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爐訂閱制還能怎麼玩,線上出版的可能?

Sunline
·
·
IPFS
·

我想先從matters上「總是」令人詬病的「社交互動」說起。但是,在講這件事之前,我們先來把一個壞習慣拿掉:不要別人說「這樣不好」你就覺得「我好像做錯了什麼事」,或者別人說「我支持這件事」你沒有支持就覺得別人在說你不好。

世事絕大多數不會用一刀切,只有「好」或「不好」這兩種選項。對自己的選擇要有一定程度自我認同。(但不可以用自我認同去攻擊別人跟你的不同。)

如果從「創作」的角度來看,像matters這種交流互動到了一種「閒來沒事坐在家門口跟人家聊天」的程度,是不利於「思考」和「創作」的。一篇寫得很好的日常,可以變成很優秀的散文,但是一篇只是「想找人說話」的「日記」就不一定是「好的創作」,這點是不用被質疑的。

(如果你沒有看過《瀨戶與內海》這部兩個青少男的日常對話,你可以找來看看,這是以日常對話寫出的故事,有趣精采不無聊。電影比較短,可以看看!)

如果從營造一個「社群平台」的角度來看,像matters這種「可以取暖」、「以文會友」的模式,就有它另外有別於其他社交平台的凝聚力,而這凝聚力是一般文字平台沒有的東西,我們很少看到在其他文字平台上「用戶與用戶/作者與作者」之間可以串連起來什麼樣的交集。

在其他平台上,原來的朋友/讀者不算,能夠連結起來而「一起做些什麼的」,也許必須到達一定的聲量才有可能會有人理你,但matters不需要你是多麼有聲量的人,就會有人跟你說話或互動,這也同時鼓勵了「像我」這樣「本來以為自己寫的東西沒有人要看」的「社交邊緣人」。(我想很多很多人真的是離開了「社交」嚴重的Facebook,來了matters才發現「自己寫的東西」有人要看。)

但群體力量大了,總會有一些與「創作」本質相違背的東西存在,特別是當「文字有價」擺到檯前的時候,很多人就會去評斷「什麼樣的文字是可以有價的」?以及會出現「我要用什麼樣的方式,讓根本沒有內容的東西變成有價?」這種為錢而生的發文模式。

(再說一次,拿掉一開頭說的那個壞習慣,不要隨便覺得「別人在說你不好。」這裡只是在討論現象,而不是在說什麼事好、不好或者對、不對。我也是那種為了賺錢四處打零工的人,寫文也是我的賺錢方式之一。)

回頭來聊「圍爐訂閱」這件事。

在討論「到底有誰要訂閱我?」這件事的時候,可以回想一下這跟剛開始我們走進matters以前,很多人對於「在網路上寫一篇文章到底有誰要看」有著巨大的自我懷疑,而感到自己「一定不怎麼樣/很糟糕」哪能寫什麼之類的……結果很多人在matters開啟了一扇「創作」的窗,甚至還訂立了一定的目標,說不定還找回了從前對閱讀或文字的渴望。

而這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來自於matters相較於其他文字平台的不同:那個令人詬病的「社交模式」。因為有這樣互相拍手、鼓勵,也沒有分類的將不同類型的東西收在一起,而帶來的差異,每個人無論如何都會看到街上所有不同類型的文字,這是一種社交行為的優點,但同時它也帶來了缺點:除了會偏離「創作」外,太過緊密的社交群體很容易形成一種「排他性」,往往不利「帶流量」這件事,也同時會擠掉一些不互動的用戶。

這麼緊密的社交群體在「圍爐訂閱」這個部分不能做些什麼「有趣」的事嗎?很多東西是被「玩」出來而形成一種「沒有人想過」可以這樣玩的狀態。

舉例來說:有人是instagram很早期的用戶嗎?(我是。抱歉我討厭所有名稱的縮寫,所以我盡可能不使用)最早的時候有人會知道這玩意會取代掉Facebook而成為社群的熱門app嗎?那也是時代所趨慢慢演變出來的。(有人知道現在找美食找景點是用instagram比google快嗎?)

我最開始想到的訂閱制,實際上只是介在「寫文章」和「電子書」之間的「線上出版」的概念。這稍後再說。

後來我發現從matters「緊密的社交群體」連結起「圍爐訂閱」根本可以做一種「matters誌」的刊物發起。既然平時大家多有彼此抬摃生出不同主題,那「圍爐訂閱」就能找幾個志同道合的人去想一些主題企劃而做成「刊物」的概念。

這裡當然會衍生出「錢怎麼分」「帳號怎麼使用」的問題,但都「這麼志同道合」的互動,有些人都有比較緊密互動往來,要解決這些事只要有共識就好。(你去外面找人一起弄刊物,也是會遇到資金、合作、分工的事,這也是一種嘗試!)

早先我弄過「書訊」這件事。就非常適合搞成圍爐來供人訂閱,又如Yiling的女書選書,也非常適合。一個人弄「刊物」是很累的事,但多人且有共識的一起製作,要弄其實不難。

我想給大家一點有趣的思考方向:假定今天內容純熟、完整了,除了在爐裡供人訂閱外,能不能真的把它搞成刊物?簡單的排版就行,做成pdf之類的。如果整個企劃做得非常精采,又能不能將它變成真的能變現的?如果沒有錢弄紙本書,可不可以把它變成電子書?

