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sion history and IPFS entry, back to latest
書識。書寫
IPFS What is this

Content Hash

從整理鍛煉專注力與決斷力

書識。書寫
·
·

書名:《整理力,決定你的生命自由度》

作者:DaiGo

譯者:邱心柔

出版社:方智

出版日期:2019年7月


如果你有打掃的煩惱,或每次整理總是提不起勁,不知從何着手,推介你閱讀本書。書中以心理學角度,從整理的本質講起,說明整理帶來的好處,並傳授許多簡單實用的“斷捨離”技巧,保證讓人只需整理一次就不會再變亂,最後更將整理技巧應用到時間管理上,教大家規劃行事曆和待辦事項的優先順序,減少非必要的項目,從而可運用省下的時間開拓人生。

在序言裡,作者開宗明義告訴讀者,本書的真正目的不是讓空間變得整潔,而是透過整理打造一個能全神貫注的環境,以便把資源投入在想做的事與重要的事物上,充分揮灑人生,將生命發揮到極致,獲得幸福。因此,若要耗費龐大心力和時間在打掃和收納上,以維持環境整潔的狀態,這樣的整理就沒有任何意義。

整理的目的是增加自由時間,充分揮灑人生,這是貫穿全書的核心概念。只要減少物品,自然可減少猶豫、找東西、管理物品的時間,也就能將這些時間用在對自己而言重要的事物上。然而整理時有個最大阻礙,就是“捨不得丟”的心態。其實這種心態背後受到三種心理效應所影響:選擇規避(因選項過多而無法作出選擇)、損失規避(害怕失去擁有的東西或不想蒙受損失)、稟賦效應(高估自身物品的價值)。當以上三種心理效應發揮作用,我們便會維持現狀,繼續保留原有物品,捨不得丟掉。於是家裡就一直亂下去,繼續過着一如往常的迷惘生活。可以說,整理的關鍵就在於能否克服維持現狀的問題。

書內提到,人類的認知能力有限,大腦能充分認知與比較的數量極限是三個。只要選項超過三個,人就無法立刻做出決定。所以,最實際有效的整理規則,就是把所有物品或行動的選項縮減到三個。只要將選項減至三個,便能大幅縮短做決定的時間。

此外,要判斷一件物品是否該丟掉,有許多不同標準。一般來說,大家會將物品分成“之後可能用到”和“之後應該用不到”兩種。暢銷書《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作者近藤麻理惠,主張留下讓自己感到心動的物品;而極簡主義者則主張不管三七二十一,盡可能丟掉便是。

如前所述,本書主張的整理目的是增加自由時間與充分揮灑人生。從這個目的出發,整理不是胡亂地丟掉物品,而是減物之餘,依然維持原有的功能與生活水準,故該減少那些管理成本高的東西,亦即需花工夫整理、維護起來很麻煩,以及沒有反饋的物品。當一件物品不會帶給你金錢、時間或感動等回饋,就要果斷地丟棄,或透過送人、賣掉來處理它,轉換其價值。這是從計算管理成本及物品的投資報酬率出發,判斷應否保留或添置某件物品。書中介紹了減物的七大提問,幫助大家在丟東西前,釐清自己的想法和物品的價值,克服抗拒丟掉的心理狀態。

從上可見,整理並非單純的體力活動,而是需先由腦袋開始,思考並聚焦於自己真正需要或長期用到的物品,從長遠角度看待事物,同時亦在規劃未來的人生。藉由整理,減少多餘的物品或行動,會讓人集中精力在重要的人事物上,懂得如何做決定,從中鍛煉專注力與決斷力,不但可提升辦事成效,也能避免受環境擺佈、隨波逐流,這在人生各方面都能派上用場。



CC BY-NC-ND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