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破天荒的攝影展《粉麥登場》

黃宇軒 Sampson Wong
·
·
IPFS
·
曉敏又有個人展覽了,去了看這展覽之後,她不再只是啟發我最多的人,也是我最羨慕的人:因為她可以走進在觀塘的九龍麵粉廠拍攝!!聽說這是幾乎不可能的任務,但多得「夠膽問」的人——策劃攝影空間Artellex的朋友說,他們見麵粉廠60週年,不問白不問,結果得到許可,曉敏破天荒可以進入廠內拍攝一輯照片。曉敏說,她只有非常短的時間,而看這輯照片時,完全想像不到,在這麼短時間內,就可以影得這麼好。

原文刊載於黃宇軒IG

之前已講過不少次,「香港遺美」版主林曉敏,是這幾年啟發我最多的人。我們關心和書寫城市的方向稍有不同,但「香港遺美」鼓舞了我開展散步學。

曉敏又有個人展覽了,去了看這展覽之後,她不再只是啟發我最多的人,也是我最羨慕的人:

因為她可以走進在觀塘的九龍麵粉廠拍攝!!

聽說這是幾乎不可能的任務,但多得「夠膽問」的人——策劃攝影空間Artellex的朋友說,他們見麵粉廠60週年,不問白不問,結果得到許可,曉敏破天荒可以進入廠內拍攝一輯照片。

曉敏說,她只有非常短的時間,而看這輯照片時,完全想像不到,在這麼短時間內,就可以影得這麼好。

於是,有了這個叫《粉麥登場》的攝影展,展覽今個星期日就是last day了,每日開12pm – 7pm,有興趣知道麵粉廠的模模樣和細看這些照片,記得去Artellex登記看展覽。

九龍麵粉廠一直是觀塘最讓人記得的現代建築,那些圓柱形小麥倉太iconic,廠房上兩組香港北魏體書法,也是一見難忘。

更有趣是,廠房二樓伸出海旁方向的「橋」,通向「吸麥管」,管道把小麥吸去倉裡。大部份報道都有提及,往日是從躉船直接吸,現在填海了,機器還在運作,不過是貨櫃陸路運來,再吸進去。

曉敏這批照片,把握到timing,也有遇上貨櫃到達後吸麥的日子。

順帶分享,原本我也只是對這建築和美學好奇,但最先想知道多點 @kowloonflourmills 的故事,是因為疫情期間,讀到一篇在《明報》上,很精采的報導。

疫情之時,出現過「搶麵粉」的時刻,多了人在家中做麵包餅食,零售商店麵粉不夠,九龍麵粉廠決定首次推出家用裝的藍水仙牌麵粉。

那個時刻,他們做了—件從沒做過的事,就是同時趁機讓一些記者去了解它的盧山真面目,鮮有地向公眾解說麵粉廠的實際操作。

其時記者宋霖鈴和攝影記者蘇智鑫走進其中做的報道,「九龍麵粉廠掀開面紗 半世紀麵粉智慧 「穩」抗疫境」,讓我印象奇深,那是編寫得非常好的文章。

也許,那時讀完這報道,也reinforce了蘊釀中的想法:更加深信城市裡太多故事,還是有待好好講述的。期時是疫情初期,也是我搞「散步學」計劃的開初,我想那篇報道確實影響過我。

特意在假期前夕,推介大家去看在Artellex看《粉麥登場》展覽,也可讀2020年的那篇文章,作為延伸閱讀。

btw, @lam_hiuman 做九龍麵粉廠展覽,自己可以私伙拿出一張刊登麵粉廠開幕誌慶的工商晚報頭版報紙展出,大癲!


黃宇軒IG
黃宇軒FB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黃宇軒 Sampson Wong《城市散步學:以香港作為起點》及《香港散步學》兩本書的作者。香港城市研究者、藝術家、作家,地理系博士,現為中文大學城市研究講師。曾共同創立「懷疑人生就去散步」影像計劃。 IG: sampson_wong fb page: sampsonwonghk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屋邨遊:從馬坑邨重新認識赤柱

隨筆:今年最大的project《幾條街的可能》

隨筆:沙田第一城的摩登噴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