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侨民被视为“公敌”?重新理解印度民族主义

arden
·
·
IPFS


这是一篇旧文,写于2019年印度大选之后,莫迪政府在推行全国公民身份登记政策的种族歧视政策,引发了广泛抗议。理解印度,理解未来14亿人口的超级大国,也许可以从莫迪的这个民族主义动员政令开始。

2006年,我参与美国东西方中心组织的记者交流项目,首次到访神奇的印度(对,就是Incredible India)。在随行多位美国记者围绕女性家庭发愁的嫁妆和种姓话题交流后,我联想到当时印度媒体热议如何学习中国的经济特区政策,就提问说,印度海外侨民对于印度的经济发展会有怎样帮助?

没想到,尼赫鲁大学的一位教授鄙视地回答说,“海外印度侨民除了给我们带来伤害,没有什么好事,就是让我们自相残杀。”面对这样的回答,我发愣了半天,摸不着头绪。为了准备印度之行,我除了辛苦办理签证,就是匆匆翻阅了妹尾河童《窥看印度》,以及奈保尔的印度“三部曲”《印度:受伤的文明》《幽暗国度:记忆与现实交错的印度》《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其实我对印度了解甚少。

后来,我们记者一行参观了泰姬陵附近的一个贫民窟,通过NGO讲解,得知有些家庭三代没有上学,自然都不识字,而很多穆斯林家庭抗拒常规的疫苗接种,原因就是相信某种传闻,就说美国人会勾结外族人,在疫苗动手脚,破坏他们的基因,伤害他们种族繁衍……虽然我对印度保持好奇心,但如何才能恰当解读“神奇的印度(incredible India)”?对此我一直保持敬畏之心。

多年过去了,人口很快就要赶超中国的印度,成了各路风投眼中的香饽饽。如今,因《公民身份修正法案》出台引发的大规模抗议运动,为印度2亿穆斯林人口,以及莫迪领导下的印度发展前景,注入新的阴影。

而对于看重“下一个中国”市场机会的国际投资者来说,印度族群矛盾引发的社会动荡,尤其印度极端民族主义组织——印度国民志愿服务团(RSS)上街游行展示民粹力量,或许会促使他们对于印度市场的风险再次谨慎评估。需要特别指出一点,当年杀害甘地的凶手就是前 RSS 成员,该组织后来成为了一个武装团体,而印度人民党的意识形态源泉就源于RSS,总理莫迪仍然是其成员之一。

01—莫迪借助民族主义动员赢选战


2019年印度大选的结果标志着莫迪政治权利的巩固,印度人民党的目标是用他们的“印度教国家(Hindu Rashtra)”的概念取代世俗的、民主的现代印度共和国。

2019年2月14日,在印控克什米尔地区普尔瓦马(Pulwama)发生的恐怖袭击以及随后2月26日在巴基斯坦境内巴拉科特(Balakot)空袭行动,成功地被用来进行新的民族主义动员。RSS–BJP双方联合起来,成功地开展了一场以民族主义沙文主义为中心的运动。

今年8月,莫迪决定废除宪法第370条,结束查谟-克什米尔地区的特殊地位,终止原有的其部分自治权,包括拥有独立的旗帜和宪法,以及除外交事务、国防和通信以外的所有事务的独立,同时逮捕地区领导人,以及三个月多里截断了对外联系,包括互联网与电话。

12月中旬,莫迪政府决定在东北部阿萨姆邦实施全国公民登记制度,以查明1971年孟加拉国内战开始后抵达印度的任何居民。近200万人由于这一新的登记而失去了公民身份; 其中120万人被发现是印度教徒,这促使印度人民党努力推动通过一项法律,为邻国移民的公民身份提供一条快速通道——这项公民法修正案(CAA)适用于巴基斯坦、阿富汗和孟加拉国的印度教徒、基督教徒、锡克教徒、帕西教徒、佛教徒和耆那教徒,换言之,只要他们不是穆斯林。对于那些因为国家公民登记委员会(NRC)登记政策而失去公民身份的穆斯林,政府正在建造拘留中心来收容这些新的无国籍人士。(尽管印度人民党坚持非法穆斯林移民将被驱逐出境,但孟加拉国不太可能接受他们。)

