.facebook.com/naima0319/photos/a.298888404073847/533059693990049/?type=3&theater
昔日錄音紀錄曝光,#MeToo 社運人士坦言遭到 Amber Heard 利用https://www.adaymag.com/2020/06/26/amber-heard-and-johnny-depp-in-audio-tapes.html
性侵?假性侵?——那些被誣告的「加害人」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1678/3170871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