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Openbook閱讀誌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金鼎46.評審觀點》與時俱進的出版,從台灣樣貌的繁茂並陳到數位敘事的精湛創新

Openbook閱讀誌
·
·
玉山社出版公司總編輯兼發行人魏淑貞(圖片來源:金鼎獎)

文|吳致良(文字工作者)

文化部今日公布第46屆金鼎獎得獎名單及特別貢獻獎得主。文化部表示,在疫情衝擊下,本屆金鼎獎仍有近1,300件作品報名,最終共30件作品獲獎、61件作品獲優良出版品推薦,並由玉山社出版公司總編輯兼發行人魏淑貞獲特別貢獻獎。胡長松《幻影號的奇航》,更是金鼎獎首次出現台語文學的長篇小說,深具指標意義。

魏淑貞投身出版超過30年,1988年《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初創之際即擔任總編輯,1995年與友人共同創辦玉山社,擔任發行人與總編輯迄今。評審團認為,魏總編對出版業貢獻良多,體現於以下諸點:其一,長期持續努力:即使環境艱困,依然堅毅挺立,至今仍維持穩定而優秀的出版量能;其二,出版與文化實踐並行;不服膺市場至上主義,將出版事業與台灣文化實踐綰結,擴展文化深耕的能量與幅員。其三,建構台灣知識系統:深耕並建構了跨領域、多元化的台灣知識系統,以此嫁接台灣與世界,讓台灣被看見。評委總召集人向陽表示:「她可以說一生都在為台灣文化貢獻,相當不簡單。」

➤以出版展現台灣豐富樣貌,包含閩南、客家、原民、女性議題等

魏淑貞重要的出版經歷不勝枚舉: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時期,曾突破台灣社會禁忌,出版李筱峰《二二八消失的台灣菁英》,聚焦台灣知識體系的作品有:《臺灣近代名人誌》共5冊、《臺灣歷史大系》共8冊、周婉窈《日據時代的台灣議會設置請願》、莊永明編纂《台灣名人小札》(1)(2)、鄭文聰《二二八官方機密史料》、蔡培火《台灣民族運動史》、楊碧川《台灣歷史年表》等書籍。

另有多本台語字、辭典與相關論述,包含有鄭良偉、許極燉、許成章、洪惟仁等學者文集。擔任玉山社/星月書房出版社總編輯時期,設立有「本土新書」、「影像.台灣」、「典藏.台灣」、「生活.台灣」以及「綠色種子」等書系,出版台灣文史及自然生態書籍近700種。近年與新台灣和平基金會合作出版「典藏台灣史」7冊。

也有評審表示,在本次特別貢獻獎的推舉過程中,精彩地辯證了台灣主體性的豐富樣貌,其中更包含對文化包容性、族群多元性與國際性的深思。玉山社的出版行列中,不僅包含有閩南、客家、原住民等不同族群的重要著作,星月書房的青少年與兒童圖像書,更有與國際接軌之意。魏淑貞亦是台灣重要的女性議題倡議者,不僅出版關注台灣各族群的女性樣貌,也是華文女性主義重要空間「女書店」創業股東之一。總和觀之,對於台灣主體性的溝通與重新定義,在包容性、多元性的意義上更顯重要。

➤金鼎獎首次出現台語文學的長篇小說

本屆金鼎獎圖書類評委召集人向陽表示,獲獎圖書雖然類別不同,但可概括出一些共同標準:首先內容與文字品質都需要相當優秀,其次,表現手法要能相應於內容,再者以創意回應時代,最後除了藝術美感之外,也需看見作者獨特的創見或觀點。

向陽提到,本屆文學類獲獎的4部作品題材多樣,手法與關懷面皆不相同。甘耀明《成為真正的人》透過原住民青年的視角,呈現戰爭下的運動競技、種族角力和國族關係變化,以及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友情愛情的悲喜。唐福睿《八尺門的辯護人》藉用了非虛構與報導文學的寫作手法,調度刑偵、推理、律政等元素引人入勝,展現了原民與漁工的處境。鍾耀華《時間也許從不站在我們這邊》展現作者的反思與自省,具現一座城市的微觀史,日記體的形式營造了獨特的時間感與節奏感,那是香港城市在2016年到2020年的呼吸、呻吟、咆哮。

其中,胡長松《幻影號的奇航》,向陽欣喜表示,此為金鼎獎首次出現台語文學的長篇小說。本作以魔幻寫實的技法、純熟的筆觸,集科技、推理、愛情、歷史和政治於一書,敘事情節曲折、主題寓意深刻,人物刻劃細緻,兼能勾描國際政治的詭譎、呈現台灣面對海洋的開闊視野,允為一部具有開創性與獨特性的台語長篇小說。

