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中的哲學世界(二)應該同等地尊重不同時間的「我」的幸福和利益嗎?
作者:廸廸仔
難度:★★☆☆☆
[09/04/2023 附注:最近有讀者發現,「漫畫中的哲學世界」系列的幾篇文章所選取的漫畫,都與日本哲學學者永井均的《マンガで哲学する》(中譯: 「以漫畫做哲學」,日本岩波書店,2009年4月版) 一書中的漫畫選材重疊。其實筆者開始構思本系列時,的確是參考了該書的內容。本文「應該同等地尊重不同時間的「我」的幸福和利益嗎?」所介紹的漫畫「自己開會」在該書第四章第五節亦有提及。本文關於「「利今主義式的利己主義者」」的討論是來自永井均的分析,現已清楚標明出處。 其餘與書中內容的相似之處,只是本文描述漫畫內容,本文最後兩節都是筆者本人的寫作。]
本文所討論的漫畫為藤子.F.不二雄的「自己開會」(《異色短篇集 1 牛面人的大餐》,大然文化,1987 年,45-60 頁)。這篇漫畫的主角是一位平凡的學生。他搬到新居的那一天,身邊突然出現一位不速之客。這人跟主角透露兩件匪夷所思的事情:第一,他就是九年後兩個月後的主角;第二,他即將收到改變一生命運的消息。就在主角驚魂未定之際,有人上門通知主角,他有位親戚死後留下一塊時值三億元的山林地,而主角就是法定繼承人。
繼承手續完成後,九年後的主角立即開始遊說學生主角把土地賣掉,然後把三億元交給他來管理。他說,這樣做只是把錢交給未來的自己,而且這麼一大筆金錢還是交給大人比較妥當。
突然,兩人背後突然出現了第三個人——二十三年後的主角。他警告,在他那個時代物價上漲,三億元根本不是怎麼一回事,叫二人要忍耐,起碼要等到他那個時候才賣。
話音未完,房間又出現了多個人——三十三年後的主角。他說三十三年後所有的土地都被收為國有,現在反倒應該把土地換作寶石,然後由他來保管。
三位來自未來的主角都認為其他的「自己」都很自私,想一人獨吞,但另一方面卻堅持自己有權得到所有財富。不久三人就爭吵得不可開交。後來學生主角提出用投票方式解決問題,結果贊成與反對賣地各有兩票,問題仍然無法解決。
最後,他們找上年幼的主角來參與討論。看到多位未來的自己為了爭論如何處理財富而吵得面紅耳赤,年幼的主角想到自己日後會變成如此不堪的大人,覺得活着也沒有意思,突然往窗外一跳,可笑地結束了這個故事。
「利今主義式的利己主義者」
這篇故事令筆者感到有趣的情節,是故事主角嘗試用一人一票的投票方式,去解決不同時期的「我」的意見分歧。其實如果要貫徹這個做法,所有時期的自己也應該擁有投票權才是,他們應該找上每一個時期的自己過來進行一個規模堪比國會的人生會議才行。不過,這種用一人一票的投票方式去決定人生方向的方法是否恰當呢?所有時期的「我」的利益對現在的「我」決策都是同等重要的嗎?
我們人生中任何類型的決擇,必然是由某一個時期的自己去作出的。如果我們要決定利益出現的時間,假設利益的總量不變,一般來說我們總會偏好當前利益,多於未來的利益,就在眼前的享受總比遠在天邊的享受珍貴。(這個想法也是「利息」這個概念的起源)
有人認為之所以我們會這樣想,是因為未來的「我」始終與現在的「我」有分別。現在活着的「我」才是真正的「我」,未來的「我」只是現在的「我」在另一個時間點的延續體。儘管我們會關心未來的「我」的禍福(因為我們遲早也會變成那個「我」),但是不代表那個時候的「我」跟現在的「我」的利益考量是同等重要的。日本學者永井均在評論這篇漫畫時指出,假若我們將現在自己的利益置於未來自己的行益之上,這可以說是一種「真正的」利己主義,因為真正「自己」總是「現在的自己」,而不是其他時間點的自己 (136頁)。也許,一個真正理性的人應該是這種「利今主義式的利己主義者」才對。假定最後決定權是握在現在的「我」手上,那麼讓現在的自己得到利益才是最理性的決定;讓不同時期的自己一人一票表決人生的方向,似乎有違我們決策的基本準則。
但是,這種「利今主義式的利己主義者」是否真的那麼常見嗎?事實上我們日常生活經常就為了未來的利益而犧牲現在的利益,例如我們會犧牲玩樂的時間,為了在公開試考取好成績而努力讀書,希望將來可以過上舒適的生活。這是否似乎證明了至少很多人都不算是「利今主義式的利己主義者」呢?
作人生決策時的背後因素
我們思考實際的決策時往往要考慮很多其他因素。一般的情況我們之所以願意犧牲現在的利益去賺取未來的利益,背後其實有不少前提:第一,未來的利益比起現在的利益足夠地大;第二,我們假定未來的世界仍是安定和有秩序的,倘若未來發生經濟危機導致社會混亂,以往的職業技術再無用處,我們就不會再願意去為未來而奮鬥;第三,我們假定自己大概都會平安活到老年。以上這些假設皆可以是合理的。
另外更重要的是,我們有時候會對人生整體的苦樂分配抱有一些「應然」的概念,例如「人生先苦後甜總好過先甜後苦」或者「平平淡淡的人生總好過大喜大悲、大起大落的人生」等等。一個人對自己人生的謀劃不止有一種,及時行樂式的行事準則能夠是合理的,但不一定是唯一合理的。現在的「我」誠然與未來的「我」有分別,但這不代表未來的「我」就是另一種的他人。我們思考我們的人生應該如何活,未來的「我」會如何想其實也是一個重要考慮因素。我們不會希望現在的自己會做出令未來的自己後悔或者痛苦的事情。大家試試回想起自己的過去,當你處於人生交叉點,要作出一個關乎你人生路向的重大決定時,我們大概不會只考慮眼前的利益,還會設想未來的自己會不會有不同的意見,盡量把不同時段的自己的想法整合起來,得出一個最好的決擇。
「你」又會如何?
其實「利今主義式的利己主義者」的思考模式不是錯的,它比較適用在相對簡單而沒有其他因素影響的情況。而如果現在的情形關乎到當事人對人生的看法以及未來的「我」的禍福,問題就變得複雜起來了。若然大家認同人生並沒有單一共通最好的「活法」,那麼我們基本上不能分析出如何對應所有人生抉擇唯一一套決策準則。
說了那麼多,似乎我們最後也不能一口斷定說故事主角用一人一票的方式去決定人生大事很荒唐,至少這樣做能平等地照顧到在場的「我」的意願。假如真的能夠找到人生所有時期的主角實行公投,而幸好結果又不至於打和,那麼學生主角跟隨那個結果行事,似乎問題也不大。各位讀者,你們又以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