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新的生活,从关注自己的内在/心理结构开始

Gray
·
·
IPFS

最近有一个感悟,就是当人们卡在一个一成不变的生活,陷入同一种叙事模式,这是由于他们不够努力吗?还是因为他们拥有的知识不足以改变他们的生活?我想这两种答案都不能解释这种现象。真正的原因更可能是,不够/缺少条件关注自己的内在,或者,缺少对自己坦诚的勇气。很多时候,很多困惑、困境,其实是可以主要通过inner work(reflect, therapy, meditation等)。解决的我想举尽可能多的例子来讨论这种情况。


1)一个儒家知识分子总是苦恼于自己的学问、见解不受到“上面的人”重视和重用,于是想办法把自己的学问变得更贴合“实际”以及“上面的人”的思维水平。然而ta不知道的是,这是一个必然。因为你永远难以知道别人的目的、动机是什么,也许你和“上面的人”的目标压根就没在同一条线上,并且,你永远不可能靠说服一个人让一个人突然变得有道德、有同理心和责任感。那么失望就是必然的。


该审视的是自己的内心,为什么自己的思想、表达不是出于个人热爱真理、有一种表达自我的冲动,为什么要把迎合他人放在第一位?为什么要让学问依赖、服从于权力和政治?更可能的是,他们在钻研学问、表达思想的过程中,很少探究它们和“自我”的关系。即使批判权力,骨子里依然依附和推崇权力。即使大谈“自由”“独立”,却很少反思过自己的人格的独立性。


(参考 邓晓芒:知识分子为何如此热衷“进谏”?


2)某个人想要变得“优秀”,在生活中也尽可能追求卓越,ta想成为一个有价值、配得上更优质的生活的人。因此ta想要尽可能在任何领域都做到最好,要上名校,成绩要全A,要有丰富的实习经历,要讲一口流利的英文。但即使ta已经足够努力,也取得了令人艳羡的成就,ta依然感到自己“没有价值”、不够优秀,尤其是当ta看到世界上还有许多比自己厉害得多的人,更加觉得自己还不够努力。


然而更有可能的是,ta并没有反思过自己为什么想要变得“优秀”,以及“优秀”的标准是什么。追求优秀的背后也有可能是深深的不安和焦虑、从小到大受到的肯定不够多等等。一旦认识到内心深处的匮乏,那么是可以停止向外努力的,而是投入更多时间到inner work,之后也就可能不再需要像从前那样“低效”努力了。


3)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公务人员,在原本可以选择正常操作的情况下,偏要利用职务、权力之便刁难一个人。这种情况呢,并不一定是这些人本身有多坏,而是他们并未意识到这种行为的背后,是由于从前受过持有权力、特权的人的欺负,心灵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扭曲,之后反而变得推崇这种东西,也想用权力去“整一整”他人,让他人体验自己受过的委屈。


而当一个人主动地审视自己的内心,直面心灵的那一块痛处(是的,这很难很难),是有可能重新变成一个有能力be kind的人。


4)遇到一些姑娘,她们总是很快地对一个人动心,恨不得献上自己的一切,仿佛整个灵魂都在燃烧。不断地退出关系和进入关系,这些关系也未必滋养到ta本人多少,但ta仍然继续。这是一个人的本性吗?可能不是。有的人在走出这样的境况之后(大概花了蛮久的)感叹那时候的自己有多么匮乏以及渴望他人对自己的认可、喜欢,多么渴求性魅力的证明。然而当时的自己没有认识到自己摇摇欲坠的心理结构,因此不断重复那样的生活。


大概举这么些例子吧。最近一两年几乎把大块时间都用在了inner work上,一年以内流过的泪加起来比以往的17年都多。同时也释怀了很多。当我拥有足够的勇气去看见内心那块渴望被抚慰的伤疤,这就是好转的第一步了。因为那些伤疤得到了很好的抚慰,我又可以move on, 又可以拥抱新的生活、全新的状态了。所以,Change from within.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Gray00後大陸女生,从體制內大學退學後選擇了創新學校;保持清醒,保持敏锐。 https://linktr.ee/grayyyin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如果你想要和我聊天,我们需要这些共识

盘点那些我会一直相信的core beliefs

怎样认识我们所处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