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秦淮日记

小乙
·
·
IPFS
·
搬到新家的第五天,还在逐渐适应。发现早晨五点是窗外的鸟鸣,六点是楼下买菜卖菜的声音,七点是早点店飘上来的炸油条味儿。客厅的窗外有几棵树绿意葱葱,映得天地都自由明亮起来。如果在卧室阳台往外看,秦淮河的支流正不疾不徐地从楼下流过,河对岸早早就有钓鱼人蹲守,岸边一株盛大的泡桐开出它紫色的花。这个时候,Y老师从这间屋走到那间屋,笑眯眯地说:“我们家真大呀。”

搬到新家的第五天,还在逐渐适应。

第一天清晨四点五十二分,被窗外的鸟叫声惊醒。事实上,一整夜都睡得断断续续,或许是前一天搬家收拾东西太累,也可能只是身体面对一张新床一间新屋子有点别扭。在梦与醒的间隙,窗外的鸟叫声开始一阵越过一阵。我很遗憾并不知道是哪一种鸟,可以确定的是不止一种鸟,鸟叫声也不是“唧唧喳喳”,而是包裹着银亮色的波涛。在脑内搜索了一圈竟没有找到恰当的拟声词,伸长手臂够到床头柜上的手机,正是四点五十二分。

我还清晰地记得上一次这样被鸟叫醒是什么时候:三年前的那天,前一晚Y老师表白,我波澜不惊地答应,结果一整夜都没睡稳,从此知道了六月的四点二十分便有鸟儿鸣啼。真奇怪,我还想起高中每天早晨走进校园时,一浪又一浪的鸟鸣自远处与高处随着梧桐叶的摆动被送到耳边,偶有一两声与众不同,落在金色的阳光里便碎了。

领证,买房,装修,搬家,短短几年好像经历了许多。单说搬家,买了十个大大小小的纸箱竟然全部装满,外加两胶箱与两手提箱的书——其实纸箱的底部也都塞了些。两个人翻出各式压箱底的新奇玩意儿:一罐呼伦贝尔空气,一盒坏掉的佛音播放机,一台玩具手风琴,一个装满门票、明信片与宣传册的纸盒,两年前的核酸检测单和隔离证明……两个人都可以领取“捡垃圾大王”的称号。刚开始还兴致勃勃地边哼歌边收拾,等到天色擦黑,发现还有一堆衣服一个浴室柜没装时,已经累得说不出话来,轮到中年人的腰用酸痛彰显存在感。又想起认识Y老师之后,已是经历过两次搬家。第一次,两个人扛着被压缩过的打包袋艰难地走在前司荒凉的仓库边,下午三点多的阳光淡得像水,自嘲是要进城务工去。第二次是从公寓九楼搬到七楼,看着我们一次次从屋里抱着书往手推车上堆,从没打过照面的对门姑娘呆立了一会儿,问:“你们是作家吗?”现在,是第三次。我望着已经堆成华容道的箱子心虚得不行,忍不住拉住Y老师:“我们选的是两口之家的车?要不要打电话确认一下拉得完吗……”

果然,第二天两位搬家师傅一进门,一位壮实些的中年大哥搬起这箱,略一皱眉:“这个是啥?”又搬起那箱:“怎么这么沉?”另一位头发有些花白的大叔蹲下来试图抱起满是书的胶箱:“怎么回事?搬不动!”他随即转换目标:“你们的衣服箱子呢?”下一秒:“这里面没有衣服吧?!衣服箱子应该很轻的啊!”我站在一边不知道该解释还是道歉。所幸两位师傅最终发挥出职业水平,把十多个箱子搬上了面包车,堆得严丝合缝,胜过俄罗斯方块,再多一件都没地儿放。其间,花白师傅自言自语:“上一次搬货刚扭了腰,才休息好…”我屏息不敢说话,默默为师傅们的健康祈福。

虽然我与Y老师相互勉励:“丢掉丢掉!断舍离!”,但最终还是留下了一堆“宝贝垃圾”。离开公寓旧家时,我一手端着一杯水养的小葱,一手举着一支去年朋友送的独角兽气球。

新家在老小区,五楼,没有电梯。两位搬家师傅硬往上扛,很快就直喘粗气,脸涨得通红。让他们赶紧休息一下,壮实大哥摆摆手:“这个时候不能歇。”顺手抹掉了正在往下滴的汗珠。没想到搬家公司竟然没有准备上楼机之类的工具,纯靠打工人的一口气。