金鼎獎文學圖書類獲獎作品

非文學圖書類的優秀作品數量豐富,評審團重視作者是否能提供獨特的詮釋觀點以及具體事例分析,將讀者帶領到新的理解層次。林孝庭《蔣經國的台灣時代》結合近年來新解密的大量檔案文獻,分析蔣經國在台灣時期的種種作為,讀者看到台灣史不被大眾理解的國內政治鬥爭與國際變化局勢,令人一新耳目。劉致昕《真相製造》從田野出發,配合線上與線下,描繪出了一個極為難得的資訊藍圖,並少見的以台灣作為案例觀察,平衡地將國內外的情境加以比較,實屬難得。

黃克先《危殆生活》透過民族誌方法深描艋舺公園無家者們的次文化,並以社會學視野分析脆弱且貶義的自我認同和支持體系,是作者的反身自省,也是對讀者和社會的深刻提醒。王明珂《毒藥貓理論》為面向大眾的扎實學術著作。以羌族的「毒藥貓」傳說為發想,將此與「獵巫」和「替罪羊」概念來提出一個關於人類如何劃分內外、敵我等區分的類型學。今年4本脫穎而出的圖書,領域各不相同,卻都是貢獻卓越的作品。

金鼎獎非文學圖書類獲獎作品

圖書編輯獎,評審團毫無異議地頒發給《地味手帖NO.04繼承家業》編輯董淨瑋,並讚許本書以聰明有趣的主題企畫及清爽的版面設計,為台灣文史重新揉捏出濃烈的地方感與生活味,可為圖書亦可為雜誌,深具巧思。

➤童書處理議題,忌意識先行,幽默感、文學性、視覺創新都重要

圖書類中的兒童及青少年圖書獎評審召集人柯倩華,接受採訪時表示,童書在評選上的困難主要在於跨度太大,從0歲到18歲,從非文學到文學,類別上成人書會區分評選,然童書是混合的,「嬰幼兒書和長篇小說,很難適用於同一套評選標準」。因此,評審團的評選思考,主要來自作品的創意性、啟發性,以及視覺體驗上的新意與獨特性。

童書評審團發現,反映沉重社會議題、歷史的作品為數不少,尤其敘述台灣歷史,思考台灣特殊性的作品有越來越多的趨勢。然而,作品的文學性、趣味性或幽默感卻未必能兼顧。評審團認為,議題性與文學性並不衝突,應該保留更多思考空間給兒童讀者。若將童書視為教材,即使銷售表現良好,但對兒童讀者來說,在美感教育、感受性、獨立思考甚至學識性上,卻不見得有所助益。本屆的獲獎作品,則在議題性與藝術性的均衡上,皆有精采的演繹。

金鼎獎兒童及青少年圖書獎獲獎作品

高雄市立圖書館「好繪芽獎」新銳獎得主黃一文在今年金鼎獎可謂大放異彩,不僅以《從前從前,火車來到小島》獲獎,《動物園的秘密》也以插畫入選優良出版品推薦名單。評委表示,黃一文風格稚拙,筆法大膽率性的繪畫語彙,在視覺圖像上展現新意;而《從前從前》透過沉重的火車一次次進出頁面,來隱喻穿梭於島國的黑暗時空,也帶有文學質地。評審讚譽:「本作在老人與小孩今昔交錯的對話中,巧妙搭建出『斷鍊歷史』的世代落差,並適切的提供社會批判的動能,頗具童書新意。」

本屆獲獎的張友漁、蔣孟芸《我的同學是一隻熊》,勝在其成熟的淺語藝術,筆法機敏流暢,啟發兒童對於動物保育、友情與成長等議題的思考。文字富文學意象、韻律和敘事技巧,加上插圖的表情與氛圍魅力,創造出引人入勝又可信的美好想像。

葉安德《留白少年》以精彩的影像描繪動人的成長故事。林大利、郭人毓(玉子)的《病毒不是故意的?!──認識傳染病大小事》結合歷史、科普、生態與人文關懷,打開讀者了解疫情的多元視野。

圖書插畫獎則由洪添賢(Croter)《什麼將把你帶走》獲獎,評委認為其繪畫魅力在於龐大的細節系統,詩的表意與隱喻,展現豐富的圖像語言,圖像上的多條敘事線與詩文相互激盪。

