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從嚇跑日本土木技師變成技師展示場

BenDon
·
·
IPFS
·
1935 年臺灣博覽會鳥瞰圖,在殖民地展示日本現代化工業建設,圖片來源: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寫真帖》

說到日治時期的土木建設,腦海跑過去的應該有日月潭水力發電、嘉南大圳、發達的鐵路網、總督府或歷史博物館等雄偉的建築⋯⋯。

許多有名的建築師在臺灣都有留下作品,像是野村一郎的臺灣總督賓館(今臺北賓館)、森山松之助的臺南州廳(今國立臺灣文學館)、井手薰的臺北公會堂(今中山堂)等等臺灣簡直是日本土木技師的展示場

但是,剛開始臺灣並不是人人稱羨的工作環境,身為灣生的竹中信子在書中回憶 ₁:

臺灣有如日本人的垃圾場,臺日間的定期船有如載糞船

傳染病、抗日活動、缺乏衛生下水道、基礎建設、水土不服、貪污的日本官員⋯⋯這就是日本人對去臺灣工作的印象。

殖民初期屬於「軍政時代」,還沒發展基礎設施,圖片來源: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

到底臺灣怎麼從嚇跑土木技師,轉變成土木技師的展示場呢?


學弟們,臺灣需要你!

殖民初期,日本明白要治理就需要有基礎建設,尤其是與軍事重要的道路設施,於是引進內地的土木人才到臺灣,進行許多土木的開發。

因此,「工手學校」剛畢業的學生來到了臺灣。

工手學校成立的背景,與日本明治時期學習西方近代化的過程有關,是一所學習西方工業技術的學校,校長是「辰野金吾」 ₂。大家逛日治古蹟的時候,常聽到「辰野式」這個名詞,或是更常聽見「巴洛克式」,其實指的是辰野金吾融合英國維多利亞與古典派風格,創造出獨樹一格的辰野氏,並且影響了許多弟子,呈現在臺灣許多的古蹟上面(所以嚴格說起來,不是巴洛克式風格!)。

工手是介於高等技術人員(通常是帝大畢業)跟職工(工夫、礦夫)之間,屬於中等技術人員。

臺灣總督府搬出高薪、升官快的誘因,老師學長也會鼓吹學弟去臺灣,新殖民地成為工手學校畢業生的熱門選擇,或是原先待在日本內地就職考慮要轉調的人。

不過,來到臺灣後,畢業生的考驗正要開始。

初期臺灣總督府設立的土木課,要包辦許多調查工作、基礎建設:道路、橋樑、河川、港口⋯⋯(相比現在,一個項目就是獨立的部門)。另外,土木課的課長是非土木專業的事務官,而課內的人員組成也不單只有工手學校畢業生,也有陸軍、海軍體系的技師或雇員。

嚴重的是,還發生貪污事件,土木技師被臺北地方法院判定詐欺犯罪。難怪臺灣給日本國內的印象,就是個糟糕的工作環境。看在內地政府的眼中,臺灣殖民地是個浪費錢、難治理的地方,開始有「臺灣賣卻論」₃ 的聲音出現。

直到兒玉源太郎及後藤新平出現,改變大家的看法。

後藤新平的出現,讓土木進展有新的變革,圖片來源:wikipedia 附註來自国立国会図書館網頁〈近代日本人の肖像〉,1929 年之前

後藤新平:事務官?NO,交給技術官來領導

臺灣賣卻論平息後,日本確定要留下殖民地臺灣。1896 年頒布「六三法」,讓臺灣從軍政過渡到民政的階段,總督人事流動雖然仍有軍方的影子,但任用的權力不再需要由軍方授權。

雖然此時期的總督是兒玉源太郎,但是交給民政長官後藤新平來執行政策。他決定組織要交給「技術官」領導,同時積極從東京帝大等工學院招攬高等技術人才,土木課的成員重新洗牌異動。

