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tcoin Pizza Day 的快思慢想

ckxpress
·
·
IPFS
·
沒有人每次消費前都深思熟慮以甚麼資產支付,而只會單憑直覺「快思」,鎖定一種資產,應用在所有消費;相反,以甚麼資產儲蓄只是偶爾為之,值得也應該「慢想」,考慮清楚再作決定。

又來到 5 月 22 日,一年一度的 Bitcoin Pizza Day。

14 年前,程序員 Laszlo Hanyecz 以 10,000 BTC,購買約值 40 鎂的兩塊 pizza。這個故事連很多不關心密碼貨幣的人都聽過,每年傳媒都會環保地循環再用,按比特幣最新價格換算一下 10,000 BTC 兌換多少美元,相當於每塊 pizza 多少鎂,更新兩筆數字,就成一則吸睛的「新」聞了。

Source:  https://bitcointalk.org/index.php?topic=137.0

單筆交易 gas fee 0.99 BTC

雖然不至於那麼極端,類似 Bitcoin Pizza Day 的事情也在我身上多次上演。其中一次發生於 2019.04.02,我在宜家傢俬吃晚飯並以比特幣支付 130 港元,剛好當天幣價飆升兩成至 4,728 鎂,我「只是」付了 0.00352481 BTC。以現時幣價算,那頓飯吃掉我 1,926 港元,是我人生中最貴的晚餐。

Bitcoin Pizza Day 也好,我的個人經歷也好,媒體報道最常用的視角是「呵呵,用那麼多錢吃頓飯/買兩塊薄餅太好笑了,當時好應該以美元支付,把比特幣存起來嘛。」這是人之常情,但也是最沒營養,最學不乖的評價。

請想想,我拿 0.00352481 BTC 吃飯,是因為我手上剛好有些比特幣零錢,我想要花掉清零麼?至於 Hanyecz,一個 2010 年已經那麼懂比特幣,可以輕鬆掏 10,000 BTC 買兩塊薄餅的人,難道只會持有 10,000 BTC 嗎?

顯然都不是。會以比特幣消費,首先是因為手頭有比特幣的餘裕,別的不說,單是 Hanyecz 轉賬 10,000 BTC 的 gas fee,就高達 0.99 BTC;在《60 分鐘》的訪問中他更表示,Bitcoin Pizza Day 後還多次以比特幣購買 pizza 及其他東西,共約花了 100,000 BTC。退一步說好了,即使他近乎「all in」,忽發奇想一次過花掉手頭 99% 比特幣買 pizza,也就是說,交易後他還持有超過 100 BTC。我不敢說這持幣量一定比你多,至少我是望塵莫及,要是還沒存到 100 BTC,我可不好意思嘲笑 Hanyecz。

大眾媒體把 Bitcoin Pizza Day 包裝成有人「很傻很天真地消費」的故事,最大的毛病在於把單一交易無限放大,忽略了資產配置是個整體,每個人每一天都處理多宗交易,每一筆交易都是資產配置總體決策的一小步。

我在 2019.04.02 吃的晚飯

Alice、Bob 和 Carol 的 3 種決策

以下有請 Alice、Bob 和 Carol 等老朋友出場,模擬現實生活中資產調配的決策過程。

為方便計算,我們假設比特幣現價 60,000 鎂,而 4 年後將兌 100,000 鎂。我深信這是很保守的估算,但如果你認為我過份樂觀,那沒辦法,唯有 4 年後重讀這篇文章,再放回當時的實際數字檢驗。另外為方便比較,假設今天 Alice 和 Bob 等每人均擁有等值 600,000 鎂資產,而每年需要花費 60,000 鎂生活。

先來看美元本位的 Alice。自從美國 SEC 批准比特幣現貨 ETF 上架,Alice 對比特幣產生興趣,於是把 10% 資金轉換成比特幣,手持 540,000 鎂 + 1 BTC。Alice 日常使用美元消費,到 2028 年,共花掉 60,000 x 4 = 240,000 鎂,手上資產還有 300,000 鎂 + 1 BTC,即 400,000 鎂或 4 BTC。

