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觀點]言起教育:那些升學主義教育欠我們的事(上)

風翔萬里
·
(修改过)
·
IPFS
·
本文是個人在教育與學習的一些觀點與見解,其實在2020年第一次的言起教育,想說的事太多、繁雜無章,一直未能好好梳理清楚。

前言

東亞的教育受科舉制度影響,從來都是為了讀好書、做大官、賺大錢,比較功利主義導向。在台灣經濟起飛、達到社會均富之前,能受到良好高等教育的人也很有限,許多四、五年級生長輩為支持原生家庭、養活眾多姐妹兄弟,不得不年少中輟,早早進入社會謀職工作賺錢。

到了1990年代,社會的主流價值仍然是升學主義導向的教育環境,普遍認為學習是為了拿好成績、考進好學校、謀得好工作、過美好人生,單一價值的思維彷彿一切都很順理成章,未曾有過一絲懷疑。我就學歷程前半的故事轉折,已詳細寫在我的人生轉捩點:技職教育打開我的生命視野一文,在此就不再贅述了。

一味追求分數到底是為了前途?還是面子?

我家基本上可以稱作是教育世家,我家老媽是國小教師(已退休),而母親娘家姐妹(我的阿姨們)乃至我的大姨丈、小表哥、小表姐都是教育工作者,除了剛好沒有人在國中擔任過教職,否則一字排開,完全可以從幼稚園教到研究所都不成問題。

如同家裡經商的孩子時常得幫忙看店、照顧生意一樣,我也是從進小學起不久就開始幫媽媽批改學生作業考卷、做圖卡教具、佈置教室、登打學年成績等,直到媽媽退休前兼帶新住民媽媽或爺爺奶奶上小學補校課程,還幫忙設計各種帶動唱、列印歌詞、搜集唱片作為教材。

大人的世界總免不了各種攀比,身為老師的小孩,成績自然不能太差。慘的是小時候學校期中、期末考後,別人家的孩子還在大玩特玩,但因為有個總是搶得先機知道考試結果的老媽,即使隔一、二天後才拿得到考卷,但小學時期的我若考試失利,考試當天下午三點已經在家裡罰跪挨打了。小學五年級時有一次數學考七十幾分,母親甚至考慮讓我重讀一年,是導師萬般勸阻才沒讓我真的"被留級"一年。

作為成長於早期傳統升學菁英教育制度、直到成為技職生擺脫隱形囚牢長大成人後,我認為對於升學教育,有許多應該我們這個世代應該追討的事!我們過去的成長階段其實失去了很多,長大成人以後,我才慢慢的把這些過往殘缺漸漸看清、補齊,以下會一一列舉說明:

債權1:探索內在、認識自己的適性教育

15歲的青少年對未來感到迷惘徬徨是再正常不過,青少年人生經驗不足、年輕氣盛、思慮短淺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才需要更多探索自我、了解適性的機會,越是瞭解認識自己,越不容易因為走錯路而後悔。

但我們的教育環境很少主動引導或鼓勵青少年認識自己,理解自己。早期資訊封閉,不像現在有著各式各樣認識自己的工具,從西洋占星、生命靈數、人類圖、馬雅圖騰、紫微斗數、生辰八字到MBTI人格測試、職業性向測驗....比比皆是。這些工具可以讓人多理解已知和未知的自我,尤其人不免都對自己未來的生活或成就發展感興趣,透過這些工具運用與解析,可以更發掘出原本顯性和潛在的自我能力、個性氣質與適性發展,進而剖析未來發展的可行方向。

債權2:資訊全面完整的前途教育&公正多元的價值觀

過去升學主義掛帥總是追求菁英教育,只注重考試結果,不問過程、原因與動機。即使技職教育出身的技術人員才是台灣社會的中流柢柱,但技職=做工的刻板印象造成技職教育被許多家長及年輕學子看輕。

我自己曾經實際感受過高中及技職教育的差異,但主流價值重高中、輕技職,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既定觀念下,從不問適性,並強力策動學習成效佳的學生就讀升學高中是常態,間接也因此放棄、漠視許多表面看來學習成果並不那麼優秀的中學生。

在網路大量普及之前,很少聽聞過有學校或師長能夠提供給學生全面且公平公正的前途教育進行理性決斷,校方對向學生提供技職教育的相關前景興趣缺缺,年輕學子得到片面的、偏頗的社會既定價值觀影響,從只能得到師長端比較中意的發展方向訊息,有著嚴重的資訊落差及資訊不對稱的狀況,間接推動與造成技職學校都是撿進不了高中的次等學生的強烈印象。