但一定又會回到「到底有誰要看呢?」這件事。這大概也是matters上最有趣的現象:

我寫東西都沒人要看,我不要寫了,我走了;我寫東西都沒有人拍手,我要去給別人拍,別人才會給我拍,這樣我才覺得被鼓勵了可以寫下去,不然我走了;線上那些什麼鬼東西,每天一堆媽媽在刷版,沒有營養沒內容,我看不下去來鬼叫一下,只有我寫的東西好棒棒別人最好都走開;線上那些什麼接龍亂七八糟,跟一開始matters的質感落差也太大,遲早會死的……

總是無限循徊的看到這些「留在這裡繼續發文/閱讀的人」露出這些不悅感,但很多人還是留在matters:這裡社交氣氛好啊、很多人鼓勵啊、有拍手有錢賺啊……但是,matters到底靠什麼生存呢?

記得我有寫過幾篇關於「你的朋友不是你的讀者」「讀者少於作者要怎麼支撐創作」這些文章嗎?(我懶得找連結。)假設你always在想「到底有誰要看/要訂」這件事,那麼轉個方向想:「我可以為了我想要被看到做些什麼努力?我做過什麼努力?」

把作品寫好是一種努力;把好作品拿去請別人來看是一種努力;不要動不動搞爛搞low這裡的質感也是一種努力;不要動不動就跑掉也是一種努力……以及所有持續的發表、思考、互動、交流,都是你有可能被看見,並讓人留在這裡繼續看見你的機會!(你為了讓別人來到matters看你唬爛三小,花了什麼樣的力氣嗎?)

最後回頭來說「線上出版」這件事。

沒有意外的話,今年我會整理我的作品集,長達十二年的所有設計作品,然後寫下接案的規則,開始接「電子書」製作。(關於「自出版」「電子書」都可以開個爐來寫注意事項了。)

「出版」是一件極專業的事,要從「寫字」走到「出版」中間要有很多的過程,比如說編輯、企劃,以及末端的行銷。很多人不知道是太謙虛還是太懶或者太沒有企圖心,總是喜歡說「我寫寫好玩而已」但又很明顯的想要「被看見」「被喜歡」可是在文字上始終沒有看見「用心」的痕跡。

有些人可能無心插柳就出了書成了作家,然後才開始成為寫作的人;有些人可能沒有那麼好運也沒有那麼好的才能,做了一輩子的準備都沒有出版成書。

但在這個「自己是媒體」的時代,很多事情沒有那麼高的門檻,不過的確是「需要有一點想法」的。未來,文字在出版這一塊,一定會從紙本跳進電子書,比例上也許電子書不會那麼快取代掉紙本,而且很有可能的是「閱讀文字」的機率被稀釋掉在其他娛樂上。

「文字」在「出版」這一塊慢慢朝向「不一定是要印成書」的方向走,那麼「圍爐訂閱」就可以想像成一種線上出版的可能,而且比起在其他平台上更有機會因為想法或作品夠好被訂閱,這是matters的特質之一。(不然你沒名氣去方格子寫看看,然後跟在matters一樣什麼都不做,看你要寫多久才會有人看你?)

我想我的想法拉得比較遠一點。matters現階段的狀態是它還沒有一個聲量可以使用戶大增、流量變大,但就因為它不大還有很多的可能。

有沒有一種可能是這樣:我們之中誰因為作品夠好,帶起「使用者付費」這個習慣,建立起「真正的」「透過寫作」(不透過出版)而有一份固定的收入,然後回頭走進出版,讓人看見「嘿!還有這個選項、有這條路能走」。

甚至會不會在後來,我們有一系列的作品在各大電子書平台成書、成展?(日後訂閱制若成熟,也是可以用不同的行銷手法,來推各種不同的主題/爐子。)matters上專業的人才那麼多,要問出版、編輯、設計的事都不難才對。(我就非常有意願幫大家的作品做成電子書。不要想紙本的部分,印刷很貴,除非你很有錢。)

不談錢,很多事可以玩可以做。談錢,你會退怯、評論他人的作法。

我的接案人生告訴我很多事: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這是常態;不談錢會餓死,也是事實。但是「沒有想法」以及「不想變動」和「不願意嘗試」才是真的讓人一口飯也沒得吃的狀態。

如果你說:「有些人就沒有想那麼大的方向啊!」

那我只能跟你說,我的很多文章,都不是寫給那些「沒有去想這些大方向」的人看的。如果你是,謝謝你看完。哈哈哈哈哈。

很多事不一定只有一個角度可以思考,像是「過於緊密的社交互動」這件事,可以一起往前進的模式去思考,也有可能只會是彼此在對方面前呼喊著「我們都好棒」的互相取暖,但沒有什麼變化的狀態。

網路世界最有趣的是它的變動性,最難控制的也是它的變動性。你可以試著在這些變動裡,找到最適合你轉動的頻率和方向,然後展現你最自在的模樣!

圖:
201603~201712,我自費做的小刊物,一張A3的紙,有小小的書訊、我寫的文章、我的攝影作品,無償寄給我的朋友們。後來沒有錢做了!我常常做一些奇怪不會有人做,但日後常常變成別人在做的事。像是現在,我可以重啟這個小刊物計劃,搭配訂閱制,還可以收到紙本,多有趣。(但我不會重啟XDDDDDD,很花錢也很累人,如果訂閱制能負擔這筆費用和額外的收入,我會考慮XD)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Sunline換日線。台灣高雄人。二十歲後流浪到台北工作七年後回高雄定居至今。從事接案工作十餘年。大多數時間從事的事都跟書和出版社有關。更多內容請看置頂關於我,或至我的個人網站:https://www.sunlinedesign.com.tw/,e-mail:sunline.liu@gmail.com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2025乙巳蛇年阿線畫畫商品終於上市!

女性運動劇的大格局《女孩上場2》

一個人獨旅,你需要具備什麼能力?《獨旅的浪漫》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