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來,進步得快:我從英文讀書會上獲得的啟發
在研究所的時候,為了達到畢業門檻的英文要求:
- 參加過移地教學:TOEIC 550分以上
- 未參加過移地教學:TOEIC 680以上
- 其他(全民英檢中級等…)
跟朋友幾經探討後,英文門檻的部分,考量到台灣職場跟社會的主流,因此選定TOEIC成績的部分著手,開辦一個小型的英文TOEIC讀書會,為期八週的分數衝刺班。每周都會有相對應的英文進度,希望大家的多益分數都能提升到至少550分的畢業門檻。
當時討論的幾項學習重點
- 英文基礎薄弱,但時間不夠,因此針對TOEIC常出現的單字下手。
- 熟悉多益的考試題型與作答時間規劃,從模擬試題本練習。
- 讀書會每週一次,考單字以及閱讀測驗的模擬試題,最後進行檢討。
- 由於每個人聽力程度不同,聽力又涉及到倒帶重播、反覆聽音的情況,不利於讀書會進行。因此聽力測驗的部分,只在讀書會上說明各大題型的解題重點,帶大家實際跑過一次模擬試題後,剩下的回家自行練習。
簡單梳理後,讀書會與各自的目標跟責任就是:
讀書會負責
- 單字、閱讀測驗的考試與檢討。
- 聽力測驗的解題技巧與練習。
- 近一周練習下來,遇到的問題與瓶頸於會上提出討論。
自主負責
- 背單字。
- 讀書會上學習到的應試技巧,要多寫試題熟練。
- 多練聽力、多聽試題,熟練常出現的單字與句子。
最終成效
最終準時畢業的讀書會成員中,六人之中有三人達到畢業要求的多益門檻550分,一位達到680分,整個讀書會人員達標率66.67%。最後沒畢業的兩人,則補修英文暑期班來抵畢業門檻。
為期八週的衝刺中,每周都有該進行的進度,過程中領悟到一個道理:
慢慢來,進步得比較快。
單字,底子的根本之一
當時以多益常考1000字為目標,攤到8週下來等於每週要背125個單字,平均一天要背18個單字左右。
因為每週讀書會都要抽考30個單字,考最後一名又有懲罰,所以每到讀書會前一天,大家都徹夜背單字,然後隔天見真章。為了不讓大家背了新的、卻忘了舊單字,因此在1000字全部考完一遍後,開始加大單字範圍量。像是從250個單字抽考50個、500個抽75個等。
最後就發現,一開始單字量不大的時候,有些人會為了不拿最後一名,會在考前一天把單字「硬」背起來,就跟以往段考、基測、統測一樣,考完不久就馬上忘了。
等到後面250個、500個、最後到整本單字本大會考的時候,因為準備的範圍太廣,但實際背起來的單字量又太少,最後變成先背的單字先忘,後背的單字卻又跟相似的單字混淆,原先徹夜背單字的方式沒有了效果。
原先背單字的目的,是為了起碼看得懂題目再說甚麼、文章在敘述甚麼、句子選項中的單字代表什麼意思;其次是考量到,如果聽力測驗的部分真的拿不了多少分,起碼也要把閱讀測驗的分數盡可能拿下來。
背單字打底子的美意,卻為了每週的考試成績,反而沒把底子打穩。
自己的做法
過程中,進度隨著讀書會的規劃走,背的方式則照著自己的節奏。完全背起來的就劃掉、塗掉,沒背起來的單字就跟下週的單字一起背,以此類推。
在初期的單字考試中,自己的成績都差點墊底,落在四、五名左右,但沒有實際拿過倒數第一;到了中期,單字量大起來後,成績就落到二到四名;最後的500字跟千字大考,反而拿了第二與第一名。
雖然前期的成績不盡理想,越到後期,隨著真的背下來的單字量越來越多,後期的複習負擔反而輕鬆不少。反觀成員有人徹夜苦讀,但因為前期拚太多短期記憶,底子打得不夠,中後期反而考不回初期的高分與高名次。
