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鏡子裡的自己

壹肆說
·
·
IPFS
·
鏡像的笑容滿面只能證明皮有笑,裡面的肉是齜牙咧嘴或心曠神怡,天知地知他知我知。

即使是獨處,仍然對影成三人:本質的自己,我通常稱他為靈魂;認知的自己,寫作時以我自稱的這個自己;整理好的、對外展示的自己,每個文章和段落都是作品。雖然是獨處,畢竟沒有斷網,透過螢幕裡的文字,和這世界有所聯繫。

再加上鏡子裡的自己,是對影成四人,可以開桌打麻將或橋牌,前者我不太會,後者我完全不會。要是沒有鏡子或任何具有同樣效果的反射物,身而為人沒辦法看到自己的臉。若是想看到自己的背,至少要有兩面鏡子以適當的角度相對。

過了這麼久還是依稀記得,二十年前的我,到底有多討厭照鏡子。如果曾經是個不喜歡自己的少年,大概會有相似的回憶。其次討厭拍照,那個和不滿意的自己相同模樣的虛像,竟然要被保存下來,每次看到鏡頭和鏡子,心裡都驚慌失措。

無論眼神怎麼閃躲,鏡像如實呈現。知道是等比例的畫面,卻像是把所有缺點都攤在顯微鏡的載物台,偌大的韻律教室整面牆都是鏡子,眼前的鍍銀玻璃是放大倍率疊加的目鏡,是困住自己的載玻片。

站在被觀看的角度,要顧慮和擔憂的事情有很多,比自己不喜歡和不滿意的部分更多,從裡到外,從心裡健康到外觀皮囊,從其實沒人在意到根本沒人注意。陽光和日光燈經過折射再折射,彷彿那些沒有對焦的眼角餘光,都是緊迫盯人的聚光燈。

後來開始練習面對鏡子的存在,無關於對自己的喜好程度是否有所成長,是接受鏡子的實用功能。以銅為鏡,不僅能正衣冠,還能正姿勢儀態,抬頭挺胸比較符合人類脊椎的生物構造,讓肌肉和骨骼待在應該的位置。

都說相由心生,這張喜怒不形於色的冷臉,歷經歲月的摧殘,似乎逐漸柔和。可能是稜角在浮沉周旋裡消磨得差不多,當年的怒髮衝冠憑欄處,已經瀟瀟雨歇,過去燒得滾燙的岩漿,沒有冷卻但埋得很深。

不是一根手指和四根手指要向外向內的問題,是明白在皺眉數落的同時,看著鏡子裡的自己也是如此。伸手不打笑臉人,是研修社會學分的證明。人是一個人的外殼,內容物才是重點,鏡像的笑容滿面只能證明皮有笑,裡面的肉是齜牙咧嘴或心曠神怡,天知地知他知我知。

與自己的思緒和平相處很重要,因此我會和自己對話,逼問靈魂他在想什麼,討論我們到底是誰,研究該如何編輯作品,在腦袋裡拉開距離,各司其職共同對抗不留神就會進化成泥沼的混沌。人的複雜在於為了不要讓自己太複雜,永遠可以讓自己更複雜。

至於鏡子裡的自己,我不打算抽離地看,與其說是第四人,應該是不同視角的同一人,不同視角的我。所以維持和我同步的狀態、在鏡子裡提醒我出門在外要人模人樣就好,別超越物理現象,我會害怕。

Photo by Marc-Olivier Jodoin on Unsplash
CC BY-NC-ND 4.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壹肆說某年某月十四日生, 寫有意思的真實回應。 在生活的縫隙停下來思考, 用散文說故事。 祈願活著不違本心, 有餘裕對這世界溫柔。 Instagram @eses_say Threads @eses_say
  • Author
  • More
在看完之後
12 articles

中國的形象焦慮症。在看完《紅色滲透》之後

在午夜之前
27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