這段時間,土木課的工作仍舊繁雜,有許多調查工作要做,但是隨著後藤新平其他方針,如大幅增加警察人力、採用保甲制度,降低抗日活動,以及成立專賣制度讓臺灣總督能經濟自主,奠定臺灣社會局勢穩定的基礎。

也是從這時候開始,許多我們熟知的建築師來臺灣,留下經典的建築作品,土木開始有更大的進展,組織編制有更細部的分工。

有了帝大的土木人員加入,土木開始有更大的進展,組織編制有更細部的分工。此時期有許多我們熟知的建築師來臺灣,留下經典的紅磚建築作品。尤其以辰野金吾的弟子們最著名,像是:森山松之助、伊藤十郎、井手薰、長野宇平治等等。

森山松之助設計的建築,左上:總督府土木局(建於 1907 年),右下:總督府專賣局(建於 1913 年),圖片來源: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帝大學歷的土木人員,相對工手學校畢業的人比較有競爭優勢,升官升得比較快,但是以人數來說,依舊是工手學校畢業的人較多。使得帝大畢業生傾向留在官廳任職,而工手學校畢業生傾向轉往業界發展,專辦官廳的土木工程。


當年剛到臺灣的土木技師們,也許純粹是想擁有賺錢機會,聽了總督府的宣傳廣告來臺灣,又或者是想跟前人開創日本一樣,想為國家奉獻心力建設臺灣。看起來,前期處於一片混亂,工作環境克難,還發生土木技師貪污事件,縱使日本土木技師有心想建設,恐怕也沒有機會可以發揮。要等到政局穩定、醫療衛生條件改善,土木技師們才得以往前進步。

不過,這些土木技師們對於臺灣本身的風土民情有多少瞭解呢?直接複製西方知識在殖民地,就能蓋出漂亮建築物了嗎?或許往後能再更細究土木技師們在臺灣的奮鬥過程,用他們的眼睛重新觀察臺灣。

話說,臺灣總督府到 1919 年才蓋好,能想像之前的總督大大們都窩在哪裡辦公嗎?


註解

1:出自《日治台灣生活史 — 日本女人在台灣(明治篇)》,竹中信子,時報出版。

2:辰野金吾,1854 年生,受英國建築師喬賽亞·康德(Josiah Conder)影響,融合西洋維多利亞及古典元素,創造紅磚與白石帶相間的「辰野式」風格。

3:殖民初期,臺灣在日本眼中是難搞的殖民地,頻傳抗日戰爭,傳染病嚴重,耗費國庫資源,因此當時的總督乃木希典在國會提議「臺灣賣卻論」,討論是否該將臺灣賣給法國。兒玉源太郎起身反對提議,他認為臺灣地處重要的戰略位置,是日本南邊的屏障,不可以輕易放棄。後來總督也變成了兒玉源太郎。

參考資料

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之技術官僚 — — 以土木技師為例,蔡龍保,興大歷史學報第 19 期。

日本工手學校的設立及其畢業生的海外活動——以臺灣為中心的考察(1895–1905),蔡龍保,興大歷史學報第 24 期。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土木局營繕課建築人才的來源及建樹:以尾辻國吉為例,蔡龍保,《臺灣史研究》第 22 卷第 3 期。

日治初期臺灣的道路事業,蔡龍保,國史館學術集刊第 7 期。


班與唐

文學的雜食獸|文學。歷史。雜評|迴圈型創作者

https://www.instagram.com/pan.yutang/

https://www.facebook.com/benanddon/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BenDon寫歷史:在開裂的記憶滋長認同 文學的雜食獸|文學。歷史。雜評 https://www.instagram.com/pan.yutang/ https://www.facebook.com/pg/benanddon/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臺灣讓歌曲再次偉大——〈何日君再來〉的國族糾葛

日劇女王向田邦子|誰也逃離不了,名為「家庭」的遊戲

書評|跨越時代的跟蹤之旅:解析吳新榮的日常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