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暗渡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中國士人文化—淺論鄭國子產

暗渡
·
·


子產作為少數歷史上在政治人物的角色上,以罕見寬闊的大局觀權衡情況,進退有據,以最適當的力度幫助弱小的鄭國屹立不搖,這樣的力量,若稍微大一分,難免得罪大國的底線,壞了與大國的外交樹立敵人,若略少一分,便是損害鄭國本身的利益,未來大國獲取更多利益,而使鄭國將會更難以在國際上談判,一步步退讓,然而子產卻是跳出這兩種既定思維的選擇,不卑不亢的力度,沉穩堅定地告訴了楚晉兩國,鄭國尚有人在,雄獅或許衰老然實力猶在,有著這樣一個關鍵人物的鄭國統領大局,大國不願進犯,沒有了這樣一個關鍵人物的鄭國,諸侯相鬥,人民困苦。


值得思考的是,子產究竟有何特別之處或是避免了哪些其他從政之人所顯現的缺失。


左傳襄公24年,范宣子在晉國執政,因為朝見晉國的貢品變得比以往多,鄭國人對這件事感到憂慮。於是子產寫了書信給范宣子,子產擬定策略,潤飾了自己的言論,其中說服范宣子所用的方法,箇中關鍵如同鬼谷子所說的:「與富者言,依于高;與貴者言,依於勢。」 對富有的人而言通常都擁有一定程度的社會地位,而能夠擁有一定的財富或是名利必然是對自己有所要求,富者不外乎希望能有更精進自己的可能,也就是對他們來說希望更上層樓,所以這樣才能使他們採納意見。對身分尊貴的人,他們擁有極高的權力與社會地位,他們最畏懼從目前的社會地位高度跌下,所以可以從地位與影響力的方面說服貴者改變其行為。


子產信中先直言范宣子欠缺美德與名聲,范宣子卻有著積歛財貨的行為,子產然後提到,諸侯要積歛財貨不難,難的是累積名聲,一昧積歛財貨將使他人忌妒並開始相互爭鬥,若范萱子願意降低朝貢供品減少積歛財貨,減少積歛財貨可以免除紛爭,降低朝貢則更進一步累積名聲,若能讓人民歡樂國家便能安定,最後再反問范萱子希望如同象積聚象牙而招嫉妒還是希望降低財貨使眾人感謝,最終成功說服范萱子,分析其文可以知道子產從富者依於高的方面陳述輕幣將能收獲美名,再從貴者依於勢的方面告訴范萱子美名將能使眾人高興而國家安定,並得以維持權勢,正如鬼谷子:「說者,說之也;說之者,資之也」,子產最後成功拉出鄭國欠缺的財貨生存空間。


「子為晉國,四鄰諸侯不聞令德,而聞重幣,僑也惑之。僑聞君子長國家者,非無賄之患,而無令名之難。夫諸侯之賄聚於公室,則諸侯貳。若吾子賴之,則晉國貳。諸侯貳,則晉國壞;晉國貳,則子之家壞,何沒沒也!將焉用賄? 夫令名,德之輿也;德,國家之基也。有基無壞,無亦是務乎!有德則樂,樂則能久。詩云,『樂只君子,邦家之基』,有令德也夫!『上帝臨女,無貳爾心』,有令名也夫!恕思以明德,則令名載而行之,是以遠至邇安。毋寧使人謂子,『子實生我』,而謂『子浚我以生』乎?象有齒以焚其身,賄也。」宣子說,乃輕幣。


左傳襄公30年,鄭國諸侯林立,子產希望公孫段幫忙自己便封給伯石城邑,子大叔認為都是自己的國家,又何必需要給予獎賞才能拜託公孫段,子產說明人都有慾望,所以滿足他人的慾望能使他人全心做事,若這樣使事情因此成功了,是子產為政的成功,不是其他人的成功。安定國家便先從安定有影響力的人開始,使他順服便足以治理的事半功倍。不久後子產發現公孫段,企圖繼承卿位卻故意多次推卻後又私下接受,於是厭惡公孫段,而後公孫段之子大夫封卷希望能狩獵以祭祀祖先,但違反禮制而遭子產拒絕,豐卷憤怒帶兵攻打子產,子產逃跑,但是最有影響力的諸侯子皮支持子產,帶兵驅逐豐卷,子產沒收豐卷的城邑後三年後歸還給豐卷,上面的事情顯示子產的為政理念注重人和,有順序由上而下繫起國家,即使個人能力優秀也不打算把權力收攏在自己身上,子產也會注意官員及貴族的行為及時遏止,堪稱是站在所有國民身前的引路人,既適當給予自由,也會阻止人民走偏。 子產從政事一年,人民唱道:「計算我的家產而收財物稅,丈量我的耕地而徵收田稅。誰想殺死子產,我就幫助他。」到了三年,又歌唱道:「我有子弟,子產教誨他們;我有土地,子產使之增產。萬一子產逝世,誰來接替他呢?」


天下沒有恆常不變的事物,也沒有一直適用的規矩,鄭國人民一開始看到子產的加稅都非常的憤怒,隨著時間過去看見經濟開始活絡後都充滿對子產的感謝,規矩與賢人,相當於一個拉緊繩索一個又適時放鬆,如果是一個有統治者有富有安樂的世界,我私下的認為都是只能採用這種方法。

子產為政,有事伯石,賂與之邑。子大叔曰:「國皆其國也,奚獨賂焉?」子產曰:「無欲實難。皆得其欲,以從其事,而要其成。非我有成,其在人乎?何愛於邑,邑將焉往?」子大叔曰:「若四國何?」子產曰:「非相違也,而相從也,四國何尤焉?鄭書有之曰:『安定國家,必大焉先。』姑先安大,以待其所歸。」既伯石懼而歸邑,卒與之。伯有既死,使大史命伯石為卿,辭。大史退,則請命焉。復命之,又辭。如是三,乃受策入拜。子產是以惡其為人也。 子產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廬井有伍。大人之忠儉者,從而與之;泰侈者因而斃之。 豐卷將祭,請田焉。弗許,曰:「唯君用鮮,眾給而已。」子張怒,退而徵役。子產奔晉,子皮止之,而逐豐卷。豐卷奔晉。子產請其田、里,三年而復之,反其田、里及其入焉。 從政一年,輿人誦之,曰:「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疇而伍之。孰殺子產,吾其與之。」及三年,又誦之,曰:「我有子弟,子產誨之;我有田疇,子產殖之。子產而死,誰其嗣之?」

參考資料:論鄭子產的執政之道 以《左傳》中的精煉辭令為考察對象 孔珠菁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