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万万 够不够?
谭嗣同说,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曾经的中国积贫积弱,人口也只有4亿多,经过这么多年发展,终于在4前面加了个1,实现了14亿人口。
但是现在人口问题又上热搜,因为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乔杰在公开讲话中表示:“预计2023年出生人口数约为700万~800多万。”
掉的有点快呀,我国新生儿人口数量近5年内下滑约40%,2021年全国常住人口出生人数1062万人,没想到这竟然是最后的辉煌了。
2022年全国出生人口共956万人,直接破千万,本来还想着能低位维持一段时间,没想到继续跌停。
今年可能连800万新出生人口都没有了。
既然大家都不愿意生,也是因为生不起,那之前4亿人都过下去了,人口出生数量如果持续创新低,14亿人变为4亿人能不能过下去?
这里面要担心的最大问题,可能是“后续经济增长动能是否充足”,人口下滑,没有那么多人拉磨了,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年轻人少了,老人还能不能养得起?这个问题关乎大家的后半辈子。
分析这个问题,就要祭出“索罗模型”了。
所谓“索罗模型”也称为经济增长理论,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模型,用于解释经济增长的原因和演变过程。该模型由罗伯特·索洛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并在随后的几十年中得到了广泛研究和发展。 索洛模型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要素:人口增长、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这三个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路径。
那么人口增长、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其实对应的就是“三种产业形态”。
人口增长——劳动密集型
技术进步——技术密集型
资本积累——资本密集型
开放后的几十年,其实我们一直吃的是人口增长,劳动密集产业的优势,比如说转型之后的俄罗斯,人口没我们多,叶利钦等等俄罗斯高层还在内斗,方向没有选择好,等到俄罗斯反应过来的时候,我们已经牢牢占据中低端产业的“生态位”了,这个时候想抢,俄罗斯已经没可能了,不仅仅是因为前苏联重视重工业,轻工业基础本来就不“肥沃”,俄罗斯也不可能像我们一样,通过“人肉干电池”把产品价格压缩到极致,俄罗斯一看自己国土上的资源,最后变成了个“能源国”,当然俄罗斯这么做的结局也很明确,就跟鹤岗一样,以资源立足,一旦资源枯竭,将很难翻身。
那么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下一步,必然是走向资本和技术密集,主要是索罗模型也说明了这一点,那就是当人口正增长时,该数学模型中的直线会变陡,稳态的人均资本和人均产出都减少了。
套用马尔萨斯陷阱的说法,“人口增长按照几何级数增长,而生存资料按照算术级数增长”,因此在生产力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放任人口增长,最终将导致“共同贫穷”式的“马尔萨斯陷阱”。
一些亚非拉国家和清代中国的经验证据表明,高人口增长率与低人均GDP确实存在着较强相关关系。而摆脱马尔萨斯陷阱的唯一方法则是技术引领下的工业化。
但现在的问题倒不是人口持续增长,生产、生存资料跟不上,导致人均分配减少的问题,而是在经济还在增长的前提下,人口却开始减少了,作为发展中国家,却得了“发达国家”的病。
这就要说到,吃到红利了以后——如何分蛋糕的问题了!
分配,分配,还是分配!
首先,还是世界工厂的时候,可以说人多力量大,但是当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的时候;资本密集型会要求分配合理,表现就是明确的产权保护,你明确了我投资的生产资料的产权是我的,那我就可以把分配给我的这一部分收益全部囊括入怀,当人治出现的时候,产权无法得到保护,资本投入了,但是压根分配不到收益,谁跟你玩呀。
这里还是举例俄罗斯,看这张图就知道了,对于资本的随意没收,人治取代法治,请问谁还敢去俄罗斯投资呢,这就是产权保护的重要性。
其次,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人才,人才会要求当我创造了独一无二的东西的时候,我个人能利润最大化,所以集体创造与个人创造需要明确区分,不然成果是这个人创造的,领导就签了个字,就要说这是领导的功劳,让领导享受最大收益,那这样的话,谁还愿意去创造呢,反正都是大锅饭平均主义,躺平就好了嘛。
这方面的案例就是诺贝尔奖,诺贝尔基金会的章程规定:一个奖项的奖金可以1人独享,也可以2人或3人共享,但不能3人以上共享(除了和平奖)。这就是把团队排除在外,号召通过个人努力获得成功。再看看屠呦呦,她得诺奖的时候,也没说哪位领导跟着一起去获奖吧,也没说哪个研究院集体跟屠呦呦一起拿奖分奖金吧,给她个人的就是个人的,这就是产权明确,分配利益明确。
如果分配做不到明确,那人才们就会发现,我吭哧吭哧干了半天,要不被山寨了,要不归别人了,我的一生变成了:
莫欺少年穷
莫欺中年穷
莫欺老年穷
寿终完结撒花
人才自然没有创新的动力了,结果就是躺平,躺平的结果就是发展停滞。
不仅仅对于资本和人才来说,分配至关重要,对于普通人来说,分配也至关重要,国家经济发展了,个人收入没涨,那不就是现在的情况嘛——生产率提高了,分配没跟上,没钱消费,产能过剩,降低产能,投资减少。
但是为啥之前分配也是这样,经济动能却还是很充足,那是因为核心是“出口和投资”,出口本质还是消费,外国人消费我们的产品嘛,扩大投资也是为了满足全球的消费需求,但是随着美国加息,经济放缓,消费能力下降了以后,出口动能就不足了,出口赚不到钱,也没钱投资扩产了,这个时候再认真审视国内消费的时候,才发现国内消费压根当不了“扛把子”,越是让老百姓消费,储蓄的反而越来越猛,毕竟,7月11日,央行官网发布2023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284.67万亿元,同比增长10.5%。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278.62万亿元,同比增长11%,增速比上月末低0.6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0.2个百分点。
所以,根据索罗模型,一个经济社会在单位时期内(比如1年)按人口平均的储蓄被用于2个部分:一部分为人均资本的增加△k,即为每一个人配备更多的资本设备;另一部分是为新增加的人口配备按原有的人均资本配备设备nk。第一部分称为资本的深化,后一部分被称为资本的广化。
如果不能实现良好的社会财富分配,社会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请问如何实现“资本的深化”和“资本的广化”?
在人口负增长的当下,当务之急还是要有一个良好的分配,刺激人才持续创新,持续在技术水平方面进行提高;同时持续开放,吸引资本流入,不然就很难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态势,如果经济增长停滞,但是支出保持不变或者增加,那缺口会越来越大的。
最后,回答开头的那个问题,4万万,够不够?如果在技术进步和资本密集到一定程度的时候,4亿人的产出=14亿人的产出,那4亿人当然可以,如果离开了这个前提,只是单纯的人口下降,那负面影响可能要大过正面影响了。
参考资料:
宏观经济学教程——从入门到入学
今年出生人口或低于900万 院士称当前育龄女性生育率堪忧
中国商人20亿美元巨额资产在俄罗斯遭洗劫
2023年上半年人民币存款增加20.1万亿元!你增加了多少?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