➤強調圖像書的跨齡性,但不可忽視童書分齡的重要性

總體而言,童書評審認為台灣童書作品雖不乏佳作,且具獨特構想,但普遍在「細節」的處理略顯欠缺。無論是圖像、文字、編輯面上,都應再做更細緻的打磨。

近年出版社對於圖像書的跨齡閱讀推廣,著墨不少。然創作者對於圖像書之於特定年齡層的功能性與特殊性的把握,卻出現不夠準確的傾向。展現於書籍中,同一本書中,某些地方很兒童,某些地方卻很成人,內部混亂。其中,思考的誤區在於:幼童能讀懂的,長者當然也能讀懂,但若40或50歲才能理解的寓意,3到5歲的幼童即使字字讀懂,也不見得有具體的意義。

評審團強調書籍溝通性的重要,童書讀者由於處在特定年齡層,因此做書必須考量該年齡兒童讀者的狀態、需求、對文字寓意與圖像的理解等因素。

長年身兼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顧問與評審的柯倩華指出,台灣圖畫書相較翻譯作品或其他地區華文作品,在「原創性」上仍顯不足。雖然有獨到的靈光與自由的揮灑,但技藝面的歷史縱深上,未能展現厚實的根基,創作者應時時豐富學養,方能將自身獨到的創意妥善展延。

原創性意指在既有的藝術基礎上,做出更多創新。「以圖畫書來講,圖文搭配的表現,過去已經有非常多視覺樣貌了,今日的作品應將過往的視覺體驗涵括於其中。」柯倩華表示,圖像與書都是一種語言,有其內在的邏輯與文法,這些規則能協助溝通的精確與落實。否則,即使作品的創作耗時再久,仍會呈現某種尚未完整的狀態。

➤財經雜誌非成功者的啦啦隊,而是企業公益性的把關者

雜誌類別評審團表示,今年的獲獎作品在閱讀樂趣上,每篇作品都充分展現了編、排、攝影、文字和設計之美;在知識探索上,契合理性、邏輯和科學之真;在理念傳播上則融合了同理、同情和對話之善。

雜誌類評委總召集人黃丙喜表示,以財經時事類雜誌為例,評審團對於其中的「公益性」尤為強調。首先,財經時事雜誌並非成功者的啦啦隊,企業的公益性如CSR、ESG等概念,已是全球熱議,雜誌對於企業的社會公益必須與時俱進,表現於下列諸點:第一,隨著時代的變化,報導的陳述方式、編輯語彙也應該創新。第二,面對翻轉中的企業,報導也必須敢於挑戰。第三,不僅需勇於批判,更要能提出解方。解方則不能閉門造車,而要謙虛地回到現場,放眼國際,找到更進步的觀念與做法。

此外,在評選的過程中,調查的深度同樣是雜誌類評審團關注的重點,黃丙喜說明:「媒體有發言權,是因為有到現場做調查,沒有做調查,則沒有發言權;沒有深入現場,則沒有報導權。」

專題報導獎的評選標準,則包括下列數項:一、問題意識;二、調查揭露;三、敘事技巧;四、社會影響。綜合上述諸點,本屆雜誌類財經時事類獲獎作品為《今周刊》,專題報導獎亦為《今周刊》〈公司治理系列〉。

評審認為:「面對當前全球環境氣候、政商結構和貧富差距等等的變遷,公司治理正是台灣企業亟待推動和落實的重要工作,以無縫接軌國際經貿社會。《今周刊》此一「公司治理」專題報導,廣泛梳理國際主要趨勢,相對審視國內企業實況,發現其中關鍵問題,進而採訪相關產官學界專業人士,提出可行的解方,令人讚賞。」

➤立於出版與媒體第一線的專欄與雜誌

媒體觀察家黃哲斌於《天下雜誌》的「黃哲斌專欄」,繼2017年後再度獲得金鼎獎專欄寫作獎,評委表示,這個專欄「生動詮釋全球媒體典範轉移、新興媒體與時俱進、傳統媒體努力突圍的重要軌跡,這些成功或失敗的經驗,讓國人更加了解媒體發展與民主深化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

人文藝術類獎由知日知台雜誌《薰風》獲獎,評委指出:「除了知識拓展外,更有極濃厚的情調風格,開拓視野的同時,進行深度的愉悅體驗。並在精確計算中回應世界,藉巧思讓保存長久的可能性倍增,對當代媒介具充滿野望的啟發性。」

生活類雜誌則由《台灣山岳》獲獎,評委表示:「作爲台灣極為少數的山岳刊物,從設計美術、攝影紀實、文字撰寫到專題編輯都呈現國際水平的高度,著實令人感動驚艷。」

《VERSE》除獲頒新雜誌獎,設計師劉克韋也以在《VERSE》精緻的編排策畫,獲頒設計獎。《La Vie》方敘潔則獲頒主編獎,評審認為本雜誌精彩地展示如何「為資本定義何謂升級,為新國家凝聚共識,為設計產業科普擴散。它是熱情、精采、成功的倡議。」攝影獎則由程思迪〈一顆鳳梨的跨國戰爭〉(《商業周刊》)獲獎,評審譽其藉精采的圖片故事,呈現了台灣農民陷入的跨國貿易戰爭。

