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心得] 加密貨幣聖經
加密貨幣的一詞包含了幾個概念在裡面:貨幣、貨幣交易和加密機制。這本書介紹從貨幣開始介紹,延伸到加密貨幣。
什麼是貨幣?
貨幣的歷史從以物易物到現在的法定貨幣,大概分類如下的四個步驟
以物易物:在沒有國家的概念情況下,每個人只能用手邊”值錢”的東西和別人交換。而”值錢”的決定取決於買賣雙方同意這兩個物品值錢。
商品貨幣:如貝殼。
代表貨幣:曾經和黃金掛勾的美金。表示著美金的價值是等比例的黃金作為擔保。
法定貨幣:以”國家”信用為依據發行的貨幣。
貨幣包含了幾個要素在裡面:可以當作交易媒介、有儲存價值、可以是記帳單位。
交易媒介:利用此貨幣,可以直接購買想要的物品 (假設我們所在的市場有此物品),而不需要有其他的準備,這促進了交易市場的熱絡。而賣家也不需要擔心收到不想要的東西 (假設沒有所謂的假鈔)。
儲存價值:此貨幣可以真實包含其價值,例如100元可以換回100元的擔保品。
記帳單位:可用做衡量的單位。例如我們支出了多少錢,變可以實質代表我們
然而隨著貨幣歷史的演進,這三個要素變成不可能同時存在的。例如美元。曾經的美金是具有儲存價值的,但是自從布列敦森林制度 (Bretton Woods system) 的瓦解,美金變成美元是由美國的信用作為擔保,而缺少了儲存的價值。(題外話,我個人也認為,以黃金作為擔保品的體系是無法長久的)。又例如黃金,缺乏交易媒介的靈活度。因此在世界流通的法定貨幣裡,通常是具備三要素的其中兩個。
如何進行貨幣交易?
目前的世界透過銀行作為仲介來轉移貨幣,不論是換匯或是轉帳。簡單的分法的話,可以分成同銀行間的轉帳和跨銀行間的轉帳 (例如從 Alice轉到 Bob)。
在此之前,需要有一個概念是,我們的存款對銀行來說是一種負債,而銀行需要有一筆準備金來應付這個負債。準備金的多少取決於央行的利率。當利率越高,準備金的金額就要越多。
同銀行間的轉帳:在帳戶明細裡,Alice減少的金額會增加到Bob的帳戶裡。由於都在同個銀行,因此負債不變,準備金沒有變化。
跨行轉帳:除了帳戶的明細變化外,由於負債從一家銀行轉出,因此此銀行的預備金也要跟著轉出,才能達到因負債的增加而增加預備金。
小結,銀行間的轉帳除了使用者的金額變化外,銀行間的預備金也會跟著轉移,才能使銀行的預備金足夠。
兩個知名的加密貨幣:比特幣和乙太幣
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在世界爆開,並於2009年的比特幣問世,想要在現有的世界中提供由人民參與的一種交易媒介。
中心化體系的交易是由整個世界的銀行體系做擔保,確保每筆轉帳是合法 (這裡的合法是有餘額可以轉帳),並記錄下來,且無法被竄改的。比特幣是透過數學的加密技術去做擔保,確保每筆已經紀錄下來的交易”幾乎”是無法被竄改的。驗證的方式則是參與者透過認可的軟體去做參與,讓交易的認定具有一致性而信任交易是合法的。
比特幣更進一步的是設計有
不需要知道帳戶是誰。只需要帳戶地址的交易是合法的即可,也就是達到去中心化的方式 (不需要誰去認可,不需要這個帳戶是誰)。
有公開的交易資訊,任何人可以訪問 (但是無法修改)。
另一方面,乙特幣則是世界電腦 (乙太坊,由參與的人民組成)上的燃料費。任何人皆可在世界電腦上運作任何的程式 (智能合約),但是需要有乙太幣才能運行該程式。既然是世界電腦,任何運行過得紀錄都會被記錄下來,透過區塊鍊的技術得以確保紀錄是有效、且無法被竄改的。
那是否有貨幣的特性呢,加上台幣的法定貨幣作為比較
註:加密貨幣的資產仍偏好使用穩定幣作為記帳單位。
和數位代幣的差異?
可以將加密資產以代幣稱呼。目前可以發現,當有新的平台發行 (或是項目推行) 時都有相對應的代幣發行。然而此時的代幣應用的範圍上也算小很多。
背後的根基,區塊鏈呢?
區塊鏈的技術包含幾個特點:有儲存空間做為紀錄資料的、可以將儲存資料分散於參與的節點、沒有所謂的中央控制者、採用加密技術。
加密貨幣採用了區塊鏈技術,用於確保其紀錄的真實性和分散性,如比特幣區塊鏈或是乙太坊區塊鏈。因此區塊鏈技術為加密貨幣的根基。
相反的,採用這些區塊鏈技術時,未必是要發行任何的代幣。例如透過這些技術應用在私人領域上,節點則是佈署在私人領域裡,確保了資料的真實性,又不會將機密資料外流。或是有人想要將醫療紀錄上區塊鏈,利用的是區塊鏈的技術確保沒有特定人士掌控這些資料。(至於實用程度呢,就有待觀察了…)
最後
貨幣的歷史走到”法定貨幣”的階段,主要的貨幣通常具備三要素的其中兩個:交易媒介和記帳單位。有許多的加密貨幣 (或保守的說是數位代幣) 要來當作現有的貨幣的另一個選擇,並宣傳說是人民的貨幣。然而當數位代幣想要走向貨幣的定位時,仍有一段路要克服,首要的兩個要素需要有:交易媒介 (侷限性仍太小) 和記帳單位。接著則是數位代幣需要有穩定的性質。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