修正案通过的消息一出,印度多个邦就爆发大规模抗议示威活动。据《今日印度》消息,阿萨姆邦有数万示威者涌上街头,并与警方发生冲突,是当地自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阿萨姆分离运动以来最严重的一次骚乱。其中大部分示威者是学生。印度人权活动人士曼德(Harsh Mander)说,这可能是印度史上最危险的一项法律,因为它等同于真正破坏了印度整个国家和宪法的基础。曼德表示,印度宪法是以世俗伦理为基础的,而非宗教。当宗教身份成为决定归属的首要条件,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错误。曼德自称是锡克教徒,届时他会注册成为穆斯林,以表达对这个少数族群的支持。

虽然当前抗议行动规模数十年未见,会影响莫迪的支持率,可能会给印度即将进行的主要地区选举带来一些变数,然而,在新德里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政治学退休教授 Sudha Pai 看来,“印度人民党在制定自己的说辞和赢得选举方面非常在行。因此,尽管人民党看起来确实像是在挣扎,但现在就将其视为对其声望的威胁还为时过早”。

在2019年的大选,莫迪成功地将人们的注意力从诸如发展、基础设施、经济衰退和45年来最高的失业率等问题上转移,从而重新掀起了反对巴基斯坦的民族主义情绪,并以更大的优势重新掌权。

02—解决克什米尔问题为何迫在眉睫


印度教是塑造印度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概念之一。这一概念被广泛地用来描述印度民族主义运动的各种表现形式。19世纪,一群印度教民族主义者桑格 · 帕里瓦尔率先开创了这一领域,在印度人与欧洲殖民者的对抗中,他们渴望为印度人建立一个国家认同。后来,v.d. 萨瓦卡的《印度教: 谁是印度教徒? 》(Hindutva: Who is a Hindu?) 被认为是建立印度教身份的奠基文本。萨瓦尔卡认为,“印度教徒”包括三大支柱: 共同的民族、种族和专门以印度教徒权利为中心的文化。一个印度教徒应该与其他人有共同的血统,并且应该尊重印度教的文化和文明。印度应该是印度教徒的祖国和圣地。此外,那些信奉其他信仰的人只能在印度教徒容许的情况下生活在这个国家。

与此同时,印度教的社会想象导致了印度穆斯林少数民族的被排斥。保卫“印度民族”,防止伊斯兰教的传播成为印度民族主义组织的基本关切。例如,他们认为莫卧儿帝国的穆斯林在征服印度期间强迫无数印度人皈依宗教。此外,关于印度教创伤的社会记忆的建构,尤其是穆斯林统治者入侵和摧毁其他寺庙的事件。印度教的观念反过来又把穆斯林塑造成印度的“外来者”和“入侵者”。因此,在印度民族主义话语中,穆斯林历来被视为“威胁他人”,而 保护这个“印度教国家”不皈依伊斯兰教一直是核心问题。它试图阻止一个由非印度教徒,特别是穆斯林组成的国家,而是建立一个纯粹的印度教国家(Hindu Rashtra)。

印度人民党经常打着印度民族主义的旗号,鼓励针对穆斯林的仇恨言论和仇恨犯罪。这种情绪被用来描绘克什米尔危机是对印度领土完整的威胁。在社交网站上,穆斯林被负面地描绘成性掠夺者,以及屠宰牛的人(印度教徒认为牛是神圣的)。此外,莫迪总理从未公开谴责针对穆斯林的仇恨攻击,尽管从2015年到2018年,印度12个邦共有36名穆斯林被谋杀。所有这些事件导致反穆斯林偏见在社会上普遍合法化。这种反穆斯林情绪为印度人民党提供了一个基础,使民众情绪转向对穆斯林少数民族的集中愤恨。


