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社畢業生專訪|我在科技業還是秉持著社會學的信念

侃侃
·
·
IPFS
·
任何與人相關的,其實都是人社人的機會與能力發揮的地方。——人社19,劉思妤。
✧ 劉思妤學姊的學習歷程:人社19級。國高中就讀美術班,透過不分系管道錄取清大,本因想從事藝術,覺得需要多唸一些人文科學的理論,分流至人社,主修社會學,副修文化研究自主學習計畫,大三時至北藝大交換與美術館實習後,意識到自己不會朝藝術圈發展,目前於外商科技公司從事UI設計師。


Q1︰請問學姊以人文科系出身,至科技業就業的轉換歷程為何?那目前的工作內容為何?

這需要從大四開始談起,那時候對工作懷抱一種很扁平的想像,當時覺得既然是靠自己的技能換錢維生,若是以喜歡的事情當作工作或許會從此討厭,於是以自己沒那麼喜歡、卻又好像還算擅長的平面設計為方向找工作。但一輪亂槍打鳥下來,也沒找到什麼合適的工作。

而那時候剛好經由熟人引介到現任職的公司面試聊聊,碰到我現在的主管,認識到UX(偏向行為設計)與UI(偏向視覺介面)領域,這領域可以運用我以前所學,有趣到讓我產生興趣。比如公司要設計泰國潑水節的介面,而設計圖案,就一定要對泰國的文化、當地的顏色符號有很足夠的了解,才能引起共鳴上市,那時候我聽到這個就覺得⋯⋯哇,超級人類學的,人社其實可以來做這個,在那次面談完後,心裡就有個譜,知道自己畢業後有可能要轉作這個領域。

後來2019年6月畢業,在與家人討論後,決定出國念設計,所以到2020的上半年,都專心準備考國外的研究所,2020年初,考上倫敦的一所設計學院,要攻讀服務設計碩士。但因為疫情爆發,人生計畫完全被打亂,便中斷一切留學的事情,這時候當初促使我轉向UI的現職公司來通知我有個約聘職缺,面試過後,他們覺得我經過一年有所進步,我就很幸運地能以非本科系出身、幾乎零實戰經驗的身份,就進入公司學習。

現在擔任UI設計師,而關乎到產品使用的視覺效果,像是按鈕的字體大小、視覺上的風格、色彩的搭配⋯⋯都是工作的範圍。我們需要根據UE部門畫好的草圖,依循討論好的整個系統風格,用電腦軟體去畫出介面,需要去算座標,像是向量的XY值(你們還記得XY嗎?)的大概位置,製成圖後交給工程師,讓他們利用程式代碼,呈現出畫面。

 

Q2︰就學姊開始工作後的觀察,人社在職場上有什麼優勢與劣勢?對此的反思又是什麼?

我覺得人社的學習跟這些技能,常常會被我們自己所小看,人社學的就是與人相關,所以任何與人相關的,其實都是人社人的機會與能力發揮的地方。而現在的科技業,研究的重點就是「要對人更了解」,人社背景其實就可以參與在這些研究裡,能幫助科技與人有更多正向的連結,對社會也是一件好事。但我們在人社的時候,沒有人告訴我們這些事情,不會有這個靈感想去接觸,甚至我們出社會也不一定會發現,是有點可惜的。

以UX來舉例,產品從無到有的研發生產流程,都有UX的參與在其中。而這不僅僅應用在科技業,服務設計牽涉的範圍相當廣泛,比如一份菜單的設計,客人從進門到想用餐的一切體驗。只要產品關乎使用者,就一定有UX可發揮的地方,以人為中心產出更好的設計。而UX設計師就必須考慮到使用者的行為、思考等心理學因素,甚至是使用者的消費習慣、喜好等社會性因素,去設計出最符合需求的體驗或產品。而UX設計師的研究方法,不外乎人社所訓練的參與觀察、質化訪談、量化統計,以及大量的資料收集與分析,人社的訓練能應用的其實比我們想像的多更多。 

