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度.do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疑|何謂道場?

度.do
·
·
聽大航法師說...

轉分享【立道之場--大航法師】

自己曾說過:「不要只想為自己找個好道場住,而是要創造好的道場讓他人住。」這是鼓勵道人當有如此發心,道風的形成是靠每個人,而自己就是其中的一份子,與其埋怨、訶責,不如以自己的修道力,讓道場淨化、讓道場如法。當然,這句話並不是鼓勵每個人去蓋道場,也不是狂妄地自認為具足福德,可以立道場攝眾、領眾。立道之場只是說明自己對修行的渴望,及對道場的期許,及找回道場修道的本位,把法的生命力灌入到修行的法式中在應對一切境緣,法的抉擇能時時在當中生起,而非只是心存善念,宗教形式的依循與應對而已。

道場,道場,有道之場,它之為它,不在人多人少,不在於外觀如何莊嚴,氣氛如何寧靜優雅,而在於佛道是否在此場中。無常之道、苦之道有無在此場中被觀察,無我之道、菩提之道有無在此場中被實踐。

在近三十年的修行生涯中,看到許多失敗受挫的例子,而自己也曾面臨許多障礙及修學不得力的時候。慶幸的是,這些負面境界並沒有讓我逃避或退縮,反讓自己養成直率地面對自己的疑惑,面對自己實際內在的習慣。自知自己確實是心存好念來修行的,也做了一些努力,但自問:出家與在家的差異究竟在哪裡?誦經拜佛的感應原理在哪裡?這樣的生活就是道場生活嗎?幾年的修行,現實中幾許佛法功德力在身上?這些功德力是含著「或許」的臆測呢?還是切實感受得到的清淨力。對世間的厭離,是說說而已呢?還是有著如無論如何皆不會去吃牛糞的這般篤定。在這不斷反省中發覺,越以現實的受用來問佛法的價值時,佛法的現實感也越來越強烈;當佛法的現實感也越來越具體時,經論中的言辭變得更具生命力,更感動於字句中對修行的啟示。由理論轉為現實,內心便湧現出一股股紮紮實實,欲付諸實現的意樂心。

故每當看到類似《瑜伽師地論》所說「法隨法行」等經句時,內心總是無比的歡喜,總覺得是道的皈依處,自己的修行更有著落了。茲就《瑜伽師地論》所說「法隨法行」為依,來談修道綱骨,以知如何立道場之道。其揭示的大概精神如下:

  1. 首先於戒律所禁制諸法能令身語意能「無倒遠離」而不造作。

  2. 接著,於閑靜處,隨所聞法樂欲思惟、稱量、觀察,並遠離不當思惟。不僅具足清淨意樂心,且要以無間加行、殷重加行的精進勇猛去思惟法義。此中更當依義不依語、如實分辨惡說、善說。教理之深入先從少分著手,如理觀察,起深信解而後隨義悟入。

  3. 既悟入已,數數作意令得堅固。既得堅固理義,方能於內心生起所知法義的相似影像,作為禪定的所緣境,依此所緣境便能繫心令安住。最後乃至於能無功用行,止觀雙運轉道得等持。

《瑜伽師地論》所說的「法隨法行」,話語極為平實、簡要,卻讓人感覺到這是一條具體又踏實的修證道路。其中因果相承,淺深次第,事理兼攝,更讓人相信只要守住這些原則,逐步次第而上,不憂道業難成。如今知此道理者甚少,而能依此大原則去落實,去實踐者更是少之又少。當道場著意於周邊的施設與功能時,更當要守住這最重要綱骨,若少了這一層關懷與用心,道場又如何稱為道場?因此,基於此修行大略,我期待確實依著這個方向行去,凡有緣者,亦能依此同伴同行。

由此可知,立道之場並非要別出心裁另建設如何與眾不同的道場,而是依此綱骨,找回修行最根本的原點,修正現今捨本逐末的虛表現象,把修行的樸實、踏實、現實的精神呈顯出來。

