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0122-结语
我读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23.全书概要与评价
《通往奴役之路》这本书出版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的1944年,但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且还将继续下去。这是因为他所揭示的计划经济之问题及极权统治套路还在继续。当年,他写这本书的初衷是提醒民众,社会主义的道路实际上是一条通往奴役之路。
在该书的序言里,他表明其目的就是希望英国能避免走上德国的道路,避免重蹈纳粹德国的覆辙。他要说服那些认为社会主义能够救西方的人,这条道路很漫长,是一条愈往前走就愈难回返的道路。向前走15年至25年后,就可能会重蹈德国的覆辙。在1976年版的序言里。他又补充写道,书里批判的是“把一切生产收归国有,实行中央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他这是承认社会主义仍有生命力,而且流派繁多,并非都一定走向极权。他补充声明,其所着力批判的,是那种把权力收归中央统一进行经济计划的社会主义。但在该书由德特马•多林博士所写的导言中提到,哈耶克说要把书献给“所有政党中”的社会主义者,那是因为几乎所有社会主义者,都有进行经济计划的冲动。
在那之前,西方资本主义遇到了严重的挑战,经济衰退,由此造成的国际冲突也不断发生,而实行不同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苏联和德国却似乎正欣欣向荣。在第一章中,哈耶克指出,人们正在放弃原来的道路,放弃了十九世纪以来的自由主义经济的道路。人们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目的,原本是追求更多的自由、公正和繁荣,但看看德国和俄国,在欣欣向荣的背后,是极权主义体制的兴起,在一段时间之后,人们面对的就不是自由和繁荣,而是奴役和苦难。
第二章中,哈耶克精心选择了一段很深刻的题语:“总是使一个国家变成人间地狱的东西,恰恰是人们试图将其变成天堂。”哈耶克将当年人们抱有美好憧憬的“社会主义”视为有一个乌托邦式的梦想。哈耶克举了许多例子,用曾经对社会主义抱有期望的人在观察了德国和苏联的现实之后得出的看法,说明了“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暴政是同一种趋势的后果,并指出了社会主义与民主的不相容。他认为,民主和社会主义除了“平等”一词外其余方面毫无共同之处,而两者追求“平等”的途径大相径庭:民主在自由之中寻求平等,而社会主义则在约束和奴役之中寻求平等。
在第三章中,哈耶克首先澄清,他反对社会主义,并非反对社会正义、人人平等和经济繁荣等伟大目标,而是反对其达到目标所采用的手段:废除私有企业,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创造一种“计划经济”体制。
该章题语揭示:“社会主义者信仰两种截然不同甚至也许是相互矛盾的东西:自由和组织。”实际上,所谓信仰自由往往不过是一句口号,而其组织则是社会主义最为重要的基础部分,是其强制约束力量的重要工具。
社会主义者在推行计划经济时的理由是,社会越来越复杂,为了维护社会的秩序,必须用某种中央机构来进行调节。也即是计划的“不可避免性”。然而,哈耶克认为,在社会演进中,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可避免的,使其成为不可避免的是思想。计划经济是人为的,是有明确目的性的,是在某种思想的指导下为实现某种目标所实行的政策的结果。
社会主义为了明确的社会目标,要有一个精心筹划成立的社会劳动者组织,要组织整个社会及其资源达到单一的目标。而根据一个单一的计划指导一切活动,就预先假定了人们的每一种需要都在一个价值序列中占有一个等级,也即预先假定存在一个完整的伦理准则,其中人类的各种不同的价值都适得其位。实际上,这种完整的伦理准则根本就不存在。不同人有着无穷无尽的不同需求,将它们一一定出轻重,排出序列,完全是不可能的。
在一个自由社会,个人的目标体系应该至高无上且不屈从于他人的指令,但按照一个单一的计划实行计划经济,实在是与民主政治无法兼容。国家有计划的行为往往与民主发生冲突。计划经济需要一个一揽子的解决方案,这和民主政治所依赖的协商和妥协的原则不合。要制定出一个国家的经济计划来,民主必须让位于国家的控制。哈耶克得出的结论是:当这个制度是由一个集体主义信条支配时,民主不可避免地将自行毁灭。
关于民主,哈耶克也并没有打算将民主供为神灵。他说:“民主本质上是一种手段,一种保障国内安定和个人自由的实用手段。”他强调:民主体制也有可能导致独裁,民主只是手段,而自由才是目的。
哈耶克推崇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同时强调法治。在本书的第六章中,哈耶克特别解说了法治的重要性。哈耶克认为,只有在自由主义时代,法治才被有意识地加以发展。法治之下,主要是要防止政府采取特别的行动来破坏个人的努力。而在一个有计划的社会,法治是不能保持的。在一个经济生活受到彻底管制的国家中,甚至形式上承认个人权利或少数人的平等权利都会失去任何意义。
经济计划几乎将涉及人们全部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原始的需要到和家庭、朋友的关系,从工作的性质到闲暇的利用,很少有生活的哪一个方面,计划者不对之施加“有意识的控制”。在一个有计划的社会中,当局所掌握的对所有消费的控制权的根源,就是它对于生产的控制。这句话正好对应了第七章的题语:对财富生产的控制,就是对人类生活本身的控制。
