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万个阴谋论:电子产品会成为人类的寄生体吗?
(欢迎来到本篇文章。温馨提示:接下来您将听到的部分内容也许过于阴谋论,不喜勿喷。)
最近喜欢的一个博主重获新生准备前往德国,过她的幸福生活了。由衷为她高兴。
只是听到她那一集的自述才得知,她前阵子患了很严重的焦虑症。具体表现就是:阅读障碍。即使是最简单的卡通,她却怎么也看不明白。
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信息过载,而她的大脑做出了反抗。
她的症状听上去非常可怕,但并不少见。甚至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一点吧?
大量信息产生的焦虑感,让我们无所适从。无论是网上的收藏夹还是家里的书架,都成了摆设。一时冲动的收藏和购买,变成了自我安慰的糖衣炮弹——收藏了等于我赶上了,消费了代表我高知了。那些“稍后再看”变成了永远不看,“本月书单”变成年度书单。
很多人觉得愧疚,说自己是个“积极废物”。但你有没有想过:其实我们的大脑也在某种程度上做着或多或少的反抗呢?
如今的《纽约时报》周日版所包含的信息,比19世纪普通公民一生所面临的信息还要多。
这是2014年发表在《计算机与人类行为》(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杂志上的一句话。
不过可惜的是,信息爆炸了,我们的脑子却还是19世纪公民的大小,从远古以来就没怎么进化过。它最开始根本不知道人类要学这么多东西啊,或者说,人类根本不需要知道这么多东西啊。
虽然,表面上信息的总量增多了,但其密度却大大降低。当印刷、广播、互联网和互动方式的技术不断更新都是一些假象——信息更多地成为了一种被动消费现象。人们被更好的阅读体验和更丰富的信息所蛊惑,选择接受网站上满目疮痍的小广告。
原本集中的注意力从此被无用信息稀释了。所以你看,虽然接触信息的方式变得多元,人们随时随地都能看到文本、图片和视频,然而阅读的体验其实并未提升。这难道不是互联网的一大骗局吗?
相反,被分散的注意力导致人类前所未有的专注低能。《2022国民专注力洞察报告》表明,当代人的连续专注时长,已经从2000年的12秒,下降到了8 秒。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数据也显示,一个人每天面对屏幕至少150次,平均每6.5分钟看一次手机。
为了迎合人类的信息接受能力逐渐下降,商家进一步生产出越发碎片化的信息,形成恶性循环。碎片化阅读体验让我们自己动脑组织信息的机会大大减少。这就使得我们越来越无法脱离这些电子产品。
因此也许从广义上讲,如今的人类已然变成了赛博格(英语:Cyborg),即是拥有有机体(Organic)与生物机电一体化(Biomechatronic)的生物,又称人机融合。而“植入”我们身体的,就是身边的手机,电子手表,甚至是以后的AR/VR眼镜。
思维再发散一点,
如果把全体人类看作一个庞大的生物,
那么电子产品就像是一个寄生生物,
慢慢侵蚀主体的养分,
直到它们完全霸占......
直到,我们与机器人,再也无法做出真正的区分。
《银翼杀手》中有两个法则来确定“何以为人”:
1)是否有能力写抒情诗
2)是否有能力说笑话或者听懂笑话
其实就是考验创造能力。
因为人类自认为自己区别于其他生命体的标志,即是能够想象,能够凭空创造,或者像《三体》中讨论的,人类有撒谎的能力。
然而随着人类集体被继续灌输那些同一化的信息,同一化的标准,在信息的海洋中丧失了筛选的能力,人类是否还有能力判断什么是真正的“诗意”?
听到这些,你还觉得互联网与科技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吗?
你若问我,赛博格的预言是否真的会实现?
对于他们来说,也许没有人类的世界已经正在萌芽了。
(这里的每篇文章都是我送给你的礼物,希望你喜欢)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