此外,仇视伊斯兰教的全球现象进一步加剧了反穆斯林情绪在印度社区的蔓延。这种仇视伊斯兰教的情绪帮助印度人民党政府赢得了印度民众的支持。2019年,印度人民党利用印度反穆斯林情绪的上升和“印度教”的推广,在下议院赢得了绝对多数席位。随着印度人民党再次掌权,伊斯兰恐惧症为莫迪将克什米尔争取自决组织与恐怖主义联系起来创造了机会。印度人民党不仅可以加速其极端民族主义政策,而且将克什米尔争取自由的斗争比作“伊斯兰恐怖主义” ,使其非法化。


克什米尔地区对印度人民党及其印度教民族主义议程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根据印度教徒的愿景,克什米尔是印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认为历史上的印度河流域或河流文明是印度教的一部分,然而该中心被认为位于巴基斯坦的摩亨佐-达罗(Mohenjo-daro)和哈拉帕。同时在克什米尔,印度教潘迪特(Pandit,属于婆罗门)种姓人群声称,他们拥有穆斯林到来之前的生活历史,以及曾经享有独立自治的权利。在这种印度教意识形态高涨的背景下,迫使克什米尔纳入印度的“印度教统治”成为必要。因此,宪法第370条象征着克什米尔”不完全”融入印度其他地区。 

与此同时,克什米尔问题成为印度民族主义组织和巴基斯坦国家认同的角力场。与印度教不同,巴基斯坦认为自己是印度穆斯林的家园,是一个现代的伊斯兰国家。鉴于印度与巴基斯坦的这种身份冲突,克什米尔问题被视为对印度民族凝聚力的关键考验。换句话说,印度担心克什米尔的分离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引发严重的地区、政治和宗教分离主义趋势,破坏印度的基础和完整。由于克什米尔的重要性,印度将尽一切可能保住这块领土。因此,印度人民党没有继续给予克什米尔特殊地位,而是决定撤销宪法370条,剥夺克什米尔的相对自治权。


03—海外印度教徒也为莫迪的民粹主义喝彩


尽管印度民族主义在印度社会中根深蒂固,但它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成为一股政治力量,当时印度教民族主义者能够动员超过30万印度教徒从事宗教活动,就像1992年在印度北部阿约提亚(Ayodhya)寺庙之争所做的那样,当时巴布里(Babri) 清真寺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座虚构的印度教寺庙。与此同时,印度在经历了1991年5月的经济危机之后,正在慢慢走向市场经济,当时政府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寻求援助,这提供了一个使国家对经济的控制走向自由化的契机。经济的自由化并非没有社会代价,由于争夺资源和权力的斗争,许多地区经历了更加沙文主义的民族主义和更加强化的种姓政治。新兴的中产阶级也清楚地看到了中产阶级和受压迫者之间的巨大分裂,中产阶级在倾向于西方的生活方式,以及新出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不安全感与维持宗教信仰之间左右为难。然而,正是在莫迪和印度人民党的领导下,这些不安全感,越来越多地被引向一个想象中的历史叙述,嗅出对印度教民族和宗教构成威胁的虚构对象。


印度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在美国印度教移民在2016年美国大选中对唐纳德 · 特朗普的支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采访中,大多数印度特朗普选民认为,这是他们对印度的爱国责任。正如一位印度裔美国医生所解释的那样,他们的论点是,印度和美国面临着来自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组织的同样的恐怖主义威胁,而且‘特朗普将直面恐怖分子’(George,2016)。 印度教特朗普的选民不但被恐怖主义的叙述吸引了,而且其反对印度的非法孟加拉国移民,此种言论与美国右翼民粹主义者关于非法墨西哥移民的言论如出一辙,他们声称这些移民对经济和美国的身份构成了威胁。因此,对印度安全边界的关注,与印度教关于宗教复兴的叙述产生了共鸣——那就是来自穆斯林为主体的激进移民侵犯了印度教身体。与此同时,莫迪的“印度制造”方法(鼓励外国直接投资,消除税收规定和官僚繁文缛节,创造更多有利于商业发展的部门)也接近特朗普“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号召,莫迪自称的卑微出身ーー是一个茶水工人的儿子ーー似乎在向海外的普通印度教徒说明,他们是异性恋、诚实和反体制。