《未來兒童》繼2017年後再次獲頒兒童及少年類獎。而近10年已獲獎6次的《親子天下》雜誌則可謂學習類的常勝軍,評審稱該刊以縝密扎實、可讀性高的報導釐清並尋求解方,以專業又嚴謹的內容和編輯,為台灣教育注入持續提升的推進力和翻轉的思維與力量。

黃丙喜受訪時提到,目前媒體慢慢走向科技化、數位化,因而平面媒體更應思考如何發揮紙本的優勢。比如版面編輯的技術上,應發揮不同開本各自的特色,將對議題的思考並呈於畫面中。面對翻頁的觸感,應考量讀者的使用狀態;面對紙張磅數的選擇、印刷用料的挑選,則應考量環保。切不可僅於報導中強調永續的重要,自身卻忽略如何讓紙製品更環保。

➤數位出版品獎項過少,與紙本出版品數量落差懸殊,不符時代所需

數位出版品召集人李怡志指出,當前的閱聽人花在各式各樣數位內容商品的時間與費用,不遜於平面出版品,但金鼎獎的獎項類別上,數位出版品獎座只設置3類3座,遠少於雜誌類(11類11座)與圖書類(5類14座)。

「對評審而言,數位內容類的評選難度非常大,因為要面對不同議題、技術和載體的作品,但只能給一個獎。有些作品在數位的技術上十分創新、有的是敘事手法很強,有的作品則內容很優秀,但全部都必須在同一個獎項內比較,是數位內容類評選最困難的地方。」

李怡志表示:「這幾年下來,金鼎獎的數位內容乃至數位創新獎,得獎作品經常來自幾個新聞媒體,評審都樂見新聞業的持續成長創新,也希望未來能在新聞領域之外看到更多出版者提供讀者更好的數位出版品。」

➤報導內容面與數位表現技術面,皆為評選要點

數位出版品的評審標準,首重內容的品質,其次,則重視數位表現形式的技術層面,如介面流暢度及可用性(Usability)。李怡志說明,數位出版對技術判定的差異頗大,取決於不同評審的背景,某些評委著重報導的內容面,某些評委則強調表現形式的技術面,綜合討論與評比,恰好能面面俱到。

本屆數位內容獎的獲獎作《報導者》的〈全詐騙時代來襲:直擊社交網路時代下的沉浸式騙局〉兩者兼備,評委表示:「報導者能以嶄新的新聞敘事,將受害者遭遇,以捲動式動畫形式,讓讀者以更擬真的情境認識報導內容,並且提高警覺,此一作品確實為時代所需,示範了新聞敘事的多重可能,洵屬傑作。」

報導者》〈全詐騙時代來襲:直擊社交網路時代下的沉浸式騙局〉(圖片翻攝來源:報導者)

相較於其他類別評選時,內容優質程度扮演絕對關鍵,「數位創新獎」的評選標準常隱含了對市場面的期待,李怡志說明:「數位創新獎有要求流量或營運績效的證明,所以這一類的評價,會期待它是具有商業實力的作品。」

本屆數位創新獎獲獎作品《天下雜誌》的〈最新台灣疫情關鍵數字〉,評委讚許它「同時達到服務大眾和運營的目標。整合了與台灣疫情相關的多方資料,將大眾關注議題的即時數據,自動產出視覺化圖形,讓讀者更容易理解疫情資訊。藉由前述服務導流而來的流量,引導前往訂閱轉換成為會員,進而經營與讀者關係。」

《天下雜誌》〈最新台灣疫情關鍵數字〉(圖片翻攝來源:天下雜誌)

➤政府出版品紙本成果豐碩,但數位出版品表現形式卻過於單一

近年政府出版品在紙本成果上的進步,有目共睹。政府出版品類圖書獎的獲獎作《政治檔案會說話》,由國家人權博物館與春山出版合作,評委認為本作明快清楚的梳理與客觀全面的論述,深具當代意義。

雜誌獎獲獎的《浯島城事》,由金門縣政府與在想創意合作,評委盛讚該刊將金門風土人情報導得溫潤迷人,令人萌生移居的衝動。數位出版獎獲獎作為《客家文化季刊》,由台北市客家事務委員會與黎歐創意合作,評委稱許本刊敘事口吻生動、呈現各式跨域樣貌,色影鮮活。

