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越多的人,內耗就越少
有人在微博上問蔡瀾:“近來事事不順,覺得人生暗無天日,如何排解?”
蔡瀾只回了兩個字:“讀書。”
仔細一想,還真是這麼回事。
人與人雖際遇不同,所處的困境卻大抵相似。
你遇到的迷局,前人早已摸索過;你面臨的難題,書中也都有答案。
所以,人讀書越多,懂得越多,頭腦豐盈智慧,內耗自然也就越少。
01
迷茫的時候,從書中找到慰藉。
豆瓣上有個“內耗人”小組,裏面寫滿了成年人的鬱結:
別人不喜歡我怎麼辦?努力了還是沒做好怎麼辦?
如何看待負面的評價?如何看待命運的不公……
馮侖說:人在精神上的內耗、困惑,往往都源自於對事情沒解釋。
只有當一個人讀書多了,對這個世界的認識才會變寬,所有困惑自會迎刃而解。
主持人陳魯豫,在父親去世一年後,一直心情低落,精神頹廢。
面對生死、衰老這些宏大的命題,她感到困惑、無助。
“這是我成人之後第一次有至親離開自己,過往幾十年體內建立起的所有應對世界的機制,在這一刻都不起作用了。”
苦苦思索無果後,魯豫一頭埋進書海,閱讀了大量哲學、文學類書籍。
那些醍醐灌頂的文字,讓她漸漸從傷痛中走出來。
她理解了生與死都是人生必經的階段,關鍵是要過好每一個當下。
她也不再無所適從,重新找回了生活的重心。
人生在世,沒有誰的生活是一馬平川,走著走著就會遇見岔路口,或繞進死胡同。
也許是突遭變故,也許是糾結於一段感情,也許是碰到工作上的瓶頸……
當你深陷迷惘,最好的選擇,就是去讀書。
作家畢淑敏說:
“書不是棍棒,卻會使人鏗鏘有力;書不是羽毛,卻會使人飛翔。”
困惑來自於經驗不足,認知不夠,而讀書恰恰是讓思想開悟的過程。
每一本書裏,都有指引你前行的良師,承載你情緒的益友,盡力為你排憂解難。
哪怕書不能立即給你答案,也能在你身陷迷霧時,給予你內在的從容。
02
疲憊的時候,從書中獲得滋養。
你看,人這一輩子,像不像困在轉盤上的倉鼠?
上學時,整天為成績、排名、升學提心吊膽;
工作時,經常為升職加薪、房貸車貸憂慮重重;
成家後,又要操心家裏的開銷、孩子的教育、父母的健康……
我們日複一日奔跑,鉚足力氣趕路,卻忘了能量是有限度的,透支多了遲早會精疲力竭。
人的身體要及時補充營養,心靈也要時時刻刻給予滋潤。
而讀書,就是精神層面上的滋養,能夠撫平你心頭所有的褶皺。
馬未都幼時家貧,小學沒畢業就輟了學,去廠裏當了工人。
繁重的勞動、枯燥的日常,漸漸耗盡了他對生活的熱情。
他想不出活著的意義,也找不到自身的價值,覺得日子越過越沒勁。
在最疲憊與煩躁的那幾年,是書籍陪伴著他,安慰著他。
只要帶字的紙,他抓到了就要讀下去,看到別人准備糊牆的書,他也借過來津津有味讀完。
讀得多了,他逐漸變得心態平和,坦言道:“深層次地滿足需要讀書,每個階段讀不同的書。”
他把胡思亂想的時間,都拿來讀書寫作,最後轉行當上編輯,還創作出不少爆款小說。
在這物欲橫流的世間,人人都逃不掉情感、家庭、職場帶來的種種疲乏。
但是讀書,卻能打開另一方天地,讓我們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和滋養。
停下腳步,向內探求。
靜下來讀讀書,悟悟道,才能給自己的精神世界注入一汪活水,讓生活重新煥發生機。
從書中找到精神支撐、精神滋養,讓靈魂豐盈起來,就不會在瑣碎的事情上消耗、沉淪。
03
孤獨的時候,從書中覓得寄托。
王小波在農村插隊時,曾有過一段獨處的經曆。
一到傍晚時分,他忙完農活兒,無事可做,只能在屋簷下靜坐。