但這樣情況往往只是把學生認知自我適性的時間延遲罷了,在高中適應不良如果沒有機緣脫身,往往就是繼續放牛吃草,考不上大學就再重考或先去當兵再說,考進大學亦時常選錯科系、讀得身心俱疲,最後休學、退學或轉學,造成了教育資源上的浪費。

債權3:引導每個人找出自己適合/擅長/喜歡的長才

這世上除了讀書以外,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早期升學主義下,不是考科的功課學門就都是雜魚,不被重視或只被當玩票性質的閒事。其實在課業不擅長的學生,還有許多面向可以發展,比如透過社團或課程去學習如:體育、繪畫、音樂、廚藝、寫作、攝影、書法、插花、模型、魔術、戲劇、電影、化妝、手工藝....等,假以時日的長期培養,都會很棒的專長,人們對職業領域的探索應該要有更遠、更大的想像空間才是

尤其進入21世紀後世事變化急遽,科技突飛猛進、日新月異,疫病傳播無遠弗屆、人心惶惶,許多產業與整個世界遭逢巨大困頓,身上只有一門能力的人可能難以度過這樣的強力衝擊,身懷多種能力的斜槓工作者成為新的職場角色,他們不必每一門技能都達到專家的能力,但至少在專業知識及實務操作均可達到一定認知程度,足以踏足每一個專業領域足矣!

債權4:探索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樹立學習態度

每個人對知識技能吸收方式與理解速度皆不相同,小學生階段最主要是培養學習自律性和責任心,中學以後功課表現就是靠自己努力的事了。我承認每個學生都有自己擅長與不擅長的學科,所以在學習歷程中要多方嘗試,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我自小都很怕數學,還讀了幾乎是半個數學系的資管學門,所幸專二那年遇到的數學老師有著化繁為簡的本事,能把難懂艱澀的數學理論、公式,化作一則則簡單例題教學,只要好好跟著老師的節奏、理解課堂上的內容,考前把上課筆記題目做熟練,就能輕易考高分。

從此我突破了對數學的恐懼,也明白遇不理解的知識內容,要找出各種變化的教法,擇出自己最能理解的部份,就能突破難關!後來我課業上若遇到看不書上教法,那就去書局或圖書館,找出同一學門的書若干本,全部打開交叉比對同一段落各種版本不同的講解教學,在其中必定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解法。

此後我對學東西的態度立場很簡單:世上沒有學不會的事。和世上其他可能白花氣力、打水漂的事不同,學習基本上只要不偷懶、付出心力就必定有回饋。所以若是有人請我幫忙教學指導不懂的事,要我出手教唯一的條件就是:不准說學不會。但凡一次學不會、就學兩次,兩次還學不好,就學三次,終會學會的。

這是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應該去好好探索出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擅長領域。我自己後來找到最適合我的學習方式就是要在有壓力的狀況下鞭策自己(比如插大時刻意找了同學沒有熟人報讀、嚴格辦學、學費最貴的補習班;大學任何一門課都是坐第一排離講師最近的座位)、面對不擅長不喜歡的學門要儘量在短時間內把知識密集學完(我其實超適合數學暑修)。

我個人的知識內化過程,凡需要記憶的部份最好親手寫下重點整理歸納,只要有手寫筆記我在2、3小時內就能全部背誦起來;要理解的科目最優先就是保持在課堂上專注聽講,立即吸收消化,有疑問之處儘快在當日克服,不要顧著抄筆記,重要的是優先記下要提出、發問有疑義之處及做個人思考註解批註(普通課堂的黑板板書同學都會抄,如有缺漏再向別人借來補充即可);需要實作的項目絕不能因為認為太簡單就偷懶,任何操作過程至少都必須親自做過一次才算真的有學到。如果有能力教導別人,不要吝惜時間,教學相長的情況下,每多教別人一次就是自己重新反芻省視自己的學習成果與轉化輸出的過程。

我深知自己個性散漫容易偷懶、時間拖長就容易半途而廢,明白自己適合什麼樣的讀書方式,還要攻克自我性格弱點唯一辦法就是狠心只能對自己嚴苛,學習也是要順著天賦、逆著個性去做才能突破舒適圈有所長進

債權5:藝術教育、生活教育的長期漠視與被剝奪

功利主義升學掛帥的年代,中學的美術、音樂、工藝、家事、童軍教育等課程被長期忽視,甚至被借用去當英文、數學、理化等課程補強的時數,時日漸久,原先課程引導學生動手實作、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成為空話。