安德森(2015)提出了新印度教的两个“类别” : “硬”——不含糊地与印度民族主义联系在一起; 和“软”——往往更隐蔽,更倾向于避免与印度教明确联系。在强硬的新印度教标签下,我们可以把印度教的 Yuva Vahini,印度教的 Janjagruti Samiti,印度之声,印度教觉醒论坛,Shri Ram Sena,以及其他各种激进组织如国民志愿者服务团(RSS)归为一类。这些组织大力宣扬印度教沙文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软性新印度教类别本质上更模糊,可能包括印度基金会智囊团,以及各种国际组织,如英国印度教论坛、印度教寺庙全国理事会(英国)和美国吠陀基金会。软性新印度教团体,经常出现在散居国外的印度裔人群中,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他们经常似乎是”印度教社区”的主流代表,但出于外交和务实的原因,他们避免与印度教网络公开联系,而且表面上更具包容性。


但新印度教并不完全是一种归类的模式或框架,也不是一种类型学或分类学。这种意识形态显然超越了体制; 它在媒体和教育领域以难以分割的方式扩散开来; 在国内和公共领域,宣扬印度教引起的仇视伊斯兰教现象司空见惯,而在过去,这种现象是异常的,这使具有世界主义思想和世俗观念的印度人感到惊愕。

正是在这种宗教话语的逻辑中,对圣牛和印度教妇女的保护成为一个“纯粹的”印度教民族国家的象征,而不是对立于幻想的另一方——穆斯林。与此同时,在印度,穆斯林妇女作为人口炸弹的性别化叙述越来越多,并被称为比‘穆斯林恐怖分子’更大的威胁。故事的焦点不仅在于生育过度的穆斯林女性和超性感的穆斯林男性,还在于穆斯林社区诱惑、吸引和绑架年轻的印度教女孩嫁给穆斯林的计划(引自 Anand 2011,50)。一些印度教民族主义者认为,最终结果是印度教徒在自己的国家成为少数民族(Baccheta 2000; Kinnvall 2006)。 


在这里,莫迪与许多其他民粹主义领导人一样,有能力将本土主义和宗教话语的叙述结合起来。他与其他民粹主义者分享这样的知识: 情感、图像和符号,而不是理性的论证或精确的历史,可以通过提供给他的追随者 Mishra (2017)所说的“一个让印度再次伟大的幻想”来激励个人。

然而,莫迪与其他地方的民粹主义领导人有着更多的相似之处。莫迪对新闻界的厌恶,他通过 Twitter 和 Mann Ki Baat 与大众直接沟通(字面意思是“心灵对话” ,这是一个由莫迪主持的印度广播节目) ,以及他对诸如 Yogi Adityanath (目前印度民族主义北方邦首席部长)等领导人的偏爱,这些都符合文化导向的极右民粹主义(Varshney,2017年)。 

在莫迪的领导下,现代化、发展和新自由主义政策结合在一起,呼吁民粹主义文化政治,将民族主义和新自由主义选民的关切结合起来。然而,正如印度阿育王大学(Ashoka University)教授Mehta (2017年)在谈到2017年印度古吉拉特邦选举时指出的那样,“他的权力越大,他的演讲就越流露出不安全感”。即使在印度人民重新掌握了权力之后,他仍然需要不断强调个人和国家的受害感,他需要不断强调对少数民族的刻板印象,这种需要随着他任职时间的增加而不是减少。“偏执狂正在取代自信”(Mehta 2017)。