當我後期衝到高分高名次的時候,朋友還很驚訝的說:
「你也進步太多了吧!」
驚訝之餘,背後其實是日積月累、慢慢打起的底子,高分只是穩扎穩打、厚積薄發後的結果。
勿把手段當目標
學校設立英文畢業門檻的目的是為了提升學生的英文程度,增加出社會後的競爭力;學生提升英文能力的目的大多是為了畢業門檻。學校的初衷看似很好,但在學生的角度而言,只是在無謂的提高畢業的難易度罷了。
當雙方對於提升英文能力的目的不同,學習的動機與心態不同,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學生只要到了最後一年或最後一學期,再去選修學校的英文畢業學分課程來達到畢業門檻,等於學校設立了個假門檻,方便學生走後門。
就像我們讀書會的目的是為了讓成員都能達到畢業門檻,每周的考試跟懲罰只是手段的一種,卻有成員為了每周的成績排名跟懲罰,將重點放在考過便忘的短期記憶上。過於看重短期目標,卻忽略了讀書會成立的目的,根本就是本末倒置,違背讀書會當初設立的初衷。
從背單字看企業經營
這讓我想到近年來,許多企業開始流行儲備幹部的職缺,通常都會說明可能三個月、半年甚至是一年的部門輪調或是考核。
過短的觀察期,可能就會陷入像背單字的狀況。
企業找一堆儲幹培訓,再經歷半年、一年,甚至短期的培訓或部門輪調後,有些人績效「看似」表現都很好,有些則表現平庸。最後做大驗收的時候卻爆出冷門,平庸者表現超群,反而在培訓期或部門輪調期表現優異的人表現卻差強人意。
兩者的差別在於,一個韜光養晦,專注在學習上,慢慢把地基打實並等待時機;一個急著嶄露頭角,卻忘了把基礎打牢,最後產生「自己很優秀,不該是這樣的結果才對」的錯覺。
當然,以上的說法有個前提:
時間就像複利,悶聲打地基的人必須要有一段沉澱期,否則還沒到開花結果,企業主就先不耐煩請它們離開,或是放到邊陲地帶冷凍起來,對企業跟人才而言,都是雙輸的局面。
所以觀察期不夠長,最後留下來受到重用的,只會充斥著短視近利的儲幹,搶著做對公司一兩年就有績效成績的專案,反觀對五年、十年才看得到成效的專案充耳不聞、閉口不提。
從企業長期發展的角度來看,組織出現過多的短視者,似乎不是個多好的選項。
對企業而言,從培訓人才到人才為企業創造價值: 第一年培訓人才; 第二年損益兩平; 第三年創造價值。 以上只是個描述個概念,切勿以偏概全。
結語
我的英文很爛,大學的時候多益只有300分,最後就是在大三的暑假修了英文畢業學分才順利準時畢業。我也不知道研究所的英文畢業門檻,可以把自己逼到多益690分畢業!
也正是因為有了研究所練出來的英文底子,才有後來踏出舒適圈,跑去在澳洲打工,譜出另一段異國故事。
可以說,如果我的英文停留在大學300分的水準,壓根不會有後來的故事了!
慢慢來,進步得快的心法,從領悟至今受用無窮。
先求有、再求好、最後再求快。
也是差不多的概念。
也是自己在急躁、或是趕著想把事情完成時,反思自己是不是該踩個剎車緩一緩的一種思考方式,以免「呷緊弄破碗」或「欲速則不達」。
也很慶幸自己在面試、選擇Offer的時候,來到三觀正確部門、遇到三觀正確的主管。當自己希望趕快能獨當一面的時候,部門的主管、同仁以及帶我的學長一直再三反覆跟我說:
只要每天都比昨天進步一點,一年下來就會有很可觀得成長。所以,
不要急!要學得還很多。
慢慢來,比較快。
只要方向正確,就不用害怕走不到目的地。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