然而數位出版品的評委也指出,相較於民間單位在數位內容上的多元,政府數位出版品多年來報名參選的作品均為PDF,形式較單一。究其原因可能包括:許多政府生產的數位內容,譬如不同部門推出的APP,並不知曉自身具有參選資格,因而並未報名。此外,政府單位在數位出版的推廣上,表現形式的多元性方面確實仍有進步空間。

金鼎獎政府出版品類圖書獎獲獎作品

➤沒有被疫情打倒的台灣出版界與創作者們

代表數位出版及雜誌類評審的黃丙喜及李怡志都反應,隨著時代的變化,出版現場幾經更迭,金鼎獎獎項標準也不斷進行調整。開放報名前,應以更實質的方式,鼓勵更多元、小眾或非企業型,過往還未參與金鼎獎的民間與政府單位,一同加入評選行列。

評審總召集人向陽則欣喜地表示,透過金鼎獎觀察台灣的創作者,不管是作家、編輯或插畫家,無論在內容構思或表現技巧與創意上,都已經具備相當成熟且穩定的創作品質。過去一年,在疫情的壟罩下,台灣優良出版品的數量與品質依舊豐饒,「意味著台灣出版界、各領域的作家,都沒有被疫情打倒,仍繼續創作。」

而獲益最深的,莫過於讀者了。本屆無論獲獎或推薦的作品,皆展現了多元的內容,提供豐富的閱讀體驗,期待讀者展讀。●(原文於2022-10-05在Openbook官網首度刊載)


【第46屆】金鼎獎獲獎完整名單

特別貢獻獎

魏淑貞

雜誌類獎

  • 《 人文藝術類獎 》:《薰風》 /風月襟懷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 財經時事類獎 》:《今周刊》/今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兒童及少年類獎》:《未來兒童》/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 學習類獎 》:《親子天下》/親子天下股份有限公司
  • 《 生活類獎 》:《台灣山岳》/台灣山岳報導有限公司
  • 《 新雜誌獎 》:《VERSE》/一頁文化制作股份有限公司
  • 《 專題報導獎 》:《今周刊》〈公司治理系列〉/劉俞青、譚偉晟、黃煒軒、呂玨陞、吳佳穎,今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 專欄寫作獎 》:黃哲斌《天下雜誌》〈黃哲斌專欄〉/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 《 攝影獎 》:程思迪〈一顆鳳梨的跨國戰爭〉 《商業周刊》
  • 《 主編獎 》:方敘潔/《La Vie》/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 設計獎 》:劉克韋/《VERSE》/一頁文化制作股份有限公司

圖書類獎

《 文學圖書獎 》
  • 《成為真正的人》/甘耀明/寶瓶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八尺門的辯護人》/唐福睿/鏡文學股份有限公司
  • 《幻影號的奇航》/胡長松/前衛出版社
  • 《時間也許從不站在我們這邊》/鍾耀華/春山出版有限公司
《 非文學圖書獎 》
  • 《蔣經國的台灣時代:中華民國與冷戰下的台灣》/林孝庭/讀書共和國出版集團 
  • 《真相製造:從聖戰士媽媽、極權政府、網軍教練、境外勢力、打假部隊、內容農場主人到政府小編》/劉致昕/春山出版有限公司
  • 《危殆生活:無家者的社會世界與幫助網絡》/黃克先/春山出版有限公司
  • 《毒藥貓理論:恐懼與暴力的社會根源》/王明珂/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兒童及少年圖書獎》
  • 《從前從前,火車來到小島》/黃薏文(黃一文)/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我的同學是一隻熊》/張友漁、蔣孟芸(貓魚)/親子天下股份有限公司
  • 《病毒不是故意的?!──認識傳染病大小事》/林大利、郭人毓(玉子)/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留白少年》/葉安德/和英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圖書編輯獎 》:董淨瑋/《地味手帖》NO.04 繼承家業:新時代的返鄉傳承路/裏路
《 圖書插畫獎 》:Croter洪添賢/什麼將把你帶走》

政府出版品類獎

  • 《 圖書獎 》:《政治檔案會說話:自由時代公民指南》/國家人權博物館、春山出版有限公司、
  • 《 數位出版獎》:《客家文化季刊》/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黎歐創意有限公司
  • 《 雜誌獎》:《浯島城事》/金門縣政府、在想創意有限公司

數位出版類獎

  • 《 數位內容獎 》:《全詐騙時代來襲:直擊社交網路時代下的沉浸式騙局》/財團法人報導者文化基金會
  • 《 數位創新獎》:《最新台灣疫情關鍵數字》/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