04—围绕“何谓印度”的三种力量斗争


无论从语言、宗教、种族、文化任一方面看,印度的多样性都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复杂得多。根据官方记录,印度至少有1618种语言; 6400个种姓; 6个主要宗教,其中4个起源于这些土地; 以及6个人类学界定的族群。所有这些加在一起,在政治上被当作一个国家来管理。这种多样性的一个衡量标准是,印度庆祝29个主要的宗教文化节日,而且可能是世界上所有国家中宗教节日数量最多的国家。

那些认为是英国人统一了印度这个多样性大国的人,不应该忽略这样一个事实,正是英国人策划了印巴次大陆的分裂,导致了超过一百万人的死亡和一个巨大秩序的公共轮回。英国的殖民主义有着不光彩的历史---- 遗留下来的遗产在他们殖民的国家的分治中继续溃烂---- 巴勒斯坦,塞浦路斯,除了中东印度次大陆以外的非洲国家。正是泛印度人民争取自由的斗争将这种多样性团结起来,并将660多个封建王国纳入现代印度,形成了泛印度意识。

 可以肯定说,“印度理念”这个概念的出现,是印度人民争取自由斗争的产物。它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印度争取自由斗争过程中出现的三种观点之间的持续斗争,这三种观点围绕印度独立性的内容展开。占据主流地位的国大党明确主张,独立的印度应该是一个世俗的民主共和国。左派虽然同意这一目标,但进一步设想必须扩大国家的政治自由,以实现每个人的社会经济自由,这只有在社会主义下才可能实现。

 与这两者对立的是第三种观点,认为独立的印度的性质应该由其人民的宗教信仰决定。这一愿景有两种表述: 一种是穆斯林联盟倡导的“穆斯林民族国家” ,另一种是 RSS 倡导的“印度教国家(Hindu Rashtra)”。前者在英国殖民统治者的策划、协助和教唆下,成功地实现了不幸的国家分裂,诞生了巴基斯坦国家,其后果就是加剧紧张局势。后者RSS在独立时未能实现其目标,继续努力将现代印度转变为极端不容忍的法西斯主义的”印度教分支”。圣雄甘地被暗杀,反映了人们对印度自由运动拒绝接受人民阵线的愿景和政治计划感到失望。


显然,当代印度的意识形态斗争和政治冲突是这三种愿景斗争的延续。毋庸赘言,这场战斗的轮廓将决定实现“何谓印度理念”的进程的方向和内容。在印巴分治和可怕的社会灾难之后,世俗主义成为实现印度理念不可分割的因素。 然而,不幸的是,在实践中,这只是在实现宗教与政治分离的世俗主义目标方面走了一半。

如何才能吸引被剥削的大多数印度农村人口; 吸引社会上受压迫的人口,特别是那些继续遭受基于种姓的令人厌恶的压迫和暴行的人口; 吸引众多的语言民族; 吸引多宗教的印度人口,尤其是吸引所有印度人走上经济和社会正义的包容性道路,构成包容性”印度理念”的核心,这些仍然是一个未完成,但对于印度更为迫切的议程。

 

参考资料:

https://time.com/5753624/india-narendra-modi-nationalism/

https://www.nationalheraldindia.com/book-extract/indian-nationalism-versus-hindutva-nationalism

https://www.scmp.com/week-asia/politics/article/3043855/after-torrid-december-how-will-indias-narendra-modi-amit-shah

Hindu nationalism, diaspora politics and nation-building in India https://doi.org/10.1080/10357711003736451

Populism, ontological insecurity and Hindutva: Modi and the masculinization of Indian politics,Catarina Kinnvall ,2019

‘Neo-Hindutva’: evolving forms, spaces, and expressions of Hindu nationalism,Edward Anderson ,2018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arden前媒体人,关注民族主义、跨文化议题。 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艾森看天下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澳洲学者谈 中国民族政策同化转向

为亚洲正名,印裔学者杜赞奇谈全球民族主义危机

是否应该担心Clubhouse的对话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