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7|擔心「女權自助餐」誣賴無辜男性?南韓 #MeToo 運動反彈教我們的3堂性平課

世界走走 seh seh
·
·
IPFS
·
當政界瘋狂討論如何嚴懲性侵誣告,旨在向加害者問責的 #MeToo 也被模糊了焦點,難以想像會有多少倖存者在痛苦中放棄發聲。
南韓女性走上首爾街頭大遊行,支持反性騷擾的「#MeToo」運動(資料照,美聯社)
作者:蔡娪嫣(台大政治系畢業,現為國際新聞編譯/記者)
原文發布時間:2023年7月10日

台灣社會正感受 #MeToo 時刻的憤怒與震撼。所有受害者都應該被接住,所有創傷經歷都應被傾聽和相信。但難免有些輿論反應不是那麼理想:光靠 #MeToo 指控就能毀掉一個男人嗎?怎麼能確定不是「合意性交」、不是「誹謗」?

同樣質疑言論早在鄰近的南韓發酵多年,隨後演變成強烈的 #MeToo 反彈,讓該國出現不利倖存者發聲的敵意環境、陷入性別平權的陣痛期。南韓的經驗值得台灣借鏡,在這場運動中該被擊落與付出代價的是性掠奪者,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

第一課:當彭斯守則被濫用

2018年 #MeToo 運動在南韓爆發後,包括釜山市長、首爾市長在內的幾位知名公眾人物應聲垮台;數萬名女性站上街頭,要求制止偷拍與性暴力。然而不幸地,部分男性也很快聲稱「受到歧視的是男人才對」,反女權主義言論開始充斥各個領域。

#MeToo 一年後,該國婦女發展研究院調查發現,約八成女性支持 #MeToo,但男性的支持比例隨著年齡遞減──50多歲男性為72.7%,40多歲是68.1%、30多歲為52.1%、20多歲則剩47.2%。《韓國日報》同年另一份調查指出,民眾擔憂 #MeToo 產生「副作用」,67%受訪者對「男性可能被視為罪犯」的說法表示贊同,接近1/3的成年男性和女性試圖與異性保持距離。

包含政治人物在內,不少男性搬出美國前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近20年前提出的自保方法──避免單獨和妻子以外的任何女性用餐。時任青瓦臺發言人也是「彭斯守則」(Pence Rule)追隨者,稱因為「目睹太多男性因女性誣告性暴力而受害的案例」,要避免跟女性記者吃飯。

為什麼有些男性如臨大敵?#MeToo 的本質應是揭露隱蔽於權力結構的性暴力,看見性傷痛經歷,而從來不是「女性反對男性」運動。性暴力受害者不分男女,因此「性別隔離」不是根除性暴力的方法。主張「彭斯守則」顯然模糊焦點,錯誤地將 #MeToo 劃分為「男(潛在加害者)vs女(潛在受害者)衝突」,並葬送不同性別間的理解和交流機會。

以「彭斯守則」回應 #MeToo,可能基於「隨時可能成為加害者」的危機感,積極的一面是終於有性別敏感度,意識到要避免冒犯職場女性,因為她們可能不會保持沉默。但這些心態也變成報復發聲女性的手段,它的運作基於男性佔據社會優勢。試想在一家所有高管都是女性的公司裡,新來的男性員工還會堅持「彭斯守則」嗎?

「因為 #MeToo,所以最近要小心一點了!」無論說這些話是開玩笑或真心的,都意味著這個人拒絕認真對待 #MeToo,繼續捍衛父權文化,斷定性霸凌是「無意的」、「被對方誤會或陷害的」,以至於傲慢地認為女性無法正確理解自己的「善意」。

南韓偷拍問題猖獗,超過2萬名女性在2018年6月走上首爾街頭抗議。(資料照,美聯社)

第二課:當人們主張「女性撒謊」

南韓反 #MeToo 人士相信「仙人跳」、「誣告」很普遍。去年5月上任的總統尹錫悅則助長了反彈聲浪,他否認該國存在結構性的性別歧視,還承諾當選後要嚴懲「謊報被強姦的人」。在以加害者為中心的社會氛圍下,湧現奇怪的「性犯罪後產業」,專門幫助犯罪嫌疑人的公關和法律業務(寫道歉聲明、減刑套餐)蒸蒸日上。

該國女權人士多年來希望修改《刑法》對「強姦」的定義,將「未經同意即強姦」納入法律明文規範內。有些男性強烈反對,稱這會引發大量 #MeToo 誹謗。但是根據南韓檢察廳研究與法律專家說法,性暴力申訴人「經常為了其他利益而做出不實陳述」的說法並不是事實,男性對 #MeToo 誣告實屬「過度焦慮」,就算有人謊報遭到性侵,檢調機關的存在能過濾掉許多不實指控。

南韓性侵誣告案的起訴率僅0.78%。英國、歐洲和美國研究表明,#MeToo 不實指控的比例很低——大約 2% 到 6%,有些達 10%——需要注意的是,某些指控是證據不足無法起訴,卻可能被錯誤歸類為「不實指控」。

所以不管誣告恐慌多麼嚇人,男性因為尷尬調情而入獄或失業的機率很低。與加害者的聲譽備受重視相比,倖存者的救濟之路受到無情打壓。倖存者在聲明「我也是」後,必須設法抵禦加害者一系列「報復」,包括誹謗、誣告等刑事指控。

尹錫悅當局拒絕修改「強姦」定義,倒是主張在《性暴力處罰法》中追加「不實指控」條款(最高可判10年徒刑)。當政界瘋狂討論如何嚴懲性侵誣告,旨在向加害者問責的 #MeToo 也被模糊了焦點。難以想像會有多少倖存者在痛苦中放棄發聲,南韓政府調查顯示性侵通報黑數龐大,只有1.4%性暴力倖存者會向當局求助。

這樣的可怕敵意環境,在南韓正是「現在進行式」,輿論氛圍打擊倖存者的可信度,市場鼓吹用錢來搞定「性犯罪後續處理」。雖然在後 #MeToo 時代,南韓法院裁決已納入「性別敏感度」,要求法官結合性暴力受害者的處境來判斷,不過實際處理性侵案件仍有許多困難,受害者常常是唯一證人,以至於證據不足無法走入審判程序。

本文未完,全文見《擔心「女權自助餐」誣賴無辜男性?南韓 #MeToo 運動反彈教我們的3堂性平課


  1. 專訪南韓作家李琴䬁:家庭如何走出性暴力創傷?一位母親寫下溫柔指引

  2. 報案、求助、反偷拍—— 7種女生應該知道的救命科技工具

  3. 她們說出口之後,才是真正的挑戰—— 影史5部 #MeToo 經典影劇推薦

  4. 片單推薦》母職與職場難兼顧?4部經典影劇帶妳看媽媽重返職場之路

  5. #MeToo運動會讓更多受害者勇敢站出來嗎?國際研究這麼說

  6. 她是AI學者,也是3寶媽:理解AI後,我更知道怎麼教小孩

  7. 妳不可不知的AI時代職場趨勢》女性「這特質」不怕失業,但男女薪資差距未必能縮小

  8. 《海妖的呼喚》:這部 Netflix 冷門韓綜,為何在中國女性社群意外爆紅?

  9. 擔心「女權自助餐」誣賴無辜男性?南韓 #MeToo 運動反彈教我們的3堂性平課


即日起,我們會在「世界走走 Sehseh.world」繼續與大家見面。未來深度文章僅於新站刊登,週報則會繼續在Matters發送,點擊連結訂閱電子報,不錯過走走精彩文章💕

還可以在這裡找到我們🔗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