身為人社人,我真的覺得要保持人社的初衷:「要去理解、同理、擁抱別人。同樣的道理要放在職業想像,多去看看其他領域或許會發現到許多不一樣的東西,要打開自己的想像。」;另一部分,除了人社既有的訓練要找到舞台發揮以外,我認為去學習一個實用的新技能是非常重要的。例如軟體證照、法律之類的實作技能,當我們把精力放在理解陌生事物,並轉換變成一種自學的本領,就能強化我們在職業選擇時的優勢與廣度。

Q3︰那在人社在學期間學姊覺得在文化研究自主學習計畫裡最大的收穫與學習是什麼?

當初選擇參與文化研究自主學習計畫,是因為那時的我還抱著對藝術領域的憧憬,用大二的策展去工作坊提案,在老師鼓勵下,也因為計畫的選課自由,當時沒有多想就修了。而自主學習計畫給我一個很好的機會與資源,包括大三到北藝大交換,接觸藝術領域的課程,得到很多收穫。

大四時是以辦個展呈現學習成果,這段經歷大大培養與考驗我的具體實作與自學能力,像在當時需要在C區蓋一面牆,為了這一面牆,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軟弱學生,在短時間內,跑到書院去學如何設計草圖、結構怎麼規劃、木頭材質挑選、預算規劃、甚至使用電鋸⋯⋯,這些學習是好的,我認為要去開展一個大型實作的自主學習計畫,要承擔的壓力與責任永遠會比你想像得更巨大,所以那時候的我過得很辛苦,但也非常感謝當時眾多老師與家人、朋友大力的協助,要在一個人社領域的學院裡,執行一項帶入其他領域技能的計畫,大多時候沒有前人的經驗可以指點,我必須自己去摸索。這也是跨領域最困難的地方,你所處的環境裡可能沒有人做過這些是,你只能自己幫自己。

後續畢業後,花了一些時間調整自己的心靈與精神狀態,也讓我體認到一個人要先能照顧好自己的身體與心靈,對自己的生理與情緒感知是需要好好被鍛鍊的,也影響到我現在會從事科技業的初心,如果可以設計出一些東西,讓不論哪個階級、年紀、職業、性別的人,都可以藉由科技輔助而去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社會階級、社會結構很難去撼動,但至少能讓自己是健康、生活能好好過,這是很重要也很難得的事情,所以我未來會很希望自己朝這方面去學習、就業,去努力。


Q4︰那請問學姊覺得在人社院裡學到最寶貴的是什麼?

我覺得「與人溝通互動」是人社影響我蠻大的一件事。其實一開始我是個不太會社交、會怯場的人,但在做田野之後,必須與路人啊、阿伯啊講話,開始學習與陌生人講話,從他們身上得到一些這一生沒想過會接觸的故事。從此之後,意識到溝通協調上,不只是要處理問題,還必須擁有一種同理,要站在別人的立場了解事情,用詞要精確才不會冒犯;應用到現在的工作上,與工程師很大量的去討論時,會很直覺地去分析與思考他到底是什麼意思?當遇到任何人時,我們腦中是有一些方法、可以跳脫我們自身的框架,去理解他在在做什麼?與客戶溝通問題時,能更站在客戶的需求與考量上,有技巧性地溝通、斟酌用詞,同時也考慮後續的影響。就是一個語言交換、理解對方的過程,我總會很自然就會找到方式去與他們互動,而這就是人社無形中一直在訓練的事情。

Q5︰對於人社系到科技業的跨領域上,學姊有什麼體悟與心得?

