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他們是社會的根基 卻成為經濟發展底下註定被犧牲的存在-《青苔不會消失:附著在土地上既邊緣又無人問津的一群人》

WencheWu
·
·
IPFS
·
生活剝奪了他們大部分的可能性,只留下了僅存的立足之地,有時看起來相當于一條蠶、一匹圍繞磨盤的牲畜、一個除了內心發條不能移動的鐘錶的位置。但在這個僅存的位置上,他們生活的質地和紋理,比顯眼舞台上的佈景更切實。(後略)
先聖孔子認為,文明丟失之後,應當到鄉野間去尋找。時代意識喧囂沈淪之際,重建人性與文明根基的力量,來自於卑微的田野地面。


若要票選近20年最常見競選口號,「拼經濟!」想必名列前茅。商業活動出現後,經濟發展與人類社會密不可分,甚至被視為人民幸福的指標之一。然而,當社會過度追求經濟,人類是否會淪為成就數字的犧牲者?面對虛無的數字與真實存在的人,我們是否又能夠意識到真正重要的是什麼?

經過改革開放,中國經濟快速飆升,京奧後更是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這樣的發展背後,除了國家投注大量資源、國民奮力工作,更多的卻是無法量化的環境成本與底層人民的生活品質。以「青苔」為名,作者袁凌以媒體工作者的視角,觀察、紀錄了在國家發展的同時,被棄如敝屣的社會邊緣人,強迫主流社會看見這些不曾消失、卻被長期忽視的生命故事,同時也希望為未來可見的問題,返璞歸真、提供解答。


在童年,外婆這一代的有一層人,她們像是別人生活的背景,已經沒有價值,隨時可以拿掉。但實際上,她們卻比那些在前臺活動的家長和隊長更可靠。像是砌築田地的石坎,長了發黑的青苔,長年沈默,沒有抽枝發芽的風光。但抽掉了它們,田地會即刻崩塌。


青苔被視為荒廢的象徵,卑微而不被矚目,然而人們卻經常忘了它也象徵了強韌生命力。包含在戰爭後仍受地雷威脅的居民、為了養家糊口遠走北京的「低端人口」,他們被歷史與經濟發展的巨輪拋棄、碾軋,但依舊掙扎著倖存,迎接漫漫無止盡的後半生。

此外,為了國家發展採礦的礦工們,則如同田地豐足、森林茂密前,先行搶灘耕耘的青苔,為國家的強大闢疆拓土、獻上健康。但當他們臥病在床時,卻被國家遺忘,長年失去發聲機會,最後領著不相符的補助,孤獨等待凋零。

《青苔不會消失:附著在土地上既邊緣又無人問津的一群人》,如書名所述,是一本關於無人問津之人的書。雖然中國式的寫作技法,以及作者過於想要展露文筆的冗贅詞句,有時會讓文字難以下嚥,但更讓人感到難過的,是看著這些「青苔」小人物們,如何在被始亂終棄後,學習接受命運,並且讓自己一天活過一天的心路歷程。


堂屋地面生出了一層青苔,黏土結成魚鱗。陳年的門檻不足以隔著門外院壩的生荒氣,只是阻礙了奶奶摺疊成鐵板橋的身影。
奶奶的背已經從腰上完全塌下來,似乎被取去了脊椎,個頭比九歲的楊軒還低。門檻對於她近於天塹,卻不時還需提上半桶水。(後略)


佝僂的身軀雖然露出笑容,卻遮不住孫女迷惘迷惘的神情,身後的門檻彷彿隱喻生活的困難重重,跨越後的未來更是晦暗不明。封面的黑白照,不只凸顯了青苔中最無抵抗力的兩個世代,也寫實地呈現了他們的心境。《青苔不會消失:附著在土地上既邊緣又無人問津的一群人》是一本關於全中國低端人口的報導文學,不只講述了聚光燈長久未能照到的區域,也提供了中國大外宣以外,另一個觀察經濟發展的新視野。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