【樸實】

如《八大人覺經》所說:「形為罪藪」,愛欲所成身,本已積聚眾多憂悲惱苦,何奈隨著物質社會的發展,道場也比過去擁有更多資用,雖這也不過是道場與社會的同步現象而已,然而也令道人為眾多物欲所環繞。因此道人當自覺地盡量簡約身心所需,此並非要刻意凸顯自我刻苦清高的形象,而是深見物累的過患,實不願見到道人成天勞心於資用的管理與守護,即便這資用並非刻意求來的,過多修道必要之外的資用,除長養貪欲之外,經營更是耗掉修行的心力與時間。為此,時時審觀一日時間之所用,若不是懶惰,而大部分時間卻無法用於道上,如此必是生活中擁有過多不必要的事物,此時當省則省,當捨則捨。當知,終日散亂,於己於他之道業少有作為,卻是供養日豐,這並非吉祥事,當儘快迴避。

除了物質外,心靈的樸實,尤為重要。有人生活雖簡單,安住戒法、禪定與教理的修學,然心卻止不住對外境的攀緣,其實只要靜心觀察,便能觀察到內心那止不住的躁動。人常自我滿足於修行的外貌,而疏忽內心真正的煩惱,這樣的自以為是,有時傷害會大過於沒在修行但自覺沒在修行的人。

樸實自己內心,務實觀察所愛著境的虛假不實,它除了誤了自己道業之外,終歸消散一空,背離自己而去,實不值得為此流連忘返,耽誤一生。生活中若不是為著利他之需,當盡力簡約心念,即便為了利他之需,亦當時時警覺躲在弘法利生外相裡的雜染之心,這不就是《瑜伽師地論》所說的「無倒遠離」麼?!法喜充於內,樸實必表於外,故道場中人當以樸實為貴。

【踏實】

法之生起,既是待眾緣而有,眾緣不具,何有法成。如今道人常僅憑著對修行的籠統看法,便也隨人喊「次第修證」,一頭栽進去修行。既不知法所待眾緣,及其相依相生關係,何有次第可言。例如,持戒時能觀煩惱生起所依,煩惱間輾轉相生之關係,由粗到細,由上品到下品,由煩惱種類差別,相應於煩惱的對治,道之戒品亦顯現差別。因此,戒之持守若僅止於戒條表面,卻而不知煩惱所在,予以確實防守,以致於表面看似清淨,實則煩惱未伏。曾有人言:「我持戒清淨為何修定不成,經典不是說由戒生定麼?」佛言不謬,錯在未能踏實持戒。故知,持戒是一門大學問,不識法者終難盡得戒法之守護。

再者,修定亦復如是,若但知盤起雙腿,專注所緣,便以為水到渠成,自然得定。這無異是癡人說夢。如《觀心論》所說:「若坐禪觀行之者,但安心鼻隔不淨安般,此亦面牆,何可論道。」欲得色界禪定,當伏欲界煩惱,絕無縱容欲界五欲五蓋,單靠盤起雙腿便得色界禪定之理。又如今有提倡念佛者主張但靠口稱佛名便能往生,不需經教,不需發菩提心,此等謬說不僅誤人也誤己。如蕅益大師於《阿彌陀經要解》中說:「若信願堅固。縱使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若無信願。縱使將此名號作個語頭。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鐵壁一般。亦萬無一得生淨土之理。修淨業者不可不知也。」不聞經教,如何厭娑婆、欣淨土之理?不聞經教,只會厭苦苦,哪能知厭壞苦(樂)及行苦。嘴裡吹噓淨土殊勝,卻不踏實地觀察自己是否真放得下娑婆。明明愛著,卻自以為已至心信樂,以致於不知好好對治,而「延誤就醫」。

另者,慧學亦復如是。如今聽經聞法之方便,遠遠超過以往一切年代,照理來說,體證者當多過以往,然事實上,佛法傳世顯得更加紛亂。學習佛法不能依義不依語地探求其中智慧,反以歷史考證的觀點解釋佛法,佛法皆成凡夫人推演出來的世間法。佛陀善巧說法順應根性,方便施設,本皆是順向唯一正真之道。如今,自許為大乘信仰者,相信大乘不共法,卻又否定大乘不共法之所依--大乘經是佛親口說。又將大乘強分三糸,曲解文義,強論高低,講中觀的不能參考唯識觀點。以致於經年殫精竭慮教授唯識、學習唯識的人,竟不能相信唯識是直承聖教,直暢世尊本懷。唯識的研究不是打算要依唯識正見去修證,反倒像讀許多哲學的人學習許多哲學理論,純粹只是為了「知」,並不是立足於實踐信念上。耗心神體力學習如來藏經藏,卻又視之為外道思想。諸如此類,荒謬怪誕,互相矛盾,讀得越多,越是無所適從。怪不得有學生學了幾年唯識後,卻換來一個疑問:「唯識到底能不能用來修行?」悲哉!誤人子弟,莫此為甚。此為師者罪過無邊啊!

