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後悔理論:如果當初有做某項決定,事情就會不一樣,而我們常常在事情發生之後加深了自己對於事情還沒發生時的判斷。
以下以二分法舉例
學生時期考完試都可能說過:早知道最後不要改答案/早知道最後猜另一個答案了,出社會後,操作股票時你可能會說:早知道當初多買一點,早知道不要這麼早賣
那我們怎麼知道當初到底該改變做法呢?
我們不知道,但我們常常假裝自己知道。
我們常常高估自己的預測能力,事實是我們處在一個擁有無限可能的世界中,沒有任何例外,完全跳脫傳統統計學的假設,而人又常常被情緒所影響,特別是負面情緒(反事實情緒:後悔.忌妒.挫折)。這導致了更多意外,就是這些意外讓我們生活如此不可預測。
拿一開始的考試來說,考試是很難去鑑別一個人程度的優劣,最後成績不僅跟平時努力程度有關,也跟他當下狀態有關,如果他就很衰,腸胃炎呢?,這就是為甚麼之前抨擊了這種(假)平等制度,一個人的優劣不該只拿他的成績做評斷,但這就是現今體制下的盲點,我們一時半刻還是無法改變制度,但是我們可以學會擁抱這些情緒,試著了解並好好對待它。
我們害怕後悔,害怕該做未做,我們更害怕後悔,經不起誘惑讓自己做出不該做卻去做的事情,因此我們合理化自己的過失,淡化自己的錯誤,利用酸葡萄心態去安慰自己,我們該做的是去接受事實,放棄這種"早知如此"的習慣,接受命運的安排,人生就是會一路顛簸,你如何看待這一切事情的態度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