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李怡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失敗者回憶錄132:我所認識的黎智英(中)

李怡
·
·
忘記哪一年,發生過一件奇妙的事。黎智英有一天走來我房間,帶著有點懾懦的聲音問我,能不能幫他一個忙。

我寫黎智英,因為他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冒起並主導媒體走向的人物。我同他交往數十年。講些我見到和想到關於他的事實。人人都有優缺點,我只是就事論事,褒貶都不受他現在遭遇的影響。

與黎智英在六四後認識。我到過他在新界青山公路上像小公園般的大宅,他在那裡養了一隻大黑熊,還有孔雀和其他動物。後來黑熊被漁農處派人來領走了。

常見到他是黃永玉在港島半山的家中。我們三人中,只有黎智英對九七後的言論市場具信心。於是1990年創辦《壹週刊》,但工作重心仍然放在服裝品牌佐丹奴上。直到1994年他在《壹週刊》罵李鵬「王八蛋」,使佐丹奴在大陸的業務被封殺,他遂把佐丹奴股份全部賣掉,退出服裝市場,專注傳媒事業。

1995年《蘋果日報》創刊,剛面世就一紙風行,大放異彩,讓當時已經在下滑中的紙媒備受衝擊,好幾家報紙支撐不住而停辦。我在那一年年底開始在《蘋果》寫專欄。

1998年《九十年代》因種種原因休刊。黎智英說壹傳媒正在將軍澳建大樓,他可以留一個房間給我,在那裡寫作和用圖書館等設施。於是,《九十年代》結束後,我就每週去那裡幾天,寫作,和《蘋果》的同仁交談溝通。不過,我只是在那裡寄居,不是僱員。黎智英的房間,離我不遠,我們常會到彼此的房間聊天。講的大都是當時的新聞或趣事,也會談到我發表的文章,但他從來沒有向我提出過要求或批評。

2001年台灣《壹週刊》和台灣《蘋果日報》相繼創刊,他大部分時間留在台灣,我們見面的機會就少了。

忘記哪一年,發生過一件奇妙的事。黎智英有一天走來我房間,帶著有點懾懦的聲音問我,能不能幫他一個忙。我奇怪有什麼是他做不到的事要我去做。他說他有一個親戚,有編輯經驗,想找工作,問我能不能跟《蘋果》負責副刊的主編說一下,聘請他這個親戚。我說,你是老闆,你說一下不就行了嗎?為什麼要我去說?而且我要不要說這是你的意思呢?若不說,他未必請。黎說,可以說是他的意思。我說這樣你去說跟我去說有什麼分別?上千人的機構,老闆要安插一個普通編輯,不是一句話就行了嗎?他說,他不想其他員工覺得是他安插的人,對這人另眼相看。

事情的結果,是副刊主編說可以為黎智英這親戚介紹在其他報社工作。黎即表示千謝萬謝。

一個企業家在公司安插一個與自己有親屬關係的人,都那麼忐忑,在華人企業中真是不可思議。黎智英太太是傳媒出身,但在壹傳媒大樓中,我從來沒有見過她的身影。而在華人企業中,老闆娘常常是讓員工頭痛的人物。從這件小事,可以看到黎智英公私分明的洋人企業家風格。

2005年他通過社長董橋邀我擔任《蘋果》「論壇」版主編,我雖然因為已超齡而不是正式員工,但實際上是負責一個重要職務。與黎智英關係就有些改變了。不過,我們還是像朋友般聊天,也常去他的飯局。他對我很尊重,對「論壇」版有意見從不直接跟我說。

他在香港和台灣創辦《壹週刊》和《蘋果日報》起始的成功,和他過去營商的成功一樣,秘訣就是廣東話說的「抵食夾大件」,意思就是質素好兼便宜,用現在的術語就是「性價比」高。佐丹奴是名牌中品質高而價格最低的,黎智英說他用最好的設計師和最好的質料,實行薄利多銷,先佔領市場,才慢慢樽節成本和調價。

辦報刊也是如此,在1990年創辦《壹週刊》之前,他曾問我要投資多少。我的《九十年代》是小本經營,資金只有80萬港元,他辦的是週刊,我講多了些,就說800萬吧!後來才知道他投下的資金是800萬的十倍。他用高薪請人,在傳媒中挖角,但主事者並非傳媒中人,而是一些商界奇才。

投資報刊是他的新領域。出版《壹週刊》前,傳媒行內都不看好,認為他是外行人。但他以企業家的本領,一心一意要做出好產品,而不惜成本,揮金如土。設立報紙突發組,領頭人說要買25輛摩托車,黎智英說100輛。印刷油墨,製作人給他看兩種油墨印出來都差不多,但他選最貴的德國油墨。他說他不懂,但相信賣那麼貴的油墨必有理由。果然印出來就是不一樣。他對採訪開支也沒有設限,記者越洋採訪,坐商務艙,住豪華酒店,花費在所不計。《蘋果》中有人對我說,老闆不在乎,許多員工就亂花錢。但無可否認,資源豐厚是成品質素的保證之一。

