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文學

野人
·
·
IPFS
·
我對文學沒興趣的程度跟對政治一樣,稍微了解過後覺得這東西不適合我,但也完全沒有要貶低的意思。要貶低的只有那些利用文學或政治招搖撞騙的人而已 : )

「大文學家」

有些跟現代邏輯有偏差的寫作方法如果放在弗雷格的年代之前,或許有機會成為神來之筆,但現代邏輯體系化之後,還在拿過去的框架生搬硬套給現在或未來的人看,講好聽是思維模式僵化腐朽,講難聽就是大腦根本懶得理解知識,只會複製範式。所以我一直不贊成文組學科用範式這個字,思維方式本身就不應該侷限於某一固定方式,那在此之後有效的外在表現方式就更不可能。所以用歷代文壇巨匠各自有亮點的寫作方法拼湊出的文章,會有人真心愛看才有鬼。多數「愛看」來自對故事本身、對作者的文學素養或文化背景的好奇,就像沒多少人理解拉馬努金,但就是愛看他任性又暴力的解題方式一樣。

諾貝爾文學獎迷思

其實我一直搞不懂為什麼每年大家都會根據諾獎組委會的品味去選讀或討論一些作品。作品本身在沒拿到獎之前幾乎沒有任何社會導向(只有有限的社會影響力),但拿獎之後卻有這種導向,而作品本身的內容及作者本身的創作背景又完全沒變過。這些反應都僅僅是因為作品因得獎而「再次」被發現(即因「得獎」而非因為其內容而被研究)嗎?如果下屆、下下屆突然取消掉所有獎金,結果又如何呢?如果把組委會評審的個人品味當作文學本身的風向,只是因為組委會所在的獎金項目有影響力,這對於文學本身反倒是一件很荒謬的事。

現代文學名作對我而言的閱讀價值

我通常會很在意花費的時間能帶給我多少回報,如果同樣時間的回報僅僅是一段內含大道理的故事,那我不如去讀臨床心理學報告。虛構的故事其實在細節的地方很難自圓其說,經常會出現不可解決的矛盾,或用一大堆看起來無關緊要的細節反過來解決這些矛盾,當然就會顯得冗長;那所謂的非虛構作品,在符號學的意義上其實讀者沒辦法判別敘述中隱瞞的部分,很難(也沒必要)判別中間說謊的部分、以及作者自身誤解的部分。就像觀眾看魔術、敘述魔術過程一樣,讀者只能得到作者本人的直觀感受,得到了魔術的其中一種「現象」,這甚至沒辦法被綜合為某種魔術本身的表象,所以讀者只能從這類敘述中的到作者殘缺不全的個人經驗,別無其他。當然這可能會有類似看魔術的樂趣,但同為敘述,效率、真實性跟精彩程度上真的不如臨床心理學報告。
但如果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個人體驗就會不一樣,這類作品往往能感受到作者不同的思維方式,當然對我而言,不同的文化背景是指那些既非傳統中式文化亦非主流西式文化的。所以前一類主觀作品往往為了講述某一社會背景下的宏大敘事,不會比奇幻故事、日常瑣事或日常直覺式的思考更有看頭。但畢竟沒有不合身分的誇耀或適當的隱瞞終究難登大雅之堂,如果文學因此而糾結自身學科的合法性,那我只能老老實實承認,我不會想要花時間從大量文學出版物裡面甄選出我自己喜歡的那部分,除非給我多兩千一百五十七年的壽命。

