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子非魚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擱淺集|為什麼有些人不想長壽?

子非魚
·
追求健康的前提是,個體必須先認同「健康是值得追求的」。如果一個人長期陷於情緒低落、倦怠或厭世的狀態,他可能根本不在乎抽菸、酗酒甚至其他不健康行為對壽命的影響。

最近看到《超越百岁》提到:

“你的整个职业生涯都是以让人们活得更久为基础,这不是讽刺吗?”她思考着说,“你却没有将精力投入到减少痛苦、减少情绪上?”她继续说:“如果你这么不开心,为什么还想活得更久呢?”她的逻辑是无可否认的,它改变了我对长寿的整体看法。—《超越百岁》

這讓我聯想到《請叫我「遊民小姐」!》和《你,燃燒殆盡了嗎?》等探討倦怠的書籍。書中的作者在發現健康問題時,卻感到了如釋重負,心想「太好了,終於可以休息了」。這種心理耐人尋味,揭示了追求健康背後的另一層面。

人們或許明知抽菸、酗酒、不健康飲食等行為有害,但因內心的倦怠或抑鬱,根本不在乎這些行為的後果,甚至期待著後果。對於這些人而言,公司的健康檢查更像是牲畜檢疫,僅是用來淘汰「磨損的員工」,而非真正關乎自身的福祉。

社群媒體上的迷因影片〈The Button〉〈It's not about the money〉描繪了這樣的厭世情緒:前者戲謔地展現毀滅他人的衝動,後者則描繪出自我毀滅的意圖,兩者皆帶有強烈的厭世感。

不論是期待公司爆炸,還是渴望自己健康亮紅燈,這種帶有「幸災樂禍」的心態似乎暗藏著一種逃避的希求。不過,如《幸災樂禍》一書所說,這類幸災樂禍的心態並非全然負面,反而能帶來一種情緒的宣洩,緩解個體的壓抑和無力感。

在這種情境下,談論「健康」或「長壽」的追求似乎已失去基礎。因為要追求健康,前提是個體必須先認同「健康是值得追求的」。如果一個人長期陷於情緒低落、倦怠或厭世的狀態,他可能根本不在乎抽菸、酗酒甚至其他不健康行為對壽命的影響。

因此,這種「追求健康」的動機未必適用於所有人,尤其是那些深受厭世情緒影響的群體。對他們而言,倦怠和厭世讓追求健康顯得無力甚至多餘,彷彿短命或疾病反而成為一種荒誕的「慰藉」。

另一方面,這種厭世心態似乎也隱含一絲修行的意味。佛教的出離之道,是以對世間的「厭離」為起點。若一個人對世俗毫無厭倦,或許他也不會走上修行之路。

佛教的終極理想在於幫助有情眾生脫離輪迴,而這理想的終點或許意指六道眾生的徹底解脫:讓一切有情眾生脫離六道輪迴。這一理想似乎隱含某種「反生命」的色彩,六道空無,世間再無有情眾生。這樣的終極目標在某種程度上,與上述迷因影片所表達的厭世感產生某種共鳴。

至於這類厭世者該如何自處,我也尚在思索。倘若有一個按鈕,每按一次便能讓世間一人解脫輪迴(離開世界),那麼,一位菩薩會毫不猶豫地按下去嗎?倘若有一個按鈕,按下後能讓自己當下往生淨土,一位佛教淨土修行者會毫不猶豫地按下去嗎?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