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Matters完成百篇文章

亂世裡的說書人
·
·
IPFS
不知不覺在Matters也寫滿百篇文章。今天想分享這段期間的心得,以及對於生成式AI越來越厲害時,為何仍應該持續寫作提出一些看法。

今年9月初訂了每天寫一篇文章的目標,原本想說達到50篇就來調整發文頻率,結果卻不知不覺寫到100篇文章。

一開始是寫些偏哲學、投資、社會時事或職場的文章,並且盡可能在一篇文章把想寫的內容都呈現出來。不過,這樣的缺點是讀者也沒那麼多零碎時間讀,書寫的時間也會占用太長的時間

因此,後來做了一個轉向嘗試每篇字數都限制在500-800字,差不多是讀者可以滑一次手機螢幕能看完的程度,書寫的時間大概通勤期間的50分鐘左右就能完成。這樣以連載故事的寫作習慣大概持續快1個月,後來覺得有點膩就嘗試不同寫作方式跟內容。

接著開始寫的內容偏向個人有興趣的動漫遊戲、投資相關跟時事觀察的文章。換言之,不會刻意地想吸引哪種類型的受眾讀者,而是單純想寫什麼就寫什麼。因此,內容也比較主觀且不會特別去考量會不會被炎上。

後來則是想到一種比較省力的書寫方式,也就是用平常學術工作的態度來寫文章。先挑幾篇特定主題的新聞或文章,針對其中的核心論點或看法進行進一步的書寫和評論。優點是書寫過程想法不會過度發散,完成的主題也比較符合普遍讀者會有興趣讀的,由於大多是談公共議題所以也具有回頭看的價值。其實在這資訊爆炸的時代,真的不需要擔心找不到書寫的靈感或主題,反而如何寫出不一樣的東西更重要。

近期的話則參加過一次三日書兩次七日書,雖然都有全程參與也有綁定錢包,但不知道為何都沒領到徽章跟證明(思)。參加這類活動的好處是有人幫你想題目、有人給你一個目標,如果平常是屬於比較無法自律的人,透過適當的他律來制約,其實也是一種養成寫作習慣的手段。如同亞里斯多德在談教育與法治的時候,就有提到有些人不是天生就具備某種習慣,但是透過一些規則、教育或遊戲的形式,也是能讓人培養出這樣的行為。

至於在生成式AI越來越厲害,書寫風格越來越像個人時,網路上寫文章還有什麼意義?個人認為,這或許就像讀研究所時寫的碩士班論文,至少在歷史的洪流中有一絲的資訊可以證明自己曾經存在。未來的人不見得能挖到這些作品,即便挖到也不知道是誰寫的,但是當中的資訊,無論是創作的故事或人生經歷的看法,相信都能達到某種程度的跨世代對話。

此外,個人認為生成式AI固然能降低寫作、繪畫、翻譯等人文創作的門檻(甚至可能比人類校稿或改寫的能力更好),不過作為一個輔助工具,僅是幫助他人降低進入的門檻而已。它終究是無法取代獨立的道德主體,作為現實的人在現實世界的經歷,也不具備真正意義上的道德判斷能力,也無法跳脫訓練資料庫以外的資訊去創新發想,其書寫的內容或結論也可能違背人類的直覺常識。

上述這些都是生成式AI無法取代人類的部分,而我相信培養書寫的習慣也有助於對接收的資訊保持敏感度,以及對片面性的資訊保持批判思考的能力,尤其在台灣如何判斷接收的媒體資訊真偽、背後目的動機、跳脫媒體偏見與價值觀,保有屬於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非常重要。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