如此等慧學不若前所說:「如理觀察,起深信解而後隨義悟入。既悟入已,數數作意令得堅固。」反變成戲論,不能踏實地反思學法所為何來,如此終日於文字中作不當尋思,經久必致散亂、掉舉,或退菩提心,或退出離心,只見俗心漸漸增長,甚至,由於久未曾得佛法利益,最後連對三寶到底能不能令眾生解脫的信心皆退失。

總前所述,回家的心若切,豈會於問路時不生勝解;解脫心若切,豈會於戒定慧三學不踏實修持。善觀煩惱因緣,以戒方便確實遠離不清淨身口意,如此則能排除障礙禪定之散亂因子。如實理解法義,方能如法生起禪定所緣境,令心安住。對定法而言,戒能除弊,慧能興利,三學一家,相互助成,這便是踏實修持之道。

【現實】

道之安立,無非是解決生命的苦痛,這本是學佛者很基本的認識,也是常掛在嘴邊的話題。然而,這嚴肅的課題常被久處其中之人慢慢輕忽掉了,代之而起的是,少了靈魂(法的抉擇)的宗教儀式的操作,道人務必嚴肅地正視人生不可迴避的老病死苦,若輕慢老病死的殘酷事實,以著那若有若無、虛無飄渺的修行,自以為正在用功,卻不覺只是徒具虛表,法全不染心,既識不清煩惱緣起,亦不知道之正用,兩既無對,功業如何熏成?待臨終陰境現前,何人不隨業輪迴。

苦既是現實,修行豈可不現實。現實的苦痛與煩惱正是道力的試驗石,無論戒學、定學或慧學,若無法扣緊現實身心世間,不免欺誑,必也是徒勞無功的。佛法若要興,並不是光靠不斷的讚嘆與宣傳,而是具體展現佛法的實用;而佛法之實用與否,正在於它能真正應對現實。道力的熏成,是由現實煩惱淬煉而成。故而道場之解與行若不相應現實,就如無縛雞之力的書生一般,不堪一擊。因此常與大眾共勉:「現實些!好好問問自己,幾年的修學,知不知自己的已生善、未生善、已生惡、未生惡,若是模糊不清,你必是一個懈怠之人。」

  • 樸實,呈顯道人之「清」;

  • 踏實,呈顯道人之「真」;

  • 現實,呈顯道人之「力」。

此處便是希望藉由此三者顯現道人風骨,及樹立道場之道風。

談到此,實也慚愧自己於眾多地方亦未能力行,因此也希望藉著這些精神提出,警惕自我,當時時如說行;再者,以此精神作為道場往後修學依循的方向。

道場有道,僧俗皆安。今有僧眾不嫌棄,來共修學,只是遺憾自己福德智慧淺薄,雖有心塑造一個能令僧眾歡喜安住,精進道業的道場,但是總是缺那幾許因緣。但相信,一人力量不足,二人加入;二人力量不足,三人加入;……我等雖非大器,但住持正法,護持僧教的心卻是勇猛的。眾人不妄自菲薄,你的道念鼓勵我的道念;我的精進,讓你不敢放逸。如此,所有共住者的道心,成就所有共住者的道心。

此處是菩薩行處,佛教人才亦不必然要為己用,就讓此處成為佛教陶鑄法將的地方,希望凡曾經在此道場熏習過者,皆種菩提根苗,皆長養法身慧命,皆成為行走人間,處處傳燈的無盡燈菩薩。


掌握。

立願成行皈依處
道法化現遍世間
之乎者也識知見
場養慧命承志乾

.

.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