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者回憶錄35:談談我的父親

李怡
·
·
IPFS
·
後來,我在一些書籍記載中,找到與父親相關的零光片羽。接下來,我要寫下我認為不可或缺的篇章。
1934年一月父母結婚照,後排左二是爺爺李晃雲

談談我的父親——李化。那時代他在影圈中算知名人士,而他的人生對我的影響也相當大。

自懂事以來,我就不喜歡父親。我小時候,他每天在外面奔忙,很少在家中見到他。十歲左右,母親就一直跟我和姐姐訴說父親的婚外情。在北平,和到香港頭兩年,我和姐姐幾乎每晚睡覺時都聽到他們爭吵。在北平,他把兩個非婚生的妹妹弟弟,帶到家中要我媽媽撫養。到香港後,他也毫不忌諱地與婚外情人在我媽媽面前招搖。媽媽說,他給的家用太少,不夠用,以致媽媽要做配音工作幫補家中開支。李書唐伯伯那時說,我們兩姐弟,和家中常來往的朋友,都是我家的「妻黨」,也就是站在我媽媽立場、不值父親所為的人。在我14歲那年(1950),姐姐去了廣州讀書,弟妹也被送回上海由他們的生母撫養。有一天,母親告訴我說,她過兩天就會瞞著父親離家出走,叫我不要說出來。我不僅為媽媽隱瞞,而且也鼓勵她離開。家變之後,在雙方朋友斡旋下,父母協議離婚。母親到日本,與一華僑再婚,生下我的同母異父弟弟。因此,連我在內,我實在有五個兄弟姐妹,但同父同母的是我和姐姐二人。

14歲之後,家中只我與父親二人。1953年,他再婚,娶了他公司力捧的影星白帆。1955年我在上海書局工作,因可以留宿,我就趁機離開父親,搬到書局去住。一年後,他又與白帆離異。不久,他與影星陳琦同居。1965年陳琦去世,他又跟另一影星同居,直到父親1975年病逝。除這些正式伴侶之外,還有不少關於他與其他女性的傳聞。我年輕時追求真愛,不能接受男女關係的「亂」,心理上跟父親疏離。後來社會經歷多了,認識到人的多面性和人與人關係的複雜,才知道我實在沒有資格去評斷父母的關係和他們的感情生活。

父親雖然很早就與母親關係破裂,但他對血緣親屬卻十分關懷愛護。他在家中排第二,卻是二房的長子,很早就離鄉工作,一直照顧所有的弟妹。他對四個兒女,也非常疼愛。姐姐和弟妹在陸續回大陸後,在香港的親子就只有我了。那時我在愛國學校學習和課外活動很忙,他的電影事業也忙,我們很少談話。不過,我知道他在拍什麼戲,做什麼事,他也為我的學業和政治思想的進取而在友人面前炫耀。畢業即失業那半年,他有時會表現出對我的失望,但一直關心我的出路。1975年他在澳門病逝,那時中國的文革仍未結束,而我主辦的《七十年代》在左派中備受重視。在他最後給我的信中說,「我能親眼看到你有所成就,瞑目之一。能見到淑英、秉和都能自立,且都向正途邁進,瞑目之二。」他沒有提到另一女兒淑燕,是因為淑燕在文革開始時就寫信給他,批罵他反動,說割斷父女關係。這是讓他心痛的。淑燕後來也醒悟,覺得做錯了。實際上,我在大陸的姐弟,遭遇都不好。只有我在香港的事業仍有發展。一年後,文革結束,我的想法也在吸取教訓中漸有改變,爸爸遺言所說的我「有所成就」,應該不是他所想像的那樣了。

許多年後,我清理東西,見到爸爸留下的一本老相簿,封面貼著一張紙片,上寫「一九二八至一九六五」。相簿其中一張照片後面,夾了一張紙,留下爸爸的字跡:

「一九二八至一九六五,悠悠歲月,三十七年。一九二八由廣州去上海,二九年濟南、上海、北京,三一年再到濟南,轉而青島、天津、北京、上海,三二年結束流浪生活返廣州,三六年遷居香港,四零年再遷上海,四一年去桂林,同年返港,四二年返上海,四四年去南京住一年又遷返上海,四六年遷居北京·,我去瀋陽一年,四八年二月由北京返香港,直到一九六八年三月,整整二十年,雖曾赴外地,然不超過一個月,總算是定居了。」

拿著這張紙條,聯繫到我記憶模糊的不斷遷徙的童年,在那昏亂動盪的時局中,父親作為一個從事戲劇工作的人士,既受政治衝擊,又為了我們一家的生存而不斷謀變,生活如碎片,遷徙如喪犬,真是夠漂泊、輾轉、辛勞了。而我在懂事時,為了他和媽媽的關係而對他冷漠,長大後又忙於追逐自己的事業,沒有跟他好好談過,沒有關注他的一生。對他來說,晚年孤寂,最親近的兒子少去探望他;對我來說,則是失去了補充我人生中少知道的一頁。不免有憾。

後來,我在一些書籍記載中,找到與父親相關的零光片羽。接下來,我要寫下我認為不可或缺的篇章。

1956年二十歲時與父親合影

(文章發佈於2021年7月14日)


《失敗者回憶錄》連載目錄(持續更新)

  1. 題記
  2. 闖關
  3. 圈內圈外
  4. 殺氣騰騰
  5. 煎熬
  6. 傷痛
  7. 動盪時代
  8. 抉擇
  9. 那個時代
  10. 扭曲的歷史
  11. 先知
  12. 自由派最後一擊
  13. 我的家世
  14. 淪陷區生活
  15. 汪政權下的樂土
  16. 淪陷區藝文
  17. 父親與淪陷區話劇
  18. 李伯伯的悲劇
  19. 逃難
  20. 愚者師經驗,智者師歷史
  21. 戰後,從上海到北平
  22. 古國風情
  23. 燕子來時
  24. 在左翼思潮下
  25. 1948樹倒猢猻散
  26. 豬公狗公烏龜公
  27. 《蘋果》的成功與失敗
  28. 怎能向一種精神道別?
  29. 自由時代的終章
  30. 清早走進城,看見狗咬人
  31. 確立左傾價值觀
  32. 「多災的信仰」
  33. 最可愛的人即最可笑的人
  34. 中學的青蔥歲月
  35. 被理想拋棄的日子
  36. 談談我的父親
(《失敗者回憶錄》此前在《蘋果日報》連載,現正在Matters持續更新)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李怡李怡,1936年生,香港知名時事評論家、作家。1970年曾創辦雜誌《七十年代》,1984年更名《九十年代》,直至1998年停刊。後在《蘋果日報》撰寫專欄,筆耕不輟半世紀。著有文集《放逐》、《思緒》、《對應》等十數本。 正在Matters連載首部自傳《失敗者回憶錄》:「我一生所主張所推動的事情,社會總是向相反趨向發展,無論是閱讀,獨立思考或民主自由都如是。這就是我所指的失敗的人生。」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失敗者回憶錄198:想忘記,又不能忘記的過去

失敗者回憶錄197:年輕人化解民主派的分裂

失敗者回憶錄196:伊麗莎白二世與毛澤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