师傅们打量了一圈我们的新家,连连赞许:“恭喜恭喜,你们已经超过很多同龄人啦!”还开玩笑说:“看来是读书改变命运啊。”有意思的是,对我们周围的一些亲戚朋友来说,三十岁出头才买房,五十多平的二手房还有三十年的贷款在等着,实在不算什么成功人士,恐怕还要加一句“读了那么多书也没什么用”。可是对师傅们来说,这职业式的祝贺却是如此真诚,让我有些不好意思。没想到师傅们也不好意思:“按理说你们这么重我们该多收钱,但是你们打包得太好了,我们不好意思收……”当然,最后还是加了两个超重费。

我们这个小小的新家在夫子庙——这座城市最繁华的旅游景点之一——边上,九二年建起的老小区只比我小一岁。小区外热热闹闹:带着童年似曾相识感的理发店、总有人排队的老字号麻油菜包店、开了二十多年的鸭血粉丝店。在这里,虚头巴脑的洋气货活不久。从装修到搬家的半年多里,我们见证了一家罗森便利店和一家国潮点心店的倒掉。与之相反,露天菜市场门面在楼下连成一排,爷爷奶奶们拉着小推车淡定地在菜摊前掰叶子。小区外生鲜水果杂货小超市一家挨着一家,冰柜里都是不超过五块钱的冰棍雪糕。“我们老秦淮(其实应该是老白下)才不吃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我跟Y老师调侃。

小区里也是热闹的。下楼撞见隔壁阿姨,被她热情邀进家里参观,给我看“当大队长的小孙女”的默写本。搬家时保安大哥拉住我闲聊,说他们家有小平层和三辆车,儿子儿媳“上进得很”。大叔们用旧面包车后备箱与塑料雨棚搭起一个小活动空间,早上下象棋遛鸟,晚上打扑克掼蛋。奶奶们喜欢坐在小区侧门边晒太阳聊天,小狗们在旁边不分彼此地打在一起,野猫从栏杆下钻进了门外的鱼摊中。对我们这种“年轻人”来说,办公室与上下班路上很少能见到大量的老年人,有时候会产生一种这个城市永远年轻的错觉,而在这个小区里,大概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老人,甚至独居老人。在这个城市最繁华的旅游景点的边上,有一群不被光鲜的城市代表们注意到的人一直生活着。

这个九二年的老小区,自个儿热热闹闹着,却又难掩一丝落魄与寂寥。小区外有一片放着全民健身器材的空地,天气好的白天与夜晚,这里总聚集着各种老年人:压起腿来比我这个社畜厉害得多的大叔,推着助步器来回缓缓走动的面无表情的奶奶,三四台轮椅挨着石凳一起聊天说话。这时总有几个孩子在人群里穿梭,吵着叫着跑远了。小区里呢,唯一的小卖部——这个复古词儿最适合描述它——门前挂着“殡葬服务一条龙”的牌子。Y老师说,前两天回来看见有人在地上画了五个圈,以为要玩什么,结果每一个圈里被放了一扎纸。我说是啊,我们这里给亡人烧纸有时会画圈。那天晚上,我沿着栏杆已经生锈的楼梯向上走,听见一户人家传来吹竖笛的声音。爬音阶,练习曲,不太熟练的竖笛声里混杂着很多气息,就这样在老小区的夜晚飘来荡去。是哪个百无聊赖的孩子呢,我忍不住想。

搬到新家的第五天,还在逐渐适应。发现早晨五点是窗外的鸟鸣,六点是楼下买菜卖菜的声音,七点是早点店飘上来的炸油条味儿。客厅的窗外有几棵树绿意葱葱,映得天地都自由明亮起来。如果在卧室阳台往外看,秦淮河的支流正不疾不徐地从楼下流过,河对岸早早就有钓鱼人蹲守,岸边一株盛大的泡桐开出它紫色的花。这个时候,Y老师从这间屋走到那间屋,笑眯眯地说:“我们家真大呀。”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KjB2gL3vyAQnekRxoitDsQ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小乙野生作者,普通编辑。
  • Author
  • More

看房记

无常

古古怪怪小孩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