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作者K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關於流浪、自由與完整:讀黃碧雲《媚行者》

作者K
·
·
自由與穩定之間如果要做出選擇,要如何取捨?相對美好的狀態是,可以得到自由,又能完整,然而,經歷過社會變動,就算肉身完整,靈魂早已殘缺不全。革命口號只剩下忿慨,那些理念,那些痛苦的奮鬥過程,不是被囚禁,就是被埋葬。大地變得很安靜,彷彿一直都是這樣子。

「你渴望自由與完整的心情,是否始終如一。」

「自由」這個命題在近年被香港人討論過無數次,彷彿一忽略這兩個字,就會永遠失去,所謂的「自由」。於是一再被提起,然後一再發現,原來我們都不自由,甚至越來越不自由,於是,開始惶恐,開始逃逸,以為這樣就能得到自由,於是,有人開始離開,遷徙,是為了自由。

我們如何理解「自由」?難道自由就像空氣,你只會在窒息時,才會察覺到它的存在?

作為一個人,我們確定要追求絕對的自由?為了自由,我們願意承受相應的代價嗎?

黃碧雲《媚行者》中的人物都經歷流徙的過程。「聽說和命運搏鬥的人,叫做媚行者。」脫離原生家庭的束縛,逃離壓迫的社會、極權的國家,甚至透過遺忘而割斷與親友的關係,這一切都為了讓肉身或靈魂得到自由,然而,生而為人,「靈魂只有在,屬於人的生命裡,飽受折磨。」這是宿命般的悲劇,肉身得到自由,在世界各地流浪,東京、紐約、西班牙、秘魯、玻利維亞、亞姆斯特丹……要自由,就要捨去穩定的關係,「從不愛之中,得到自由。從拒絕生命——我想的,我從不尋求——得到穩定。」自由和穩定不一定可以能同時兼得,自由換來的不可知的未來,例如,「革命,是為了尋求自由與穩定。結果是,既不自由,也不穩定。」

自由與穩定之間如果要做出選擇,要如何取捨?

相對美好的狀態是,可以得到自由,又能完整,然而,經歷過社會變動,就算肉身完整,靈魂早已殘缺不全。革命口號只剩下忿慨,那些理念,那些痛苦的奮鬥過程,不是被囚禁,就是被埋葬。大地變得很安靜,彷彿一直都是這樣子。

或許,「追尋自由,最為虛妄。也是最大的磨難。」要思考的是,需要甚麼樣的自由。小說迴環往復的敘述下,反覆辯證著「自由」的意義,「我們理解自由,總是相對於政治壓逼而言。這是對自由的,最庸俗最淫褻的誤解。」

我們不應該用政治環境來定義「自由」。《媚行者》中的人物經歷的是個體的苦難,也是作為民族甚至人類的苦難。「從破碎,理解完整。失去,理解存在。」那些細碎的敘事,描繪的是生命的本質,充滿難以言喻的複雜和矛盾。

要不要自由,小說沒有答案,但跟著媚行者的遊歷,在快樂和痛楚中,或許會找到「自由」的某種可能。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