黎智英的營商本領,一是「抵食夾大件」,務求先佔領市場;二是虧蝕時不要節省,而是要投入更多資源;在賺錢時就要樽節開支。

不容否認,黎智英一刊一報在草創期是成功的。但守成,和其他新的嘗試,就不一定了。而他優點的剛與直,在政治環境變遷下,也就變得脆和易折。(待續)

1990年創辦《壹週刊》時期的黎智英

(原文發佈於2022年4月13日)

《失敗者回憶錄》連載目錄(持續更新)

  1. 題記
  2. 闖關
  3. 圈內圈外
  4. 殺氣騰騰
  5. 煎熬
  6. 傷痛
  7. 動盪時代
  8. 抉擇
  9. 那個時代
  10. 扭曲的歷史
  11. 先知
  12. 自由派最後一擊
  13. 我的家世
  14. 淪陷區生活
  15. 汪政權下的樂土
  16. 淪陷區藝文
  17. 父親與淪陷區話劇
  18. 李伯伯的悲劇
  19. 逃難
  20. 愚者師經驗,智者師歷史
  21. 戰後,從上海到北平
  22. 古國風情
  23. 燕子來時
  24. 在左翼思潮下
  25. 1948樹倒猢猻散
  26. 豬公狗公烏龜公
  27. 《蘋果》的成功與失敗
  28. 怎能向一種精神道別?
  29. 自由時代的終章
  30. 清早走進城,看見狗咬人
  31. 確立左傾價值觀
  32. 「多災的信仰」
  33. 最可愛的人即最可笑的人
  34. 中學的青蔥歲月
  35. 被理想拋棄的日子
  36. 談談我的父親
  37. 父親一生的輾轉掙扎
  38. 父親的挫傷
  39. 近親繁殖的政治傳承
  40. 畢生受用的禮物
  41. 文化搖籃時期
  42. 情書——最早的寫作
  43. 那些年我讀的書
  44. 復活
  45. 不可缺的篇章
  46. 不可缺的篇章 之二
  47. 不可缺的篇章 之三
  48. 不可缺的篇章 之四
  49. 不可缺的篇章 最終篇
  50. 沒有最悲慘,只有更悲慘
  51. 歸處何方
  52. 劉賓雁的啟示
  53. 徐鑄成的半篇文章
  54. 五六十年代的香港人
  55. 通俗文化的記憶
  56. 左派的「社會化」時期
  57. 伴侶的時代
  58. 那些年的太平日子
  59. 香港歷史的轉捩點
  60. 福兮禍所伏
  61. 香港輝煌時代的開始
  62. 我們是甚麼人?我們往何處去?
  63. 二重生活的悲哀
  64. 《七十年代》創刊背景
  65. 脫穎而出
  66. 覺醒,誤知,連結
  67. 非常有用的白痴
  68. 有用則取,無用則棄(非常有用的白痴之二)
  69. 中調部與潘靜安
  70. 非蠢人合做蠢事
  71. 接近絕對權力的亢奮
  72. 無聊的極左干預
  73. 從釣運到統運
  74. 那年代的台灣朋友
  75. 統一是否一定好?
  76. 台灣問題的啟蒙
  77. 推動台灣民主的特殊角色
  78. 中共體制內的台籍人士
  79. 踩不死的野花
  80. 文革精神
  81. 文革締造中國的今天
  82. 極不平凡的一年
  83. 批判極左思潮
  84. 民主假期
  85. 裂口的開始
  86. 太歲頭上動土
  87. 愛荷華的「中國週末」
  88. 1979年與中共關係觸礁
  89. 那幾年,文藝的沉思
  90. 愛荷華的平和交鋒
  91. 從認同到重新認識中國
  92. 九七覺醒
  93. 美麗島大審對我的啟示
  94. 從事媒體一生的座右銘
  95. 念茲在茲要記下的輝煌
  96. 香港前途問題帶來的恐慌
  97. 從來沒有「民主回歸」
  98. 和許家屯的一次交鋒
  99. 牢記至今的一段話
  100. 從創辦到離開天地圖書
  101. 《七十年代》和天地分道揚鑣
  102. 「庚申改革」的流產
  103. 中共幫我們洗脫左派色彩
  104. 與徐復觀先生的兩年交往
  105. 徐先生的臨終呼喚
  106. 「愛國是無賴的最後防線」
  107. 守護我們的心智
  108. 江南案的考驗
  109. 專權政治逆轉的里程碑
  110. 「李匪怡」和《香港1997》
  111. 一國兩制的根本問題
  112. 港人治港只是誘餌
  113. 「京人治港」是否較好?
  114. 「基本煩」和霎眼族
  115. 與勞思光的交往
  116. 不受術數擺佈的勞思光
  117. 在德國的訪問的感觸與認知
  118. 在新加坡初識黃春明
  119. 首次踏上台灣土地
  120. 第一道晨光
  121. 無意中成了「動亂的醞釀」
  122. 獄中老人成就一名奇才
  123. 六四的記憶與感受
  124. 中國,一口活的「官財」
  125. 我曾愛過這四十歲的女人
  126. 中共高層第二代揭露的內幕
  127. 內幕之外
  128. 《九十年代》台灣版創刊
  129. 江澤民施計過關保位
  130. 我的愧疚
  131. 我所認識的黎智英
  132. 我所認識的黎智英(中)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