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張少貞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網媒的一盤數

張少貞
·
·
《法庭線》和《庭刊》是後國安新香港最重要的網上新聞媒體,填補傳統傳媒的缺失,回應時代的需求;不能親身去法庭旁聽的人,能透過這兩個由記者創立、專報道法庭新聞的網媒,認識香港司法制度的運作。全球各地的中文人,趁公義完全消失前一齊目睹腐朽的過程,勿忘付費支持優秀的香港記者。

2020年六月後出現眾多網媒和自媒體,姑且稱為後國安網媒,以下是較多人知的網媒:

法庭線 thewitnesshk.com

庭刊 hkcourtnews.com

綠豆 greenbean.media

集誌社 thecollectivehk.com

追新聞 thechasernews.co.uk

梭角媒體 points-media.com

光傳媒 photonmedia.net

Channel C channelchk.com

和你報 www.whatsnewsmedia.com

除了和你報,其餘全由有傳媒工作經驗的記者創辦。上述的後國安網媒,履行記者職責為先,只求收支平衡,有資源做優質的新聞報道。

香港第一個有公民意識的傳媒該是香港獨立媒體,2004年成立;其後應是2016年成立的英文網媒Hong Kong Free Press,向外發言是總編輯Tom Grundy(騷擾他及在英國的家人,可恥),據知背後支持者尤其創辦初期,包括政治學者及新聞教授,很明顯因為不想英文傳媒只有一種聲音。HKFP委託外間核數,每年公佈收支細節,創下香港傳媒先河,以證是非牟利傳媒,收入全用作新聞工作,有助建立讀者信心;若讀者認為新聞報道優質,更願意付費訂閱。提高透明度及具體列出工作,早已是慈善機構爭取捐助的方法,令(潛在)捐款人相信捐款不被濫用,其他性質的非牟利組織也效法,HKFP在香港傳媒立了楷模。

隨意查閱一些後國安網媒,《庭刊》、《集誌社》有較詳細交代。

看了《庭刊》的財務簡報,首四個月支出五十二萬多港元,訂閱收入是二十三萬多港元。

今年1月至4月,《庭刊》的訂閱收入遠遠未足以維持我們的日常運作(平均月入約5.8萬元,平均每月開支約13萬元),因此我們需要動用極為有限的儲備來支持,亦預見我們的前路艱難。

由創辦至今,我們有5名全職員工,過去4個月寫下接近500篇報道。3位年輕記者負責在法庭採訪,2位聯合總編輯在後勤支援兼處理日常公司事務,若遇上當日法庭新聞爆量人手不足時,2位編輯也會輪流出外採訪。此外,我們聘請了1名兼職的社交媒體編輯,協助每日新聞的發布工作。」

《法庭線》是香港第一個針對普羅讀者、專門報導法庭新聞平台,依稀記得去年創辦後,訂閱收入及捐款很快接近達標,最近查閱,訂明希望年訂獲得約 220 萬港元收入(達標後將終止接受年訂),至六月中,年訂收入達標率僅13%。《法庭線》另有月訂,但網頁沒列出月訂收入,故我不知其收支狀況,光看年訂達標率,令人擔心。

《法庭線》和《庭刊》創立,回應時代的需求,填補傳統傳媒的缺失,是後國安新香港最重要的新聞線。

以我粗淺體驗,法庭記者必須早睡早起、中英文佳、有快速消化資料的能力、頭腦冷靜,最好有法律知識,自問做不來,向來佩服出色的法庭記者。

以下摘錄《庭刊》:「有官員說,記者可以過着像問責官員一樣的中產生活,這個目標對我們是遙不可及,但我們仍致力讓前線記者獲得合理的薪酬待遇。」不止《庭刊》,絕大部份商業傳媒前線記者距中產生活遙不可及,說出這無知話的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證明高官精英有多脫離現實,他若問其政治助理、曾任大公報的宋佩瑜就知,況且多位(前)記者加入本屆政府做政治助理,若記者可以過中產生活,他們都不會轉行吧。

集誌社》成立四個多月,年訂目標一百六十萬港元,達標47%,尚可,愈多愈好。觀乎其表達和營運方式,由哈佛進修歸來的阿包學以致用,雷子樂亦研習不少。

《綠豆》是後國安網媒中唯一全力做深度視像新聞和節目,倚賴YouTube作傳播平台,耗用資源甚多,幸好口碑很快傳開,我可以大膽說,看《綠豆》,已不用香港傳統電子傳媒新聞,即電視和電台。記得《綠豆》在YT啟播首三個月向公眾陳情,數日內YT訂閱即達十萬,最近向二十萬邁進,希望廣告收入成正比。近月見到《綠豆》有特約節目,內容沒違其風格,可喜可賀,而且多了聲音節目,是省成本的方法。

傳媒若有需要,適時通知支持者是必需,Channel C告急後,課金急增,YT訂閱旋即超過五十萬,也有廣告。Channel C有明星記者「昇哥」助陣,號召力不同凡響。

為了寫這篇文章,我找各網媒的訂閱呼籲和財政資料,發覺毫不易找,我偶然在IG看見《庭刊》的呼籲,然後在其網頁花了好大工夫才找到其肺腑文章。若公眾不察覺需要,如何出力呢? 最少可在網頁/fb/IG顯眼位置公告需求,或在每篇報道末呼籲支持。我認識的有心記者,作風踏實,最怕被注視,不慣自我推銷,除了「攞料」(行內通俗說法,意即探取新聞材料),不好意思問人「攞嘢」,錢是其一,文雅說法為募捐、籌款,惟後國安時代,記者身兼傳媒創業家,要多學習,衝破舊框框,只要一切不違初衷已可。

最近看見獨立媒體有第一個婚紗廣告,婚紗店不是書店,和獨媒好像關係不大,故由衷為他們開心。

Channel C hk 主打即時熱話、突發奇聞、文化生活,早陣子告急,YouTube訂閱急升至五十多萬,希望課金者眾,能一直走下去。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