語言之美

好的語言能感動人,這我承認,但真正感動我的是語言背後表達的思想以及符合思想的表達方式(適當的文學性,不會到模稜兩可、能讀懂的程度就好),而不只是表面上形色各異的文學方法(雖然說這類方法的確應該成為評判作品文學性「好」「壞」的標準,但我又不唸文學系,這類文學性標準干我屁事喔~_~,我只在乎作者要傳達的思想,但並不是說有人更在意文學性這件事不合理,審美差異中各取所需而已)。這或許是多媒體或影音時代的兩難問題,單一話題簡單到換幾個名詞就能在古希臘哲學裡找得到,但涉及單一話題的複雜問題則幾乎沒有受眾群體。讀者在一大堆確定的知識中幾乎找不到值得仔細思索的問題,只能找到憑直覺跟個人喜好就能給出答案的「個人取向測試」。後者並不失其必要性,就好像我們在五年前才有機會讀得到一篇綜述十二指腸功能的論文,但卻很難找到有關十二指腸的有趣假設或猜想。而想要在影音化時代輕易找到那些沒有很大受眾群的部分,可能需要大多數人重新啟用名為「大腦」的器官。
但既然是審「美」就終究不會有標準(但仍然會存在一些基本尺度),就像即便真的有人把蘇聯藝術倒退時期藝術作品上的技術粗糙解讀為狂野隨興,除了各有所愛之外我也不應該有任何評判,文學也一樣,就是有人更在意思想性,有人更在意文學性,當然兩者都有簡直完美,然而多數文學作品裡有多少思想性呢,ㄜ……

ㄜ……

ㄜ…………

ㄜ……………………………………………………

我真的沒有看不起純粹文學的意思,只是我自己不喜歡而已 : )

雖然說所有語言表達都有機率被強行歸類到廣義的文學裡面去……但如果因此而跟一些文學素養天花亂墜但一開口又很沒sense的怪大叔歸類到一起去的話……總覺得怪噁心的 : )

另外,如果把一切「可進行文學分析」的語句歸類為「可被分析的」文學,這樣是一種邏輯倒錯喔~


其實本來還想寫有關符號學識別或者看待文學裡的說謊跟隱瞞的問題,但是內容太多太囉嗦以後想起來再說吧……這不算欠債吧(雖然當下還欠著一篇)……


有關小說的沒有用的回憶

話說我高中以前還滿喜歡讀小說的,反正課堂上那麼多時間課本又無聊。要在上課的時候看書是有理由的,因為在家都超忙,晚上要打電動早上要趕作業,根本沒時間看書

記得剛開始讀的是三國演義跟水滸傳吧,完全是因為遊戲加持,國中的時候愛玩三國志七代八代,還有那個叫幻想水滸傳吧,書旁邊空白的地方還寫了好多感想,記得還有次晚自習,傳字條給同桌跟他講武松為什麼對宋江失望,魯智深為什麼講出「洒家心已成灰」這些有的沒的。後來古代小說又跟著讀儒林外史啊,聊齋誌異啊,老殘遊記啊之類的,隋唐演義那些也讀一點,但是總覺得瞎掰過頭了就沒讀太多。西方小說主要都像莫泊桑啊馬克吐溫啊一類的中短篇,長篇讀雨果比較多,還記得第一本讀他的書是《九三年》那本,就覺得大革命歷史好刺激XD後來讀到他《笑面人》算是我的愛情觀啟蒙,然後《鐘樓怪人》是聽過音樂劇之後才讀的。其他長篇還有帕慕克的《雪》,那種兩條時間線交替的寫法是那本書裡面的嗎我忘記了,反正當時讀到覺得很新奇。
喔還有一陣子因為讀到柏楊老師的《醜陋的中國人》去讀了一些魯迅的小說,後面就覺得以前對中國人的刻板印象,放在現在的小粉紅身上超貼切的有沒有XD其他的就沒太多印象了,反正上次回家的時候整理房間,把那時候看的小說都塞到床底下去了,差不多也有一百多本吧,雖然說……幾乎都是上課看完的……
中間還有段時間因為莎士比亞的《暴風雨》迷戲劇,結果到現在印象最深的只有三個女巫的戲份,笑死。

唸大學以後就不太讀小說了,印象比較深的就《我是貓》《人間失格》,還有茨威格的一些中篇,還有字老師之前推薦的幾本,那個講大象踩死人的,還有跳痛故事集(名字都是我編的,我只記得內容但忘記書名了……)。

至於我偶像Eco的所有長篇小說!


ㄜ……


我只讀了《玫瑰的名字》……

第一章……

還沒讀完……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野人學中世紀哲學,暫時還沒死的怪咖野人。正在學習如何假裝人類。 ⋯⋯ 喔幹,學不會。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閒聊審美

沒有主題的閒聊

閒聊「8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