在一个竞争性的社会中,人们有选择的自由。但当面对一个垄断者时,人们就只有听命于他。指挥整个经济体系的政府当局是非常强大的垄断者。在垄断情况下,控制生产和价格的权力几乎是无限的。显然,在这种情形下,人们失去了经济自由,而没有经济自由的政治自由是没有意义的。经济动机的根本目的,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和选择的基础。经济自由实际上是政治自由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个人实现自由选择的基础。
社会主义追求的一个目标是经济平等。在第八章中,哈耶克选择阿克顿勋爵一句话作为题语:“由于对平等的热衷,使自由的希望落了空,曾经赋予这个世界的大好机会因而被抛弃了。”哈耶克在这一章讨论了机会平等和
竞争是盲目的,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是机会与运气、技能与先见决定了不同的人的命运。而刻意考虑公平时,每个人都按照某种标准来获得分配的东西,个人的命运变成由主持分配的人来决定了,而强权总是要按自己定的规矩来进行分配的。一旦实施中央计划经济,个人就“只有通过政府才能获得财富和荣誉”。
随后,哈耶克论述保障与自由,讨论了保障与特权的相关性,最后他引用本杰明•富兰克林一句话:“那些愿意放弃基本自由来换得少许暂时保障的人,既不配得到自由,也不配得到保障。”
本书第十章的标题是“为什么最坏者当政”,哈耶克认为,一个强有力的极权主义制度最后总会是由坏人当政。当社会出现严重问题需要政府采取迅速果断行动时,应运而生的或最为得势的是最有组织的政党。而一个人数众多、有力量的政党,只会是由道德要求和知识标准较低的分子建立和组成,在独裁者喋喋不休的鼓吹下接受一个思想体系,再用仇恨教育团结在一起。哈耶克在这里还说了一句格言般的话:哪里存在着一个凌驾一切的共同目标,哪里就没有任何一般的道德或规则的容身之地。
极权主义制度统治有其高明之处,不是仅简单地强迫人们为某个远大目标工作,而是首先为人们建立一个信仰,进行长期的思想教育,要人们自觉自愿地为此辛勤工作。通过全方位的宣传教育,有效掌控所有时事新闻的来源,长期隔绝其它信息来源,极权主义政权在统一人民思想方面都能取得高度的成功。宣传可以将极权政权推崇的整个价值体系灌输给人民,把相应的道德准则教给人民,让人民接受官方强加的经济上不平等等级制度,最终一定会侵蚀对真理的认识和尊重。极权政权由此独占了“真理”的解释权,以便达到可以任意驱使民众为统治者服务的目的。
随后,哈耶克深挖了德国纳粹主义的社会主义根源,同时揭示出即使在自由主义思想深厚的英国也同样存在极权主义者,并提醒人们在战后重建的过程中,也要坚持市场经济,要坚持经济自由的同时坚持人身自由。哈耶克最后还对战后国际秩序做了展望,对以联邦制建立协调各国关系的国际组织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本书结语处,哈耶克说明本书的意图不在于描述出一份有关合乎我们愿望的未来社会秩序的详细方案,而是考虑当前面临的任务,建立一个也许要成为今后长久岁月的发展基础的体制;要从不久以前曾支配着我们的某些错误中解脱出来,清除那些因人类的愚蠢而加诸于我们前进道路上的障碍,要创造有利于进步的条件,而不是去“计划进步”。如果我们要建成一个更好的世界,我们必须有从头做起的勇气。
在最后,哈耶克一再强调:“维护个人自由的政策是唯一真正进步的政策,在今天,这一指导原则依然是正确的,就像在19世纪时那样。”
哈耶克这本书出版后引起极大反响,有赞成有反对,但其观点的明确,批评的犀利,尤其是对极权主义的揭露之透彻,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而其相关的经济学理念,后来还被英美领导人用作挽救经济的法宝,至今依然被信奉自由主义的人们所推崇。
最后,在此引用已故华人经济学家杨小凯的文章《我所了解的哈耶克思想》中谈到社会制度的一段来作为对哈耶克这位思想界的伟大人物的纪念:
哈耶克认为自由社会的制度是一种自发的过程,从没有人有意去设计整个社会制度。因此,这种制度的形成是千万人互相竞争、互相作用的结果,所以这种自发形成的制度包含了所有人所知道的互不相同的信息,而竞争过程也使人无法垄断制度设计和形成机制,因而无法利用这种垄断来损人利己,所以信息的合成过程会将信息传递中的歪曲降到最小。
而社会主义制度是世上第一个由某些思想家为社会总体设计的一种制度,它不是自发地在一个竞争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它包含的信息量受某个思想家所知信息局限,不可能是亿万人交互作用、将不同的信息综合使用的。
在哈耶克看来,一个自由的社会与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差别,一是在自由社会中,制度和秩序是自发形成的,不可能由少数思想家设计。二是自由社会中的制度都是一些游戏规则,人们只对游戏规则是否公正做判断。而社会主义社会的特点却规定谁应该是胜者,什么应该是社会追求的具体目标。因此,社会主义制度总是会有一部分人将他们的欲望强加于社会上其他人……自由社会中并没有一定消灭社会主义制度和推行资本主义制度的规定,只有一些竞争的游戏规则,制度的自发发展是基于规则公平的共识,至于是社会主义、或资本主义、或其他制度获胜,是一个无人能预料的事。
由此看来,未来的社会将是怎样的制度,最终还应该在自由竞争中发展。在激烈竞争中,无论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或者其他主义,都不会是一个一成不变的不能进步的制度。我们还是应该相信,将来一定会有更加高效、更加繁荣、更加公平、更加自由的制度出现。最重要的是,不再有极权下的愚弄和奴役。人类社会是大洋大海,总是波浪起伏、潮起汐落,又始终汹涌澎湃、高潮迭起。而最终,定会有勇敢有智慧的人们,正如李白《行路难》中那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闯出一片光明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