想到時光正匆匆流逝,他心中頓覺寂寞和淒涼,仿佛自己的生命被剝奪了。
他害怕被巨大的虛無感吞沒,就在沒事幹的時候,如饑似渴地讀起了書。
這樣一來,他的內心越來越充實,寂寞也就無孔而入。
愛讀書的人,心懷浩瀚天地,抬頭可見滿天星辰,俯首博覽萬千風景。
在書海中遨遊久了,你的生命會變得遼闊,再也不會被一時的孤寂所束縛。
季羨林先生長期與妻兒兩地分居,每天都是一個人吃飯、睡覺。
可他一大早就開始看書,從文學到梵學、佛學書籍,孤寂之感很快便自行散去。
楊絳先生兩度經曆至親離世之後,在空蕩的房子裏生活了18年。
但她窩在書房看書、寫字時,就像在到處旅行一樣,一點都不覺得寂寞。
如今,很多背井離鄉的打工人,也不得不面對漫長的獨處時光。
白天忙於工作,無暇顧及社交;晚上回到出租屋,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
這個時候,人很容易被孤獨裹挾,無數念頭在腦海中盤桓,一點點將自己的精神壓垮。
《島上書店》中說:我們讀書,因為我們孤單,我們讀書,然後就不孤單。
吹滅讀書燈,一身都是月。
讓靈魂棲居在書籍中,獨處就成了與智者交流的享受,足以填滿你生命中的虛無。
縱使孤獨漫無邊際,你也能守住自己的節奏,讓內心始終安然無恙。
04
絕望的時候,從書中尋得出路。
讀書和不讀書的人,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有人說,不讀書的人精神是貧瘠的,只要一經曆低穀,就如風中的麥子,一吹就倒;
而善讀書的人,他們的內在世界就像一棵屹立的樹,在絕境中也能開花結果。
沈從文47歲那年,曾被生活逼到了死角。
當時,他因創作愛情小說,被批判為“桃色作家”。
一夜之間,他名聲盡毀,不能再自由創作,只能寫寫官樣文章。
這令他異常痛苦,悲歎道:“寫這樣的文章,我還是我沈從文嗎!”
絕望之際,沈從文先後兩次企圖自我了結。
第一次,他把手指插進電線插頭,幸好被大兒子救下。
第二次,他割開手腕,又喝了罐煤油,結果被妻子救下。
兩次求死而不得,終於令他醒悟過來,明白自己命不該絕。
他開始研讀詩詞,讀蘇軾,讀白居易,讀杜甫,隔著千年的時光與古人對話。
那些詩篇中蘊含的生命力,漸漸喚醒了他心中的希望。
他曾這樣寫道:“讀書愈多,我的性格愈像水,在天可作雲雨,在地可為河海,任大風如何吹皺,始終淡然處之。”
後來,即使書稿被悉數抄沒,還被罰去掃女廁所,他也始終泰然自若。
他轉而研究文物,進入曆史研究所工作,後半生活得從容而自洽。
可以說,是讀書強大了他的內心,讓他在苦難中成長,於絕境中逢生。
特別認可周國平的一句話:
一個人但凡有了讀書的癖好,也就有了看世界的一種特別眼光。
書籍是鏡子,能照見你從未設想過的活法;亦是斧子,能鑿開層層苦難堆砌的高牆。
你讀的每一行字,看的每一句話,都在無形中提升了你性格的韌性,和情緒的耐力。
無論身處何種境遇,你都能不慌不忙,從荊棘中開出一條路來。
▽
餘華在節目中說過:
我們都是社會中的人,每天都要遵守規則,有時候就會感到很壓抑。
人不可能把自己的情感和欲望都表達出來,有時候你想發脾氣又不敢發,這個時候怎麼辦?
你就去讀書。讀書能減少抑鬱症,讓內心變得更健康。
對任何人來說,讀書,都是一味反內耗的良藥。
無論你正茫然失措,焦慮煩躁,還是空虛無助,都不妨多讀讀書。
一個人讀的書越多,抵禦俗世煩惱的免疫力就越強。
點個在看,只要不停止閱讀,生活的沼澤就永遠都困不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