開始工作後,會意識到工作與生活達成平衡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也覺得自我實現真的不一定要和工作相關,如果工作沒有討厭到讓你活不下去,其實都是好工作,聽起來很悲哀沒錯,我在讀人社時也覺得無法接受這件事情,覺得工作就應該是具意義的事情,但出社會後發現,好困難喔⋯⋯,因為你付出的東西是轉換成錢,當付出很多努力卻只值這樣的錢,那值得嗎?而科技業的好處就是在利益分配上比較公平,工程師能值得那樣的錢,但人社所做的事情也很值得呀,但或許是因為人社畢業大多接觸政治、文化、傳媒產業居多,相對科技、金融業流動的人力成本少,總讓人有種相對剝奪感,文科與理科畢業得到的薪資起點真的就是不一樣。    

我覺得尤其人社人,對社會都會有莫名的回饋感,會希望做的事情是對社會有些幫助。尤其在科技業工作後,反思人社對科技業不意為然的氛圍,覺得工程師就是菁英階級,進科技業往上流流動,好像是一種向錢、向資本主義靠攏,而非與弱勢站在一起;可是老實講,我覺得我沒有背叛社會學,社會學教我關心、關懷的事情還是在,我在科技業研究與開發的初衷仍是「以人為念」,我的職業選擇並不等於我背棄關懷弱勢、不平等,在日常生活裡我仍盡我所能地去回饋社會。看似選擇一條安逸的道路,但我認為當經濟與生活條件無虞時,也才更有能力可做些什麼,並且職業的選擇並不等於價值與道德觀的選擇。    

而對於跨領域,大家以為跨領域就是修不同領域的課,但是以我而言,我自己覺得我這個人沒有在跨領域,對我來講他們都是相通的,而我只是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角度在回應我關心的事情——那就是改善人的生活模式。


Q6︰如果時光倒流,回到人社讀書的時光,您會想再做些什麼?或學習些什麼?    

大概是運動吧⋯⋯我大學的時候身體很差,甚至曾經爆肝過,因為大三的課比較重,我那時候一次修了好幾門社會學的選修課都要做田野,田野多到以為自己在開心農場,每天都在偷菜,這邊的田種不完,那邊都要死掉了(笑),我畢業之後準備留學的那一年才把身體健康找回來。

還有後悔大學期間沒有修過什麼性別相關的課程,性別的課真的要好好修,你未來出社會之後才知道怎麼談戀愛、才不會被親密關係綁架,算是相當實用的技能(笑)。


Q7︰那現在學姊回過頭看向人社,您會覺得人社學士班有什麼需要增進與改善的地方嗎?

現在開始工作之後回去看人社,會覺得人社普遍缺乏「實作能力」,這並非單指具體的行動,而是指會使用軟體、具體工具的技能,例如:繪圖設計、剪輯之類的。人社的課堂很豐富,都很鼓勵大家去刺激想像,可是我覺得很可惜的事情是,沒有一個老師可以告訴你說:這個概念、這個思維具體實現成一個行動時,你要怎麼做?可以怎麼做?在人社院的同學大多都還是用田野、文字報告去完成所想的概念,可是離開學院、出了社會後,其實文字的能力有限,真正能對社會幫助的其實是很實際地做出成果來。

但我覺得老師有試著想去做這件事情,但學術體制中的老師其實也很難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做,所以我覺得人社可以請一些業師,培養人社學生有行動力,真的去做一件事情,或者是,人社學生要有一種謙卑的態度,去主動學習可能離我們很遙遠的事情,從零開始學一項自己有興趣的技能。

總結

整場訪談下來,學姊的爽朗與坦誠,讓空間不時出現歡笑每一句話都是一個真實的生命跌跌撞撞後至深的體悟,其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莫過於:「其實人社也很值得呀!」學姊也曾經是我,一位還帶著人社的眼睛看向社會而渴望自己成為改變社會的人,而面對社會的尖銳,我們還是可以跟學姊一樣,依然有著一份初心,踏上任何一條自己選擇的道路,我想,那樣就很足夠也很勇敢了。∞


撰稿|賴亭妤

攝影|鄧舒澤

相片提供|鄧舒澤、劉思妤

原文出處|侃侃vol.8《刺點》

2021.5.4

CC BY-NC-ND 2.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