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公司》書記(3):推出產品
一人公司不將目標設為營利,而是以客戶成功(customer success)來設立目標。所謂客戶成功是指,我們所推出的產品,是為了要解決某位客戶的某些問題,並且真的能解決某些實際上的問題。客戶不會在意我們的產品有多好,只會在意我們的產品能為他們解決多少問題。
通常來講,在要推出新產品時最常會遇到的問題有幾個:
- 單純憑藉一股熱情來推出產品
有熱情不是不好,熱情有其必要性在,但是單只有熱情是不夠的。當僅憑熱情來推出產品時,針對這個產品所設想的目標受眾可能並不買單,可能嚴重低估成本,或者可能難以持續恆毅地良善化這個產品。
憑藉一股熱情來推出產品的另一種困難在於,上線產品的第一個版本,通常有許多需要修正的地方,這是新產品的常態。然而,憑藉一股熱情在行銷或經營,也多會對產品抱持有過高的期望:我的產品很好,很具有獨特性,市場一定會快速買單等等。過高的期望意味著對於修正的承受力較低,換句話講,比較沒有容納的空間。
此外,憑藉一股熱情也可能與另外一種困境相搭配:過快燒完自己的資本。
- 成本壓力
新產品還沒打開市場之前,所有的產品開發階段都是吃老本階段。開發需要成本,通路需要成本,行銷也需要成本。如果在定義成本時以花費的時間來定義,會比較容易反應出打開市場的成本是多少。這背後會形成一種龐大的壓力源,基於生存恐懼,也基於自我價值是否會被完滿等等。
如果搭配上第一種情形:憑藉一股熱情就進入市場,推出產品,那會加速金錢耗盡的速度,這個過程會在無形間增加新的成本:包含看到數字日減的恐懼,以及已經投入進去了,想放手又不甘心的沉沒成本。
- 一有利潤就投入成長
被動式投資對於績效的觀點可以一針見血地反映這種方式的問題:「過去的績效不等於未來的績效。基本上,過去的績效只是參考。」規模擴大與利潤增加並不一定有正相關。而且更重要的問題是:成長是否能幫助我的受眾更有效而順利地解決他們所想解決的問題?
一人公司最初期的目標,是盡可能快速地達到MVPr。MVPr是指最小開始獲利的時間點,而是否到達MVPr,有一個很基本而必要的判定點:這家公司是否能夠支付老闆(也就是我,或者我的其他合夥人)的薪資,而使老闆能夠全職投入這家公司。
在到達MVPr之前,所有的努力基本上都是成本。對於業主來說,能越快達到MVPr,就越能夠使企業站在一個穩定的基礎上開始運作。但是快速推出一項產品,通常會直接遇到上面所提到三個問題的其中一項(或多項),所以推出的產品通常會有三個特點:
- 能針對某個複雜的大問題提出簡單而有效的解法
- 客戶群單純且明確
- 在彼此的溝通上保持簡單明瞭
基本上,在推出一個新產品之前,我們不可能解決一個複雜問題中所有面向的子題,反而是當我們開始試著針對某一些子題提出我們的解法時,我們就會開始遇見使用者,而使用者勢必會有回饋,這些回饋會進一步讓我們去構思,自己的產品有哪些地方可以進行改善(BTW,酸民例外)。
針對有需求使用者的回饋來良善自己的產品,除了能知道受眾所想解決的問題是什麼,好讓我們能聚焦良善的方向以外,也能協助我們開始建立FAQ,這個資料庫是專屬於自己的,能有效在客戶有常見問題的第一時間就回答。
另外一個更重要,而且很難以言語表達的是,當我們回應使用者,真的聆聽到使用者的需求,並且真的依照使用者的需求來回應時,我們就會開始建立與使用者之間的信任,並讓使用者慢慢昇華為客戶。信任關係會建立在我們對於使用者抱持同理性的聆聽上:因為我體會過罐頭式的回覆是什麼感覺,或者有想問的問題,卻不知道該到何處找尋解答等等。我知道那些非正向的使用體驗,實際經驗起來會是什麼感覺,所以我希望我能以客戶是一個人的方式來對待這個人。
其實更重要而基本的是,客戶本來就是一個人,渴望被聆聽,有著希望被滿足的需要,也多半體驗過非正向的消費經驗。當我們能為客戶解決問題,並能讓客戶有被聽見的感覺,這種感覺會反饋給客戶的感覺,多半就是正向的感覺。而這種正向的感覺回饋的,便是客戶關係的延續,這種延續會建立在信任感上。
因此,將與客戶的關係定焦在長期關係,並將價值觀建立在彼此共好上,這會比傳統上將客戶關係視作成本,更能夠營造長期關係的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