欣賞藝文展覽與表演藝術,原本就是我閒暇時的個人休閒嗜好,但是2009年台北市立美術館展出的<馬內到畢卡索:費城美術館經典展>是我開始有意識、有系統的開始接觸藝術史和觀賞展覽的起點。

當天我原想參加主辦單位的定時導覽,但一入場我就遇到另一位藝術史老師帶著學生來導覽,這批社區大學的學生年齡層分布從20歲的青年到銀髮退休人士皆有,還有人帶著就讀低年級的孩子一起來看展。稍微聽了一小段定時導覽後,導覽功力高下立判,我就立刻決定跳槽當社大旁聽生了。

以當時陳列展品中一件羅丹的雕塑<永恆的春天>導覽內容為例,他從羅丹的簡介、雕塑作品故事起源、人物姿態線條的塑造、羅丹與卡蜜兒轟轟烈烈的愛情、甚至引領觀眾發現雕塑背面作者未雕琢或刻意留下的細節,導覽知識含量極高,但風格簡明易懂、風趣幽默,在場從7歲稚兒到70歲老人,無不被哄得笑呵呵,十分滿意。現實能做到這樣老少皆宜、人人滿意的導覽可不容易,良師難尋,於是趕緊詢問講者大名,追蹤關注開課或公開講演消息,從此開始進入藝術史的學習殿堂。

起初我只是在線上每週聽一次藝術主題的廣播,偶爾參加一下公開講座或導覽活動,後來參加老師開的私墊課,七年時間從西方古典藝術的希臘羅馬神話開始,羅馬帝國的建築與文化、基督教的興起與宗教意涵、中古世紀的宗教畫與教堂、義大利巴洛克藝術、文藝復興時期、威尼斯畫派、前拉斐爾派畫家、浪漫主義畫派、法蘭德斯與尼德蘭繪畫、古典藝術主義、巴比松畫派、印象派、後印象派、一直到20世紀的立體派、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等。每一回都將主題畫家仔細拆解,進行專題講解其生平、重要事蹟、風格演變、當代人際關係,並且使用大量高解析度的畫作檔案教導我們如何欣賞畫作及檢視其創作細節,為學員建立起非常完整的藝術史觀及作品鑑賞力。此外我開始假日花費大量的時間觀賞藝文展覽,藝術史的學習讓我可以體會到這些藝術作品觸動人心之處,也對整體藝術家對影響世界的脈絡有了更清晰的掌握,看得越多、連結越多、越能感受到美的存在。

我後來深刻認知到藝術天賦或許是與生俱來,但是美學感知教育是後天養成的。如若在美術教育課程中,我們至少把一半的時數拿來做藝術史及作品鑑賞的推動,即便只能在課堂上看投影片,保守計算一學期只用9週,三學年27週,一週只瀏覽(還不是深入解析)50幅作品,僅僅國中三年下來,即使是偏鄉實體教育資源稀缺的孩子也能賞完2700幅畫。若學校教育至少能做到這樣的低標,我相信台灣的整體美學環境、市容街景紛亂何以至此!

藝術與生活教育是升學教育中長期被剝奪的課程項目,教師如果有心設計,課程內容可以結合時令或學生的需求,產生多元豐富的變化。比如家事課的作業,不要單單讓它變成一個功課,而是給學生一個明確目標和想像,比如可以做為情侶告白或送給家人的禮物,那樣不管是織圍巾、車布包、縫玩偶、做吃食等活動,都可以大大提昇學生的參與意願和努力程度。我過往就讀的國中雖然這些生活、藝術課程都持續授課,但或許因為當初不被重視,比較無法感受到教師教學的熱忱,這些課程反而有點變成課業壓力下的消遣,但可能因為老師們自己也沒有擘劃遠景和夢想,所以喪失了培養出日後木工、金工、家事、童軍達人的機會,有些惋惜。


中場休息

我實在太話癆了,寫到這才講了一半(掩面)只好分成上下篇。上半比較偏學校教育及個人學習模式養成,下半則是關於成為社會人應具備的素養,還有如何看待每個人不同的學習時間線。我們下篇再聊。

預告~

[個人觀點]言起教育:那些升學主義教育欠我們的事(下)

  • 債權6:高標準的公民道德與品格教育
  • 債權7:社會人應具備的生活常識與商業禮儀
  • 債權8:學會情緒管理、人際關係、情感教育
  • 債權9:建立本土歷史觀點與文化素養的博雅教育
  • 債權10:主動學習、化零為整、一以貫之的整合力
  • 用更多包容來支持大隻雞慢啼
  • 結語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