另一邊廂,比特幣本位的 Bob 以 10 BTC 持有等值 600,000 鎂的資產。既然持有的全是比特幣,而絕大部份商家只收美元,Bob 總是比特幣兌換成美元用作消費。往後幾年,比特幣價格起起跌跌,有時低於 60,000 鎂,也有些時候高於 60,000 鎂,拉上補下,4 年間 Bob 花掉 4 BTC 生活。到 2028 年,Bob 持有 6 BTC,值 600,000 鎂,從美元的角度,好像 4 年沒花過錢。

至於 Carol、Dave 和 Eve 等則是比特幣的旁觀者,主張「不投資」。2028 年,他們的話題圍繞 2026 年比特幣熊市,幣價一度跌至 25,000 鎂,當天 Bob 花掉 0.001 BTC 吃 25 鎂的晚飯,相等於 2028 年的 100 鎂。

以上例子固然十分粗疏,也沒考慮美元的存款利息,但並不是重點,我亦不是主張讀者像 Bob 那樣 all in 比特幣,而是想說明存甚麼資產對,花哪種資產笨,不該抽出最極端的一筆交易以放大鏡觀看,而是得拉長時間線,看整個資產調配策略。

除非你完全不消費,否則每天都得決定該用甚麼資產支付生活所需,每天都是「Bitcoin Pizza Day」。你以為全部都以美元支付,就不怕成為苦主?請想深一層,如果那是因為你的閒置資產全部都是美元,那代表你跟買 pizza 那一刻的 Hanyecz 一樣,在美元和比特幣之間,放棄持續增值的,而選擇了持續貶值的。換言之,你正正就是 Bitcoin Pizza Day 苦主,只是你沒意識到。

慢想儲蓄,快思消費

2002 年諾貝爾獎經濟學獎得主,剛於 3 月 24 日去世的 Daniel Kahneman 在著作 Thinking, Fast and Slow(中譯《快思慢想》)提出,我們平時決策大部分依靠直覺,以省力的 system 1 作「快思」,偶爾才會煞有介事召喚出符合理性但消耗腦力的 system 2 作「慢想」。類似的框架,正好套用在儲蓄和消費。

多數人月薪工作,大概一個月才需要考慮一次把剩餘資產投放到哪裏,或是「不投資」,工資用哪種資產發放就直接存起來,對大部分人來說就是法幣;相反,一般人每天多次消費,理論上每天要多番決定以甚麼資產支付。現實上,相信沒有人每次消費前都深思熟慮以甚麼資產支付,而只會單憑直覺「快思」,鎖定一種資產,應用在所有消費;相反,以甚麼資產儲蓄只是偶爾為之,值得也應該「慢想」,考慮清楚再作決定。

把快思慢想的框架套用到 Alice 和 Bob 的資產調配決策,會發現實際情況其實是這樣:

  • 美元本位的 Alice「慢想」主要以美元儲蓄,買入小量比特幣,日常生活「快思」以美元支付,因此不會產生很虧的單筆比特幣消費;

  • 比特幣本位的 Bob「慢想」all in 比特幣,日常生活「快思」以比特幣支付,結果部分以比特幣支付的消費,一段時間後回看顯得大錯特錯。

然而,Bob 即使多次「錯誤地」選用比特幣消費,卻因為做對了最關鍵的決策——以比特幣存起剩餘資產,長線而言資產值遠遠勝過 Alice。持有美元為主的 Alice、持有比特幣為主的 Bob,還有每年 Bitcoin Pizza Day 吃一次花生的大眾,哪一種更理性?你又是哪一種?

Bitcoin Pizza Day 不只是 Hanyecz 的私事,我們都是當中的主角,因為 2010.05.22,在比特幣與美元之間,每個人都選擇了後者。Bitcoin Pizza day 也不只是每年的 5 月 22 日,而是每天都在世界各地上映,每天當我們有 40 鎂閒置資產沒有兌換成 Bitcoin,我們都是當天的主角。


Original link: chungkin Express

CC BY-NC-ND 4.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logbook icon
ckxpress地球人。人文為體,科技為用。 創業者。LikeCoin、DHK dao 發起人。 創作者。逢週四刊出《區塊鏈社會學》週報,文章全數收錄於 ckxpress.com。 沒有固定手機號碼,但一封電郵就能輕鬆聯繫上—— kin@ckxpress.com。
  • Author
  • More

任 Liker Land 產品設計師 推 Liker+「AI 書僮」

LikeCoin 鑄幣七週年 發表《讚托邦宣言》

TRUMP 地鳴襲來 : make crypto centralized ag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