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被運動規則化前的Pangcah打鬥系統/Mararokoday
Matiya o masasipatayay ko demak .
(彷彿是會死人的事)
Pangcah/阿美族的階層在青年的訓練裏頭,我們都會有搏鬥的訓練,以太巴塱來說,這可以源自Sawa的營救事件,把階層裡對青年男性體魄的要求被明確出項目;Sawa的故事是一個被卑南族綁架的少女,他的哥哥Angah.alemlo在Sawa被挾持後的數十年,仍惦記著營救Sawa的事,在得知因此不斷訓練自己武藝,不但隨著階層接受集體的武術訓練,也為救援Sawa訓練特殊技巧,如撐竿跳、角力、長跑的訓練項目,幾年前訪問後大致記下的內容,Malalefu田鬥(Pangcah阿美族打鬥訓練系統)https://reurl.cc/OX0YjD),大概可以發現與現在廣而發展的「傳統摔角」malalefu有很大的不同,尤其現在的立姿摔(所謂的傳統摔角malalefu)其實已是相撲規則化了的運動,也因此會少很多技術動作,尤其當每個人都只利用規定服裝的技術動作,例如只抓腰帶的摔法,這與原本在田裡發展出的打鬥競賽已經相去甚遠。
在今年初我重讀了我阿公出版的自傳手札,才看到這篇很有趣的內容,過去完全沒有看到任何人提起的格鬥競技「#Mararokoday」。 詞的原義:#是互踢到對方倒的意思。在阿公Kulas的紀錄裡,昭和十五年(1940年)時還存在,但也從此被中止比賽,阿公15歲時看他的大哥與二哥參加,現場看到比賽的震撼,還形容著「感覺這樣打會死掉」的震撼描述,後來昭和15年後因由警察作裁判,懼於警察這種規訓的權威感,才漸漸取消了這種格鬥。
不過訪調的過程其實不太順利,除Kulas之外,以昭和15年以前來算的年紀最少95歲,要能訪問到最後經驗的老人實在太少了。後來我有特地詢問了阿美族辭典的作者吳明義老師,雖然吳明義老師有說明他並沒有看過實際的格鬥,但他特別舉例了「跆拳道」,用了一句:「那是Pangcah阿美族式的跆拳道。」來去形容Mararokoday。(吳明義老師的年齡較Kulas阿公小)因王錫山年輕時,曾參過這種比賽,老師所引述的應該也從王錫山來的口述。
引述說這個比賽是在築花蓮港時,休息時間內各部落派出代表自行比賽。這與Kulas阿公的經歷類似,他就是曾經驗過當時築港、東部鐵路的部落勞力者;從這推測這活動盛行於各部落。
比賽方式是各隊手持一根拐杖持撐,然後用腳跟Sarokod踢對方的要害,誰爬得快,就可踢到面部或隱私部,有人不小心被踢到隱部而當場被擺平者。也因為各相互踢所以叫 Mararokod,有些部落稱 matatenok.(吳明義)
Kulas阿公說他們的打鬥型態跟國外的不同,舉的應該是跆拳道或空手地的形式,而比賽時間為Ilisin祭典時,比賽時年輕人的手上持比身高稍短的枴杖,雙腿往後踢人。比賽方式是一群階層跟另外一群階層互踢,阿公用東西軍作分別;比賽不分輸贏,由裁判(耆老)判定只要被踢倒差不多一定人數,耆老就會終止打鬥,阿公說他14歲時是最後的Mararokod,因為感覺這種活動打鬥非常激烈,常會看見對打雙方殺紅眼,也因為太激烈了很像要踢死人一樣。當時他哥哥應有18、19歲算最小的階層,阿公Kulas見聞他哥哥的參與,打鬥的情景年紀輕的會踢得很高,很多年輕人因此倒下受傷,他說:「我的大哥哥當時也受傷的不輕,也休養了一星期。」光聽規則與打鬥情境,覺得這根本是有規範的群架,還四個階層一起踢,太過驚人!
當時部落青年都要服相當吃重的勞役工作,因為已多人受傷了,隔天又還要去工作。這種激烈的程度,在他12歲當時,他也眼見他的哥哥参與被踢得到處黑青瘀傷,我的阿祖還要幫忙擦藥按摩,這時候算是最後一次,後來只剩下被日本運動化的Malalefu留下來,頭目宣布把這Mararokod取消不要再辦,從此只留在九十近百歲的長者記憶裡。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