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形象焦慮症。在看完《紅色滲透》之後

壹肆說
·
·
IPFS
《紅色滲透》何清漣。

書封印著「新華門」匾額和門內影壁「為人民服務」,這五個紅底金字,擺在中共政權身上顯得諷刺,不過中共有許多名詞的定義和這世界並不相同,像是「新聞」、「民主」、「自由」。

副標「中國媒體全球擴張的真相」,回溯中國大外宣的歷史,瞭解北京在推廣價值觀上如何不遺餘力。2009年開始,斥資450億人民幣的「大外宣計劃」,是中國推行全球戰略的文化工具,為了爭奪國際上的話語權、宣傳公關中國國家形象的「大撒幣計劃」。

中國政府對海外媒體的紅色滲透很早就已經開始,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原名「中央人民政府新聞總署國際新聞局」,成立於中共建政日(1949/10/1),只是之前基本不張揚。

2008年,在北京奧運火炬傳遞過程,世界各地對中國人權狀況予以嚴厲的批評指責,中共不檢討自身以專制手段控制社會,認為是國際媒體報導造成其形象受損。

2009年,中國GDP總量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擁有足夠投入「大外宣」的巨額資金,開始以大量金錢改變全球資訊環境:在中國境內,媒體受到的控制日益嚴密;在海外,北京利用新聞自由的弱點來推進自己的利益。

美國《獨立宣言》主要起草人湯瑪斯・傑佛遜:「有政府而無報紙,或有報紙而無政府(a government without newspapers or newspapers without a government),我會毫不猶豫選擇後者。」

在這世界的認知中,媒體(新聞自由/言論自由)是政府的監督者,是行政、立法、司法之外的「第四權」。中共政權並不這麼認為,中國的報紙是「政府的報紙」(newspapers of government),中國的媒體是黨的宣傳工具。

中共對「新聞」的理解,是希望在管制國內媒體的同時,還能主導世界輿論。中國的「媒體原則」,是宣傳高於真相,拒絕報導不利於國家和黨形象的事實,聲稱都是海外的歪曲報導,和這世界的新聞理念價值觀衝突對立。

共產主義運動以重視宣傳著稱,並且擅長「制度套利」,利用民主制度保證的權利(新聞自由/言論自由),歌頌剝奪人民權利的共產政權。中共的「對外宣傳」有一脈相承的方式,建立官方媒體(報紙、雜誌、電視、電台),借用外商名義,招募海外記者,滲透遍及媒體、政界、學術界,對各國政治施加影響。

「把地球管起來,讓全世界都能聽到我們的聲音。」是毛澤東在1955年對官方通訊社「新華社」的期許。中國媒體不存在具有公信力的報導,只會說黨要他們說的話,只想要別人聽他們說的話。

中國官媒記者、駐外記者、為中共工作的各國當地記者,肩負搜集情報、製造新聞的任務,是媒體工作人員,更是中共情報人員,將大外宣包裝成普通的媒體,對受眾實施不易察覺的滲透。

無論是國家不計成本出資購買宣傳出版物(發送各國免費贈閱)、在全球開設媒體分部(截至2016年,新華社在境外設有180個分支機構)、讓海外記者「忘記」新聞自由觀念的優渥薪酬,這種「戰鬥在敵人心臟裡」的宣傳方式,需要大量的金錢。

中共在全球60多個國家成立了100多個「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以消解「台獨」影響為主要目標,世界各地都有替中共「拿錢辦事」的人,為了得到來自中國的資源,不存在任何職業道德。

與中國有生意利益聯繫的媒體老闆,來自中國的購買新聞和廣告資金,滲透控制港台兩地媒體,將各國中文媒體收歸己用,刻意忽略中國的「負面消息」,只側重於中國經濟如何飛速發展,塑造中國政府的「好形象」。

任何專制國家的教育目的都是極力降低國民的心智,中共正在對全球進行這件事。各國媒體被中國政府「收買」的現象,已經是國家安全層級的問題,人們的警覺性越來越低,甚至很多人對中國政府產生幻想,不相信中國的真實情況。

一個國家的國際形象,歸根結柢是由其國內政治和社會狀況來決定,不是依靠新聞和發言人。不管中國的「大外宣」如何打扮自己,這世界總有看穿中共真實面目的一天。

(寫於2020年)

CC BY-NC-ND 4.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壹肆說某年某月十四日生, 寫有意思的真實回應。 在生活的縫隙停下來思考, 用散文說故事。 祈願活著不違本心, 有餘裕對這世界溫柔。 Instagram @eses_say Threads @eses_say
  • Author
  • More
在看完之後
12 articles
在午夜之前
27 articles

27 無邊無際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